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论文

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论文

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

宣 露, 高 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300)

摘 要: 论述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之间产生良性互动的基础。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和完善给农民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农村文化建设要体现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特性。提出了实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径。

关 键 词: 农村; 文化建设; 农民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全面小康。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

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将基于故障位置检测次级电弧灭弧时间,结合可变间歇时间控制算法和自适应单相重合闸技术在EMTP中编程模型算法进行实现。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民是推进这一改革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民发展的问题关系到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同时也将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民发展

1.农村文化和农民发展概述

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的不同论述,主要是学者对农村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一部分学者将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组成的农村生活整体看作农村文化,他们所理解的农村建设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另一部分人将农村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各项娱乐活动。迄今为止,学术界都没能给农村文化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农村和城市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中国的农村,主要指的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林、牧、副、渔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由镇、乡、村、队构成的社会。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农村文化被人们看作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组成内容;从狭窄的认识角度去探寻,农村文化指的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主要群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2]20。本文研究的农村文化,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角度理解的。

关于农民的定义问题,是人类学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一类人群。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这一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实际上还会从事非农业生产。因而,我们把农民概括为没有获得“城市户口”,具有农民身份且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人。农民发展主要指农民群体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全方面的发展,体现在农民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和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劳动拓展范围,以及利用和改造资源的能力在农民自身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从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最终使得劳动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自我能力得到发展、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的过程。

2.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特性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文化背景下积淀和发展起来的。

(1)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二者间相互依存。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同农村经济和政治建设相比具有其内在特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经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特定的文化是由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不同步性的特征。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上展开,丰富农村集体文化的形式,协调农民之间的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农民的发展。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所体现,部分农村地区主要大力开展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业生产,从而忽视了农村文化的宣传和深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相对缓慢,从而也制约了农民的发展。

(2)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二者间相互促进。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担当起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发展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坚决清除旧社会遗留的封建残余,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信任感,深得农民群众的赞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更加重视,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得以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民的文化生活在经历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巨变后得到丰富和发展。农民群体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农村文化建设亦愈来愈朝着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INCI中文名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英文名称:Ascorbic acid,CAS号:50-81-7,英文名:Vitamin 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3,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192 ℃,沸点:(无),紫外吸收最大值:245 nm,比旋度:+20.5°~+21.5°,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

抽取研究组与对照组共120例受检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3ml,将静脉血液样本经离心处理后进行血清分离,采用酶法对受检者的胆红素进行检测,采用重氮法对受检者的尿酸水平进行检测[2],两种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均为我院现有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3.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民发展

(1) 农村文化建设影响农民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文化对农民发展具有指引和协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路,例如,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倾向构建一种综合文化服务的现代体系,更加追求城乡文化统筹与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不断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自我管理意识、民主参与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村文化建设以其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深深地影响着农民自身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使得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自信, 从而能够促进农民不断发展。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农民发展是以农村文化进步为基本条件的。农民群众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及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练就的各种技能对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和现代意识的增强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4]333

二、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中模式、体制和机制的统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发展有推动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从二者间的运动机制来阐明。

1.在二者“相互影响”中看良性发展

从二者间的运动机制来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简而言之,农村文化建设影响农民发展,农民发展相应地会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民发展。但如何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急切需求呢?实践表明,真正符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是坚持以农民发展为根本的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在各个发展阶段下,有其不同的模式、体制和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能进行有效互动,这与相关制度的实施密不可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特定历史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和实施是农民群体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发展而言,良好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意义重大。

2.从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促良性互动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来看,这一关系是指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下会转化为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前者的进展。因而,这二者间的互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应以全局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其互动情况。

(2) “实事求是”是二者互动中重要的准则。《汉书》中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实事”,通常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于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是”,可以归纳为这些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去探寻和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发展都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探讨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需要结合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同时,农民群众在为本村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时,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群体健康、全面、持久地发展。

