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60年的文学生涯_文学论文

刘白羽60年的文学生涯_文学论文

作家研究 戎马倥偬驰神州 呕心沥血著华章——刘白羽文学生涯6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戎马倥偬论文,华章论文,呕心沥血论文,神州论文,生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96年将是当代文坛宿将刘白羽80大寿,1995年则是刘白羽文学生涯60年纪念。适逢《刘白羽文集》10卷出版,为60年纪念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刘白羽的文学生涯60年,是风雨苍桑的60年,又是轰轰烈烈的60年。经过早期苦闷、彷徨、探索和追求,刘白羽1938年经过一番坎坷和曲折到达了延安。他的工作、生活、爱情与创作,基本上是径情直遂的,除延安审干曾一度使刘白羽对文学道路发生过动摇,文化大革命使他比一般作家遭受更难延挨的“监禁七年”之外,其余绝大多数时间,刘白羽都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生死斗争的旋涡中,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及反动派殊死较量的前沿阵地,在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并肩同美帝国主义搏斗的朝鲜战壕里,在炮击金门、马祖的硝烟中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度过的。说他是戎马倥偬的一生并不过分。总括刘白羽文学生涯60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急凭燎火草捷报,静听鼓角下敌营”。

刘白羽具有山东大汉的血统,身材高大魁梧,自幼就有尚武精神。在战争年代,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军旅生活。有时是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生活战斗在人民军队的行列中;有时作为随军记者,跋涉、采访在人民军队中。他与人民军队有不解之缘,他对人民军队有深厚的挚爱之情。他的文学作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军旅生活密切相关,他的代表作多数以戎马生活为主要内容,即使以其他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也往往涉猎戎马生涯的内容。

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生活使其然也,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使其然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的革命历史使其然也。刘白羽年轻时就是个热血青年,就毫不犹豫地投入了人民大众的抗日洪流。在这个洪流里畅游、锻炼、成长,刘白羽才感到如鱼得水,如龙入海。刘白羽憎恶出卖灵魂的汉奸文人,也不赞成那种躲进象牙之塔的文人,他是搏击民族救亡、解放战争汪洋大海的滔天巨浪的海燕,又是翱翔于民族生活、人民历史命运的狂风骤雨的雄鹰。他与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与前途,就是刘白羽的命运与前途。所以,在刘白羽的作品中,哪些是他对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描绘,哪些又是刘白羽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已经水乳交融,难以分辩了。刘白羽与人民的关系,正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与人民群众的正常关系。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

相当长的戎马生涯,锻炼了刘白羽的筋骨、体魄,熔铸了刘白羽的胆量、气质和灵魂。

也正是因为刘白羽亲眼目睹了或亲身经历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所以他对社会、生活和各个时期形势的观察和认识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描绘,就能洞若观火,力透纸背。

这一切正是刘白羽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与核心。

(二)

刘白羽60年文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即1935—1937年。这个时期是苦闷、彷徨、探索、追求阶段。这是刘白羽接受马列主义之前,接近共产党之前,他深受李后主、李清照带有悲哀情调的诗词的影响,这在他的这个时期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中都有较为浓重的表露。但这个时期,刘白羽苦闷而不绝望,彷徨而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在苦苦探索,孜孜追求。他写的反映旧军队里的矛盾和斗争的短篇小说《水天》、《草原上》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散文《关于长城的回忆》、《从黄昏到夜晚》、《车厢里》等,可以看到刘白羽渐渐把个人出路的追求与民族命运、人民前途逐步靠拢的足迹。不过总的看,刘白羽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还处于批判现实主义和前期浪漫主义——即带有悲伤色调——的阶段。

第二个时期,即抗日战争阶段,1938—1945年。1938年黄河解冻的时候,刘白羽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从此,开始了完全崭新的生活和全新的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的小说代表作是《同志》、《涵庄的夜晚》》、《太阳》和《孙彩花》。《同志》以短小精悍见长;《涵庄的夜晚》,后易名《激昂的琴弦》,它以罕见的深刻性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太阳》塑造了一个本来不想抗战,而是日本侵略者的非人暴行,把老实农民李树斗逼上抗日前线的一个典型,这篇小说揭示了中国人民形成淹死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民群众汪洋大海的必然性;《孙彩花》是中国普通家庭妇女走上武装抗日道路的一个典型,她体现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蒙昧到清醒的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的过程。

刘白羽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了中篇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如《成长》、《青河崩裂了》、《盐贩子》、《蓝河上》,其中《成长》是佼佼者。

