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1]2004年在《重磁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在新疆地壳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由于计算机运行速度快、计算精确、数据容量庞大等等优点,它已成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由此产生的重磁数据处理程序也多种多样。它们工作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输入输出方式也各不相同,数据均以文件方式存储。这对数据处理人员来说,造成了使用上和数据管理上的极大不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人根据常用重磁数据的方法和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重磁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是以Microsoft Access 2000为后台数据库,Delphi 7.0为前台编程工具而开发出来的。系统主要由六个功能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整合了多种重磁数据处理软件,对以往基于DOS操作系统下的处理程序进行了可视化改进。编制了不同处理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程序,统一了它们的数据输入输出格式,使之能集中到同一个系统中使用,并补充和完善了一些数据处理程序。采用数据库对原始数据进行管理,可以备份、删除、按不同格式导出等等。数据表里面的数据还可以执行复杂的条件查询和排序等。对使用该系统的人还进行账号和权限的管理。在系统集成和程序可视化方面,本文尝试了一种便捷的方式。即将不同语言编写的数据处理程序统一修改为在命令文件中读取参数,然后在新系统里可视化的操作界面下生成相应的临时命令文件(包含参数),对可执行文件进行调用,最后删除生成的临时命令文件。这在不改动原程序功能的情况下,既保证了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又提高了开发效率。通过对重磁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把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引入到重磁数据处理工作中,并对重磁数据处理过程的系统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该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系统化方法的应用减少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也减少
肖凡[2]2013年在《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天山戈壁沙漠覆盖区“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为例,研究覆盖区矿产资源评价方法。首先,系统的收集了研究区区域地质、矿产、航磁、重力、化探、遥感、数字高程及地质勘探报告等数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录入工作(如坐标配准、矢量化、属性表赋值等),建立多源综合信息预测空间数据库;其次,通过对东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土屋-延东典型矿床(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逐步理清了东天山“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所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其主要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建立了“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找矿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区域重磁、化探、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地质解释:①应用地球物理位场边缘信息增强的方法(斜导数及其水平导数和欧拉反褶积反演方法)对重磁数据边界信息进行增强处理,运用向上延拓的方法分离重磁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建立重磁解译标志,推断和解译覆盖区隐伏构造和岩体;②根据岩石建造类型划分地质单元,利用富集系数法对不同地质单元内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规律进行探索分析,揭示戈壁沙漠覆盖层物质组成与基岩区可能的内在成因联系,查明不同地球化学元素的“活动性”,以确定合理的、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密切相关的化探指示元素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局部奇异性分析的方法增强覆盖层内弱缓异常信息,利归一化指数迭加法计算多元素化探综合异常;③建立遥感影像(ETM+)线环构造目视解译标志,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与此同时,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干扰信息剔除(盐碱地、植被、云、阴影等)等预处理,运用基于特征导向的主成分分析方法(Crosta技术)分别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最后,以综合预测准则为指导,逐个提取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成矿有利的要素图层并利用证据权法进行信息综合计算成矿后验概率图,圈定成矿远景区并进行评价。据此,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东天山及其邻区具有多板块、多构造单元的复杂地质结构,其主要由塔里木、伊犁、哈萨克斯坦-准噶尔等几个古板快或微板片及其增生边缘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裂解、增生、拼合过程后形成的。自太古宙-古元古代原始陆核形成以来,其地壳大致先后经历了五个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前震旦纪基底演化阶段、震旦纪-中志留世古天山洋形成与早期演化阶段、晚志留世-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演化与大陆初始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叁迭纪后碰撞构造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以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发展演化阶段。