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总医院 康复科 1650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 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比对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自理能力、肢体活动、劳动能力康复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治疗效果、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既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效果确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疾病,通常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但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脑卒中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脑卒中后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康复护理是一门应用专科护理技术促进患者残余机体恢复的学科。本文主要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旨在探讨分析康复护理干预的内容与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区间在47至73岁,平均年龄(58±2.13)岁。患者的原发病因、病程、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以随机方式将3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n=16),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的患者则在常规模式基础上,根据其年龄、性别、致病原因、患病时间及疗程进度等情况,重点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对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1.3.1肢体康复护理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临床护理人员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运动锻炼,卧床时指导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肘、膝、踝关节的外展、屈曲等,逐渐进行肢体关节的主动运动[2]。待患者可以下床时,指导患者练习站立、慢走,并进行上下楼梯运动,逐渐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1.3.2心理康复护理
临床护士必须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予以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病情。脑卒中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语言障碍以及肢体瘫痪者,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恐惧、焦虑、自卑、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使患者保持轻松、愉悦、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1.3.3日常行为能力康复护理
在者病情稳定之后,临床护理人员即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行为的训练,比如练习自己吃饭喝水、穿衣戴帽等,以锻炼手部关节功能;患者恢复自由活动之后,则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自主洗漱、如厕,从事简单的日常劳动,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3]。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充分考虑对患者关节活动和肢体功能的锻炼,早期可在床上开展适度的运动锻炼、洗漱能力练习与排便能力练习,随后逐渐将康复训练拓展至室外,通过上下楼梯练习、读书看报等练习,来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与肢体功能。
1.3.4语言和吞咽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通常会导致患者的舌肌和咽部肌肉功能受到影响,可借助小学生字母表锻炼患者的发音功能,并利用图片强化患者的认知能力。指导患者练习鼓腮、伸舌运动,每次 3 min~5 min,3~6 次 /d,并练习空口咀嚼,锻炼吞咽功能。
1.3.5药物康复护理
叮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4]。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报告主治医师。
1.3.6预后康复教育
(1)普及脑卒中的相关知识:脑卒中的早期征兆主要包括:一侧上肢或者下肢突然麻木或者无力;双眼不明原因的突然视物模糊或失明;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面部一侧突然麻木或无力;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者言语不能理解。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2)预防脑卒中的季节性复发:冬季因为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冬季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夏季要多饮水,补充机体损耗的水分,避免因血液浓稠而引起脑血栓
(3)对预后患者及其家属要重点进行健康宣传,使其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起到督促作用,对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更好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监督和照顾。脑卒中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较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兴奋、排便用力时发作,所以必须有效控制高血压,坚持服药、劳逸结合、戒烟忌酒等。
(4)预后患者必须坚持体能锻炼,先做主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后可进行被动运动。进入恢复期后可在陪护人员配合下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各功能锻炼,以保证达到最佳康复效果,早日回归社会。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实施上述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有15例患者取得明显疗效,显效率为93.8%;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取得明显疗效,显效率为68.8%。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二者相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16/16),高于对照组的81.3%(13/16)。二者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状态,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与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5]。随着临床对脑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是脑卒中患者均会伴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症状,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除了要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以外,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来源于康复医学,是目前脑卒中患者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手段。该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基础护理上,运用运动医学、教育、社会等各种措施,对肢体残疾者进行锻炼,尽量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以达到生活自理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的状态。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黎红,李慧,曾诚.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240~241.
[2]丁建华.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8):11591~11594.
[3]孟 珂.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护理体会[J].临床研究杂志,2016,24(12):234~235.
[4]王春荣.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2016,8(33):232~233.
[5]陈 静,苏红英.脑卒中伴偏瘫的超早期康复训练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8(17):1.
论文作者:马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肢体论文; 功能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能力论文; 高血压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