刘白羽这个时期的报告文学主要有《记范筑先将军》、《记左权同志》和《延安生活》。这个时期刘白羽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朱德将军传》的写作,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正式出版,只保留三份复写稿(埃德加·斯诺、朱德和刘白羽各保存一份),这正是刘白羽后来撰写《大海——记朱德同志》的基础。

刘白羽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前个时期相比较,有明显不同:他已经从暴露旧世界走上歌颂新世界的新路上,开始贴近新生活、新时代和新世界的主人。在迈进新世界不太长的时间里,能写出如此深刻反映新世界本质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个时期的刘白羽写出了出类拔萃的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和英雄交响乐般的中篇小说《火光在前》以及撰写速度很快、销行很广、社会反响很大的报告文学《环行东北》。这个时期是刘白羽小说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

这个时期还有一部中篇报告文学《曹纬传》。它在刘白羽报告文学的写作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的摧枯拉朽之势捣毁蒋家王朝,战争频繁,瞬息万变,作家要紧跟形势的发展,无暇精雕细刻构思艺术精品。我在《刘白羽评传》中,曾经这样描写刘白羽这个时期作品的诞生,他的创作灵感,“潺潺流淌于小河之畔,汹涌激荡于大江之上,逸兴湍飞于高山之巅,凫凫飘翼于密林中。或采访于草舍山村,或笔录于山洞壕堑,或构思于行军车上,或成稿于草棚灯下,文思伴炮火而腾飞,主题随灯光而闪烁……”

第四个时期,1950—1956年,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和一化三改时期。刘白羽的注意力放在抗美援朝战争上。他曾两次入朝,记下大量的战地日记,写了不少报告文学和小说。《静静的激流》、《扬着灰尘的路上》、《雪夜》等都是抗美援朝的名篇。

在建国之初,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合作,撰写了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一等奖。刘白羽本打算与人合作写一部诗史性的抗美援朝电影,因为种种原因,电影未能投拍。所以,《中国人民的胜利》既是刘白羽第一次“触电”,也许是最后一次“触电”。

第五个时期是1957—1965年。

刘白羽在这个时期,除了撰写与抗美援朝有关的长篇小说《王秀鸾》和中篇报告文学《无脚拖拉机手》之外,主要精力放在散文创作上。《王秀鸾》只在杂志上选载部分篇章,全书没有正式出版。《无脚拖拉机手》后改名《熊熊的火焰》由工人出版社出版。

这个时期是刘白羽散文创作的辉煌时期,说得确切些,是第一个辉煌时期,创作了他的散文代表作《长江三日》、《日出》、《红玛瑙》,出版了散文第一集《红玛瑙集》,从而确立了刘白羽作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的历史地位。

第六个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共所周知的原因,刘白羽创作上自然是一片空白。

第七个时期,1977—1995年,这是刘白羽文学创作的最辉煌时代。先后出版了三个散文集《芳草集》、《海天集》、《秋阳集》,加上《红玛瑙集》,正式出版了近60万字的《刘白羽散文四集》。1994年又出版了近90万字的纪实文学——《心灵的历程》,为刘白羽的散文创作更增加了夺目的光彩。如果说《红玛瑙集》是刘白羽散文的第一个辉煌,《刘白羽散文四集》是第二个辉煌,《心灵的历程》的出版则是第三个辉煌。

在这个时期,刘白羽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同志》。这是对已经作古的朱总司令的一份珍贵的纪念, 也是兑现了刘白羽自1939年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采访朱总司令之后多少年来的一个宿愿。

在这个时期,刘白羽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荣获1986—1994年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然而,这还不是刘白羽小说创作的终结,在年近八旬,忍受失去终生伴侣汪琦的巨大悲痛,又开始了另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是继《第二个太阳》之后,继续攀登更高的也更辉煌的巅峰。

(三)

在对刘白羽的文学创作,按照时间顺序做了一番大致的巡礼之后,我们就有条件进一步探索刘白羽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一个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出身、经历、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文学爱好、艺术兴趣,乃至性格、人品、灵魂,等等,无一不是一个作家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和涵盖的内容。刘白羽的审美理想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物质?他的艺术风格又有哪些独到的个性?