其中,以第四阶段(晚石炭世-叁迭纪后碰撞构造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壳幔相互作用最为强烈,伴随有大规模岩浆作用,特别是中-酸性花岗质类岩浆活动,有利于区内金属成矿元素大量迁移和富集,在时间上与东天山地区成矿作用高峰期相对应,与包括“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床在内的铁、铜、镍、钼、金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目前,学界对东天山及其邻区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相应的构造属性尚存在很多争议。当前一种新的认识为:以大草滩-大南湖断裂(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东段)为界,东天山及其邻区可划归为两大板块构造单元,以南为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以北属塔里木板块。研究区所涉及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东南缘吐-哈中间地块、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及塔里木板块北缘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中天山地块、艾尔宾晚古生代残留洋盆、北山早古生代裂谷带。其中,与“土屋式”斑岩型(铝)矿床产出关系密切的构造环境可能为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及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代复合岛弧带;(2)“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纪碎屑岩-火山(凝灰)岩建造岩系中,如千敦组(C1gd)、脐山组(C2qs)、梧桐窝子组(C2w)等,与石炭纪-二迭纪中-酸性浅成侵入斑岩体,如斜长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等有关。矿化围岩蚀变发育,分带明显,围绕矿体呈“中心式”对称面型分布,自内向外大体上依次为强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硬石膏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绢云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与Cu、Mo、Au、Ag、As、Sb、 Pb、Zn、W、Bi、Cd等地球化学元素及其组合异常有关。斑岩(矿化)体通常表现为高极化率、中-低电阻率、局部高磁和低重力异常特征,并伴随有有铁染和羟基遥感蚀变异常。(3)覆盖区区域物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以地质先验知识为前提,密切结合地质资料进行物探数据的处理及综合分析。一方面,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研究区区域地质演化过程、成矿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区域成矿规律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合理解译区域构造格架(包括断裂及构造单元等)提供正确的地质指导;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和系统收集区域内不同岩矿石建造的物性资料,如磁化率、密度、电阻率等,为定量或定性解释物探异常的性质做准备;②严格遵循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以地质为依据,岩矿石物性特征为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③充分运用GIS和信息提取技术,利用GIS综合分析重磁异常与地质、构造、遥感以及化探等资料及其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各类信息相互验证补充,以提高推断解译的可靠性。利用GIS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迭加分析等,可以定量分析各地质要素,如岩体、构造等,与已知矿化之间的关联关系;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数据处理或定量解释工作包括异常的分离、边界信息的增强、定量或半定量反演等,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覆盖区重磁解译工作增加很多辅助信息,如通过导数换算或欧拉反演,可以提取或者更清晰反映某类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略定性解译工作的重要性,通常不能单靠某种或某几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进行计算分析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地质现象往往是极其复杂的,很多地质现象并不具有明显的数学统计规律性,唯有在仔细分析地质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解译人员的综合定性对比分析,才有可能认识到更为复杂的地质规律;(4)东天山地处大陆性气候环境,为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地球化学景观区,其基岩风化程度高,风沙大,风成沙、风成黄土覆盖严重。一方面,覆盖层对下伏岩矿石地球化学元素的垂向迁移有屏蔽作用;另一方面,地球化学元素侧向迁移作用普遍存在,不同地质单元内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覆盖层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程度与基岩区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在风化、剥蚀以及风沙搬运过程,基岩中“活动性”较强的地球化学元素会大量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形成外源次生异常。它们迭加于覆盖层内源次生富集异常之上,对识别和提取覆盖层以下与隐伏岩矿石建造有关的化探异常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在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资料的应用,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地质解释都面临极大挑战:其一,提取弱缓信息,受覆盖层的影响,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所获取的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往往为弱缓信息;其二,识别和分解复合迭加信息,在风化、剥蚀、风沙搬运等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覆盖层通常会大量接受和堆积来基岩区的风化物,所获取的地球化学信息多为内源次生异常与外源次生异常信息的混合迭加。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数据的使用风险,本文以识别和提取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为例,探索和总结了一套针对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数据处理的一般技术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初步认识了东天山地区区域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其在各地质单元内的分布特征:(5)覆盖层物质组成明显的受基岩区影响,二者中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呈现很强的线性关系,指示其物质组成很可能存在成因上的联系。依据地球化学元素在基岩区和覆盖层中的相对富集程度,可将研究区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中39种元素(氧化物)大致分为叁组:①Au、U、K、Ag、Sr、As等在覆盖层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其一,为覆盖层本身相对富集的组分,由覆盖层下伏富含这类元素的地质体中垂向迁移至覆盖层内次生富集;其二,为覆盖层以外的基岩区侧向迁移组分(如风成土、风成沙等)中富集的元素;②Si、B、Li、La、Th等在全区分布相对均匀的元素,其也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其一,为地球化学性质相对较稳定的一类元素,在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没有或仅轻微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的“分异”,主要以被动迁移的方式进入到覆盖层中;其二,为覆盖层以外的基岩区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有限程度的“分异”和侧向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重新调整了它们在“原岩”和覆盖层中元素的富集程度,最终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③Mg、Co、Cr、Cu、Ni等基岩区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其在基岩区中的含量可能本身就相对比较高,而且在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成分的“分异”作用时,往往更趋向于留在“原岩”中。覆盖层中元素的次生富集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岩区不同岩性及其组分的“分异”和侧向迁移作用,其中Au、As、Sb、Cd等元素的最重要来源可能为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K、Bi、Ba等的主要来源可能为侵入岩,Ca的主要来源可能为沉积-变质岩地层。(6)研究区区域化探元素组合与分布规律大致呈现以下特征:①火山-沉积岩中普遍相对富集Cu、Au、As、Cr、Co、Ni、Sb、 Cd、Fe、Ti、V、Zn、Mg、Mo、Ag等多种金属元素,与区内Fe、Cu、Au、Ag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②中-酸性侵入岩中一般相对富集A、K、Na、Si、Be、Bi、Ba等与长英质侵入岩或稀有金属矿化有关的元素;③区内沉积岩-变质岩地层相对富Ca、Mg等与碳酸盐岩建造有关的元素。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化有关的化探指示元素可以为Cu、Mo、Au、Ag、As、Sb、Pb、Zn、W、Bi、Cd等,但Au、Ag、As、Sb、Cd、W、Bi的“活动性”较强,易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形成假异常,给化探数据的处理、异常筛选和解释带来不便。因此,选择Cu、Mo、Pb、Zn四种元素作为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化有关的区域化探指示元素可能更具合理性,其不仅考虑了“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本身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也考虑了东天山戈壁荒漠地球化学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次生异常的影响。(7)戈壁沙漠覆盖区基岩裸露区线环构造解译相对简单,但在覆盖层内能解译出的信息非常有限。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的关键是各类干扰因素的剔出,如盐碱地、植被、阴影和云等,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特征导向的主成分分析方法(Cr6sta技术)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效果较好。(8)“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综合预测准则为:①构造环境: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②围岩地层:石炭统拉班玄武岩-安山岩及中-酸性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建造岩系;③岩浆岩:石炭纪-二迭纪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④重磁异常:上延20-30km剩余异常高值区内或梯度带上,局部中-高重磁异常;⑤化探异常:Cu、Mo、Pb、Zn指示元素组合异常;⑥遥感蚀变: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9)依据后验概率图,研究区共划分出四个一级远景区(A1、A2、A3、A4)和两个二级远景区(B1和B2)。