随着刘白羽的思想发展,他的审美理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内涵,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第一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刘白羽处于背叛腐朽的封建家庭,寻找出路而不得的求索阶段。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中有愤怒的呐喊,苦苦的探索,强力的抗争,但更多的是彷徨的苦闷,无所依傍的孤独,缺少生活情趣的寂寥以及前途渺茫的慨叹。在《心灵的历程》上卷中作者曾这样描写当时的审美理想:

我的矛盾性格在词的爱好里也表现出来了:一方面我喜欢气势磅 礴、苍凉雄伟的词,像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像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 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像苏 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辛稼轩的“何处望 神州,满目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些词在我心中呼唤起多少千古风流、英雄气概;但另一方面 ,我却又恋恋于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姜白石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 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特别使我迷醉的是李后主,他的每一 首词都撩起我无穷绪意、无限柔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然这两方面的爱 好都有一个艺术上的欣赏与追求问题,但是,它们却泾渭分明地道出 我两种心情、两种情怀。如果说前者与我向往远方的那种豪情壮志相 吻合,后者,却不能不说是反映了我内心的惆怅凄凉、缠绵悱恻,我 恨我这个家,我认为那是一个地狱,但我对于即将消失的往昔又充满 许多留恋、许多凭吊。

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白羽参加革命之后,虽然还残留着第一个阶段孤独、寂寞、伤感的余波,写出了《胡玲》、《陆康的歌声》那样思想不太健康的小说,但随着刘白羽参加火热斗争日渐增多,随着与工农兵群众结合的日渐密切和深入,尤其是自1942年延安整风之后,刘白羽的革命热情是直线发展的,刘白羽的立场、感情和世界观实现了彻底转变,从此之后,他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驱逐黑暗、战取光明的人民战争,全力以赴地讴歌人民战争的胜利,歌颂在人民战争中冲锋陷阵,不惧流血牺牲的干部与战士。这时候,刘白羽已真正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了,他的脚步紧跟着进军的号角,他的血汗和解放军干部战士的血汗流淌在一个战壕里,他的文学作品,反映出解放军干部、战士的心声。这时候,他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就是使自己的创作迅捷、及时、紧紧跟上进军的速度,使自己的作品与时代的脉搏合拍,成为时代的战鼓,而不是在艺术上巧妙构思和在字句上精雕细刻。

第三个阶段是1949—1965年。在这个时期里,刘白羽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和福建前线采访之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转到了经济建设战线。在艺术上,除继续保持迅捷、及时、激情洋溢的特点之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刘白羽在文学创作上,大胆地向蕴藉、含蓄、诗情、意境方面大力开拓,以《红玛瑙》、《日出》、《长江三日》为代表。

1976年至1995年长达20年的时间,构成刘白羽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也是刘白羽审美理想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十年曲折,十年弯路,十年监禁,没有改变刘白羽的初衷,他依然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依然坚信中国共产党、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人类总会有弯路,历史总会有曲折,共产主义运动也会有低潮。但10年浩劫使他深长思之:社会的进程,人类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今后的道路,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青年与老年……刘白羽这个时期的审美理想,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一往情深的挚爱,比以往更深沉、更醇厚、更凝炼,在艺术追求上,更趋向于含蓄、浓郁、余味无穷,意境深远。《大海》、《第二个太阳》、《芳草集》、《海天集》、《秋阳集》和《心灵的历程》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也都充分体现着刘白羽这个阶段的审美理想。

(四)

人所共知,中国当代散文的三大家是刘白羽、杨朔和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如《长江三日》、《昆仑山的太阳》、《樱海情思》、《心灵的历程》等,构思宏伟,气势磅礴,激情洋溢,意境深远,文字优美。如果把秦牧的散文比作轻拢慢捻的抒情歌曲,把杨朔的散文比作真挚、深情、旋律优美的民歌,那么,刘白羽的散文则是激越铿锵的交响乐。

刘白羽曾经说过,在音乐方面,他爱贝多芬,在艺术方面,他爱米开朗基罗,在文学方面,他爱托尔斯泰。我们从刘白羽的作品中——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都似乎能够谛听到《热情》、《月光》般的奏鸣和《英雄》、《命运》般的交响;从刘白羽的作品中,似乎能感受到《大卫》、《摩西》、西斯廷宫顶画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雄浑豪壮的艺术格调;从刘白羽的作品中,同样我们能看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宏伟的艺术构思和《复活》那样开掘生活的深刻性。

雄伟和激情构成了刘白羽作品艺术风格的核心,雄伟的构思,雄伟的气势,雄伟的笔锋,这正是刘白羽多年的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雄伟是刘白羽作品艺术风格的骨架,激情是刘白羽作品的血肉。读刘白羽的文学作品,丝毫没有纤细、文弱、萎靡之感,总给人以雄浑、豪壮之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在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情感的洪流,不断叩击你的心胸,点燃你心灵之火,使你热血腾沸,激情浩荡。