其中,Al、A2、A3、A4远景区,处于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位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和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内)、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明显的物化探及遥感异常,A1、A2、A3远景区构成呈近东西向延伸的斑岩铜(钼)矿带,中部A1远景区已发现有土屋-延东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东部A2远景区也发现有叁岔口、叁岔口东等中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而西部(A3远景区)尚未有发现,因此,寻找“土屋式”斑岩铜(钼)矿的潜力可能很大;A4远景区,位于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矿集区北侧,处于覆盖层中,成矿环境好,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内,目前尚未有发现斑岩型铜(钼)矿床产出,因此,找矿潜力可能很大,是寻找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远景区,建议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预测和找矿工作;B1和B2远景区位于斑岩型铜(钼)矿带北侧,已发现有土墩南东小型铜矿、东戈壁大型铝矿,因此,也可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蒋甫玉[3]2008年在《位场数据处理中的滤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圈定地质构造(如断裂构造、基底深度、构造单元划分等)的地球物理方法中的位场数据处理中的滤波方法、技术研究为主体目标,以基于Fourier的位场谱分析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基于Fourier变换的滤波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在频率域内通过对常用窗函数叁个指标的定量比较,对窗函数的性能及其分离位场异常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设计基于Chebyshev最佳一致逼近原理的FIR滤波器实现位场的分离并对其分离精度进行了分析;对基于Wiener原理的Wiener滤波器进行了研究;采用组合滤波法实现重力归一化总梯度的叁维计算,并对叁度均匀球体、球冠及含油气球冠模型的归一化总梯度场特征以及对无限延伸垂直台阶、有限延伸垂直台阶、正断层和逆断层模型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场及其相位特征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结合大庆探区外围盆地项目孙吴—嘉荫高精度剖面以及新疆地区布格异常资料,对这两个地区的断裂及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解释。
管彦武[4]2006年在《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青藏高原的地热系统,收集了近年来的遥感、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数据和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热资源数据库。基于ArcGIS Engine,在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中作二次开发,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信息系统。探讨了青藏高原的地热系统类型,地热系统形成模式和地热资源的蕴藏量等问题;对青藏高原地热资源做评价研究;提出了羊八井地热田模型;对岩浆冷却过程温度场的变化做数值模拟;最后得出,由于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产物,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水资源丰富,断裂构造发育较好。这为青藏高原水热型的中高温地热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发电潜力巨大,特别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区,而且,基本上以水热型地热系统为为主。提出建议,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杨剑[5]2016年在《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的力度不断增强,易识别矿、地表矿、浅层矿的日益减少,矿产勘查工作正向着寻找难识别矿、隐伏矿、深层矿的方向转变,同时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地质找矿工作部署中充分发挥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的指导作用;以地形复杂地区勘探和深部探测的找矿方法为重点,引进国外先进勘查技术方法、自主研发、应用示范,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整体水平”。基于成矿理论指导和地球物理找矿实践积累所建立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地质观察的不统一性和物化探的多解性,容易形成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综合勘探的技术优势。滇西北衙金矿区紧邻扬子地台西缘丽江台缘褶皱地区,位于由北西-南东向分布的藏东-滇西碱性斑岩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基于其自身的地质特性及地壳发展进程,优越的成矿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的成矿作用、复杂的矿床类型,是寻找众多贵重、紧缺或稀有矿产资源极具潜力的地区,该地区为稀缺、珍贵资源最易产生的地方,目前矿区探获金资源量300吨,铁2500万吨,是云南省储量最大的金矿。但是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工作程度又偏低,交通条件困难,人文干扰大,年度有效工作时间短等现状。因此,选择北衙矿区典型矿床,从成矿预测角度,综合分析矿床的成矿模式、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建立一种适合北衙矿区及外围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为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的快速、经济、有效找矿评价提供科学的勘探方法和勘探模式,理论上完善了该地区的找矿方法技术体系,实践上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方向,为西南地区矿产勘查快速突破提供技术支撑及勘探示范,满足国家的战略要求及地方的找矿评价需求。本文主要是针对北衙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系统搜集以往地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性的认识。1、分析和研究北衙矿区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通过成矿、控矿要素分析,探讨该地区找矿标志,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有效的明确的探测目标和相应的地质依据。2、根据北衙矿区金多金属矿床在成矿与控矿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征,通过物性参数统计结合已知矿区地质情况,对构造、矿体地球物理模型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作相应的综合分析研究,物性正演模拟是矿床成矿模式到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桥梁,正演模拟结果可预知所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否有效,通过正演模拟结果结合相关物性差异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原理与勘探手段研究,涵盖了直接针对矿体的激电、磁法勘探以及通过平面重力资料、csamt寻找构造、岩体等间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建立了成矿模式——物性正演模拟——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研究体系。通过物性参数统计结合已知矿区地质情况,对构造、矿体地球物理模型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作了相应的综合分析研究。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利用电阻率参数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寻找构造及深部地层展布;重力异常在排除地形影响以外可揭示斑岩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极化率及磁化率参数的激发极化法和磁法勘探可直接针对矿体开展找矿预测。从北衙地区成矿类型和特点出发,研究富碱斑岩体对成矿的作用和规律,根据富碱斑岩体的低密度特性,开展重力叁维反演探测机理研究,通过地表地质模型及物性特征,结合叁维密度结构,分析富碱斑岩体在深部的延展特征;通过线性信号增强与提取平面重力异常,结合区域磁源边界信息探讨区域性构造对该地区的成矿作用与影响。通过理论模拟及已知区试验结果表明,重力叁维密度差非线性反演结合线性信号增强与提取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线性构造并且能够有效探测富碱斑岩体在深部的叁维延展情况,这种间接提供找矿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在北衙地区找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方法原理,以及北衙矿区金铁伴生的成矿特性,提出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面积性测量,直接寻找与金矿密切相关的磁铁矿体产生的高磁异常,根据对照已知矿段矿体规模及边界,提出经验模态多尺度分解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磁异常处理,其保持了小波多分辨率特性,同时又克服了选择小波基函数困难,能够实现信号多尺度分解,提高了异常筛选的分辨率,增强了异常边界识别度。设计电性模型,以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正、反演对比试验研究,优选适合北衙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分析数据分析与解释的一般规律。根据影响北衙地区成矿相关的区域断裂构造和局部导矿构造,提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进行成矿有利地段勘探,以传统的occam反演确定大致地电断面,利用smoothnessconstrainedleast-squares反演来突出高阻体以及高低阻地层分界面,这种优化反演方法从电性角度构建了更加切合北衙地区实际的地电模型。针对北衙矿区硫化物矿床激发极化特性,根据实际地质结构构建了假想的激发极化法电流激发深部矿体模型,通过不同供电电压下二次场电压及测量值稳定性试验优化激发极化法工作参数,优选大功率直流激电方法,提出了在平面重磁资料圈定靶区内开展面积性激电勘探,圈定平面激电异常分布,以激电异常的最高值为基点进行激电测深,对测深断面上激电异常的延展情况进行研究,进而确定极化体纵向延展特征,并与平面异常对比,修正平面异常位置,形成“有效高极化平面异常”,进而对深部矿化同平面异常两者间的关联进行推理,为成矿聚集地区的获得奠定基础。3、在已知矿区及外围远景区实施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试验,对勘探技术及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归纳。选择北衙矿区典型红泥塘已知矿段,进行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以路线地质资料为约束条件,以重力叁维反演推断隐伏岩体深部延展特征,根据CSAMT反演电阻率结构模型,圈定了红泥塘岩体、大沙地隐伏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建立地层解译模型;结合磁性信息约束,确定具有寻找矽卡岩型铁矿床潜力的接触带;根据极化率结构模型,建立矿体解译模型。利用多元信息约束构建了矽卡岩型铁金矿深部勘探的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及方法技术组合。综合利用北衙地区1:50000区域重磁化探资料,圈定找矿远景区;在远景区运用上述勘探方法(重力、磁法、激电、CSAMT、钻探),借助不同地球物理特性及各类参数约束综合解释方式实现隐伏矿藏的勘探及定位,验证和完善北衙地区深部找矿地球物理勘探模式。4、最后,通过已知区及远景区试验效果,总结并提出北衙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地球物理工作在区域性地质背景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相关地质资料,基于岩矿的物性特征,匹配相应的地球物理方法。围绕面积性重力测量,在区域重力异常的基础上对区块进行整体性划分,借助线性信号分析方法处理局部异常,获取线性构造,以叁维密度反演推断岩体的展布初步划分成矿有利区;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局部异常,寻找与金矿密切相关的磁铁矿引起的“干净”完整的高磁异常;用CSAMT剖面测量验证和控制深部导矿构造、岩性突变界面等成矿有利地段;在成矿有利富集区段采用大功率直流激电法,利用极化率面积测量方式对极化率异常区域进行明确,并以极化率测深进行辅助,对平面异常进行修正,获得极化体纵向延展特征;基于四种方法存在的异常结合处确定不同级次的找矿空间;基于地球物理多元信息实现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最后利用钻探来验证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赵希刚[6]2006年在《多源信息处理及其在线环构造识别和多种能源矿藏(床)找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的大型沉积盆地,在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重新认识和挖掘现有资料信息,特别是识别不同层次(时间序列)的线环构造和确定多种能源矿产找矿信息,从立体角度研究现今不同层次的断裂构造和环形构造特征,进一步探求多种能源矿藏(床)空间分布关系,为鄂尔多斯盆地基础地质研究和多种能源矿藏(床)的协同开发提供参考。 通过对盆地内重力、航空磁测、航空能谱、遥感数据等多源信息重新处理,提取与不同层次(时间序列)的线环构造有关的或与多种能源矿藏(床)找矿有关的微弱信息,是本文的基本思路。