刘白羽这种雄伟和激情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源自他的思想、世界观和对艺术的追求,源自他对社会生活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的观察和思考,对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洞若观火的研究和揭示;刘白羽作品的艺术风格,还体现着他熔音乐、美术、文学于一炉,中西合璧、古今贯通而又深植于现实民族土壤的性质。

如果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来概括刘白羽的创作,刘白羽属于革命的浪漫主义,同时又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豪放与婉约来划分刘白羽文学创作的类型,基本上是豪放派的,但在豪放中又有婉约,比如,他的代表作《长江三日》,总体上是豪迈的,但其中不少细节含蕴着婉约、细腻的感情。晚年刘白羽比较成熟地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又恰如其分地吸取了流行于当今世界文学中的现代派艺术的有益成分。

刘白羽的作品是以歌颂为主的,但不排斥写矛盾、冲突和悲剧,他写的悲剧不是悲哀,而是悲壮。《火光在前》、《第二个太阳》和《心灵的历程》都是如此。尤其是《心灵的历程》,这是刘白羽以血泪和生命写的书,有大欢乐,也有大悲剧,将历史的变迁与心灵的撞击融为一体,为读者清除精神的淤积和污垢,铸造和锤炼纯洁高尚的灵魂,具有极其深刻的启迪作用。

当然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作家思想和世界观的演进,作家的艺术风格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某种变化。刘白羽就有过从悲哀到悲壮的演绎过程,也有过继承中国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的有益因素相融合的发展里程。从刘白羽60年的文学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成熟和变化的踪迹。

(五)

刘白羽运用文学体裁之广泛,在中国作家中是罕见的,在众多体裁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在中国作家中罕见的。

在诗歌领域,刘白羽时至今日虽没有诗集出版,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曾出现过几十首诗,在中晚年也不断有诗作问世。在刘白羽文集出版时,已搜集到一百多首诗,以古体诗为多,不少是耐人咀嚼的绝唱。把刘白羽列入中国诗人之林是毫无愧色的。他是没有诗人皇冠的诗人。

刘白羽又是没有理论家头衔的文学理论家。他出版了《文学杂记》和《白羽论稿》,有文学专论、序、跋,有读书笔记,有作品评论,有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文艺问题的论辩……因为他不仅有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又博览群书,具有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素养,所以每每论及文学,多有十分精辟的见解和闪光的论断。因此,刘白羽又可称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家。

刘白羽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地感受时代的脉搏,及时反映时代前进的脚步,擂响时代的战鼓,吹响时代的号角,所以他能成为时代的歌手。1938年他刚到延安,毛主席曾问他想做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想在延安当教员,而想参军到抗日前线。所以才有毛主席派他陪同美国朋友卡尔逊去冀东、冀中、冀南考察的经历。在抗战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尚未打响之际,周恩来副主席曾在南京梅园新村征求刘白羽的意见,是去香港还是去东北?刘白羽毅然坚定地回答:不去香港而去东北,所以后来才有《环行东北》诞生。由这两个例子,就足可以看出,每到关键时刻,刘白羽选择的不是安全岛和避风港,而是新旧势力交战的最前线和生死存亡的战场。因为在那里才能充分感受时代的脉搏和历史前进的音响。

刘白羽属于那种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人民生活的作家。中青年时期不用说,就是到了年事已高的晚年,还要奔赴华北油田、上海宝钢、威海、深圳、珠海、叩林山等地访问、考察,表现了一个老作家不脱离生活,永远深入生活的执著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在刘白羽身上体现着活到老,深入到老,创作到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很值得中青年作家学习的。

刘白羽文学生涯60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下大决心,用大功夫,写大作品。要使中国当代文学跻身于世界优秀文学之林,非要有这种决心和功夫不可。急功近利是没有希望的,浅尝辄止是不行的,拉帮结派,互相吹嘘也是徒劳的。曹雪芹没有考虑生前身后名,《红楼梦》却产生了饮誉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作家为迎合世界某一种文学奖的口胃去创作,他的作品就很难站住脚。

刘白羽年近八旬,仍笔耕不辍,在他的有生之年,必会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奉献出更为人赞叹的文学艺术的精品。

标签:;  ;  ;  ;  ;  ;  ;  

刘白羽60年的文学生涯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