为了提取与地球物理梯度带,地球化学场变化带,遥感线性影像带有关的线环形体(构造)的微弱信息,本文采取一系列技术方法,如重力、磁测数据采用曲面向上延拓、空间滤波法、水平梯度法,航空能谱采用信息相关性分析及铀元素差值方差比,遥感数据采用方向滤波等等。为了自动识别线性、环形构造,采用中值滤波、平滑与锐化、细化原理、边缘检测原理等断裂带窄化方法,检测线环形体(构造)位置。为了突出多种能源矿藏(床)的找矿信息,重力、磁测数据采用导数换算和剩余异常计算,航空能谱采用多元素组合参数,遥感数据采用比值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展示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讨论了多源信息处理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实现的流程,并采用Visual C~(++)6.0和Visual Basic 6.0可视化面向对象语言进行多源信息处理和数字图像图示技术展示成果的系统软件开发。 识别出盆地内不同层次的主要断裂构造116余条,其中新发现断裂46条。从时间序列看,本次研究太古界—中元古界(结晶基底),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叁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地表等不同层次(时间序列)的断裂构造。从时间段看,结晶基底断裂南北向断裂最早,东西向次之,北西向、北东向最晚;在主要展布方向上,从太古界—中元古界(结晶基底),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叁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到地表,不同层次(时间序列)断裂的主要展布方向相应地由东西向和北东向、近东西向、北东
张家政[7]2009年在《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山岩作为盆地基底的一部分几乎见于所有盆地。构造一火山活动对原有油气藏具有破坏、改造和建造等多重效果。经过近百年的勘探与开发,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不断有火山岩油气藏被发现,其中不乏高产油气藏。2006年5月,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在大陆火山作用国际会议上提出“沿着火山岩找油气是我国石油界的第叁次创新”。可以预见,火山岩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和空间,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火山岩油藏因储层分布规律复杂,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难度大而且往往开发效果不佳。如何精细刻画火山岩油藏储层分布规律,深入剖析控制因素,是该类油藏能否成功开发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新采集的精细叁维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针对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岩性岩相、裂缝识别与评价、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储层成岩演化、储层控制因素、储层综合评价及储层地质建模等诸多难点,制定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技术路线。对火山岩油藏岩性、岩相、孔隙、裂缝、成岩作用、地质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精细描述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火山岩油藏成藏条件、圈闭类型、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仔细研究并提出了评价井位的部署建议。研究表明,控制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火山岩油藏储集层的关键因素有叁:第一、岩性岩相是决定火山岩储集性能的物质基础本次研究优选了火山岩复杂岩性识别技术,认为Fisher判别分析方法根据投影原理将多个变量的特征差异表现在几个主要的判别函数中,通过对四亚类九小类的岩性识别,识别符合率高。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火山岩岩相研究,研究区火山岩岩相由侵入相、溢流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和冲积扇相组成,大部分地区发育火山沉积相,东部发育溢流相、爆发相,南部发育火山沉积相与冲积扇相。储层综合研究表明:岩性上安山岩、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易形成良好的次生孔隙和裂缝,是有利油气储集岩性;岩相上溢流相、爆发相及冲积扇相是有利油气储集相,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东部和东南部。第二、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是影响火山岩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精细叁维地震资料研究表明,C-P期断层是改善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关键,T-J期断层是形成高角度缝和斜交缝的关键。裂缝系统控制了次生孔缝的形成和分布,同时裂缝系统形成了油气运移的有利疏导体系,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探索性建立了裂缝孔隙度和裂缝角度解释模型,对44口井进行解释。研究认为裂缝的发育规律为:类型上以构造缝为主,成岩缝次之,溶蚀缝不发育;岩性上以安山岩、凝灰岩为主,凝灰质砂砾岩、沉凝灰岩次之,火山角砾岩较差;产状上以斜交缝和网状缝为主,高角度缝次之,水平缝最差:有效性上以晚期构造缝为主,大部分未被充填,有效性最好,中期和早期构造缝则多被充填;剖面上裂缝主要集中在距风化壳300m的范围内,尤其是150m的距离内最为发育;平面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区域大断裂附近,成带状分布;裂缝发育方向上,红56A井区裂缝走向约25~0、车72井区约330~0、红18井区约300~0-340~0,裂缝走向与T-J期主断裂基本平行。第叁、溶蚀溶解作用是影响裂缝性储层有效性的重要条件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基质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对储集层改造起关键作用的另一因素为溶蚀溶解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发生的条件:(1)良好物质基础:火山岩主要以基性安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是溶蚀溶解作用发生并形成次生孔缝的物质基础。(2)充足流体介质:①无机酸性流体来源:a.火山在喷发过程中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形成的酸性流体.b.深大断裂使地壳深部富含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酸性流体上升至浅层,从而发生溶蚀,这种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大断裂两侧。②有机酸性流体来源:二迭系烃源岩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干酪根类型好,在叁迭纪末期白碱滩组沉积时达到生油高峰,有机质热演化产生了有机酸,干酪根成熟过程中裂解也形成了大量的有机酸。(3)多重流体通道:研究区流体通道主要为不整合面、区域性断裂及次级断层和裂缝性储集层。溶蚀溶解作用的主要类型:①玻璃基质溶蚀作用;②沿长石解理缝的溶蚀作用;③沿长石边缘的溶蚀作用;④岩屑(包括浆屑)的溶蚀作用;⑤颗粒内的溶蚀作用;⑥方解石充填裂缝后,再被溶解形成的溶蚀缝;⑦颗粒和基质均被溶蚀形成的溶蚀孔洞。溶蚀溶解作用发生较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区域性断裂及次级断层附近,对研究区储层改造起到关键作用。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来自昌吉凹陷的二迭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的油源沿断层、不整合面和火山岩裂缝型储集层,在裂缝、溶蚀孔缝发育的有利构造、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是典型的新生古储油气组合。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断裂和不整合面对油气运移聚集以及再分配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局部盖层直接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范围、丰度和规模;有利的岩相(或沉积相)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规模。在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建议部署的红019井在石炭系用5mm的油嘴测试获日产油110t、气2.527×10~4m~3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静亮[8]2005年在《多源地学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其在新疆成矿区带快速勘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矿产勘查已经步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的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能够对具有空间结构的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分析和成果输出。因此,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它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地学的众多方向,并在成矿预测与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工作依托具体项目——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承担的973子课题《大型矿集区识别与预测》,在2004年度完成的工作是建立多源地学数据库和部分野外工作,论文也以本人工作成果为主。主要内容如下: (1) 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数据资料; (2) 然后在MAPGIS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东天山地质矿产综合信息库和属性库; (3) 以东天山的卡拉塔格地区和阿勒泰麦兹盆地希勒库都克作为实验区,把各种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建立找矿模式的基础上提取矿化信息,圈定找矿远景区及找矿有利地段。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试验区多源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金、铜等多金属大型矿床之间的信息联系与转换规律,多尺度、多层次地反映矿床(体)的时空配置关系,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根据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图件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对每一步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精度要求和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还对所使用的软硬件组合作了评述,并提出优秀的组合方案。 在完成部分空间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东天山卡拉塔格地区进行初步成矿评价;在阿勒泰的希勒库都克铜金矿化区建立了成矿模式。加快了区域矿产综合评价的进程,为利用多源地学信息快速进行地质找矿与靶区预测的研究作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重磁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在新疆地壳构造研究中的应用[D]. 肖锋. 吉林大学. 2004
[2]. 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D]. 肖凡.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3]. 位场数据处理中的滤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蒋甫玉. 吉林大学. 2008
[4].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D]. 管彦武. 吉林大学. 2006
[5].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D]. 杨剑.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6]. 多源信息处理及其在线环构造识别和多种能源矿藏(床)找矿中的应用[D]. 赵希刚. 西北大学. 2006
[7].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D]. 张家政. 中南大学. 2009
[8]. 多源地学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其在新疆成矿区带快速勘查中的应用[D]. 成静亮. 中南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