(1) “以人为本”是二者间互动的坚实基础。“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二者互动中的要点。在坚持“以人为本”基础上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以人为本”理念在农村体现为:“人”既可以指每一位个体农民,也可以指农民的大多数;“本”可以理解为根本,以农民为根本,具体来说,是以农民这一群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民主体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定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农民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得到了进步;反过来,又以其强大的创造力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二者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中不断深入

出苗后,及时通风炼苗,保持苗床温度白天20~25℃,夜间15~18℃。如土壤干旱,可浇小水1~2次。随着外界气温升高,逐渐加大通风量。待外界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将塑料薄膜全部揭去。定植前5~7天,完全去掉塑料薄膜。

三、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的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积淀的成果。农村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农业文明的情况下形成的,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许多特色文化人才也生活在农村地区。不同时期,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要采取不同的方针和政策,这是由我国历史国情决定的。如何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进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显色法主要包含以下3种,较为常用的有浓硫酸显色、波多因法和威勒迈志法。显色法是根据芝麻油中芝麻素、芝麻酚等芝麻木脂素类特征性成分在酸性条件下与显色剂发生特异反应,生成具有特征颜色化合物的一种方法,通过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比色进行定性定量检测[1]。

1.完善相关制度为互动创造良好环境

(2) 农民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的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民群众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主体,农民的发展状况对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和完善具有决定性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农民这一主体,农民本质力量的发挥直接关系农村文化建设的进展程度。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在动力,现代农民必将担负起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重要责任。一种完备的农村文化体系才会产生一个农民发展程度高、创造力强的村落,这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1) 着重发挥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作用。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定位,是与我国具体国情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积极构建顺畅的文化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建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文化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树立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制定良好的制度,发挥好引导、规范和服务的职能,理顺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完善各种机制。首先,调整原有的发展理念,树立“发展型”文化建设理念,以农民群体自身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建设理念。其次,加强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改变以前“重经济、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在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还未成熟、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有待确立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在各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作用[2]66

不过这场“抵制塑料吸管”的社会运动,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响应,甚至遭到了某些群体的反对和质疑。比如,有残疾人权益群体表示,塑料吸管,特别是可弯曲的那种,是某些残障人士不可或缺的生活辅助用品。

(2) 彰显农村文化建设自身体制和机制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应通过制定科学、完备的体制来明确在文化建设中每位成员应享有的权利与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以此规范和协调个体成员与集体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例如,积极完善文化服务领域新机制,引进更多的民主参与机制,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深对基层文化建设事业用人机制的改革,把优秀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纳入基层队伍。政府通过实施科学的制度安排和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体的组织、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制定的有效制度,有助于农民群体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的不断确立,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阶段性飞跃。同时,农民通过民主参与,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献计献策,把个人利益与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集体利益有效地联系起来,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中,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人的发展方向受到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应认识到作为制度的设计者,人的发展要求是制度革新的内在动力。国家在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时,必须始终坚持农民这一主体地位,维护其根本利益,切实发挥科学制度对农民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朝着更高阶段迈进。

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重构意象变成了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认知语言学来探索译者如何把意象的历史和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首先,在诗词创造的开端,诗人头脑中出现了他从客观世界所感知到的物体,和他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之后它们会变为意象并夹着诗人的所思所想被写入诗中。其次在意象重构阶段,译者应该有一次富有想象力的跨越行为,跨越时间、空间、语言系统、文化障碍,加以饱满地理解意象语境,把意象背后的隐含意义翻译到目标语中。当目标语读者阅读完译文之后,他们也会基于自己的世界认知,形成他们脑海中的特有意象。

(3) 农村文化建设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民群体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追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农村文化的发展,并将其与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融合,农民群众原有的价值观念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得以更新。开放的先进的现代的思想观念正不断地与封闭的落后的传统的观念作斗争,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农民发展的精神支撑,符合农民群体的价值追求。

2.加大教育和培养农民群众的力度

新时期,部分省市总结出新型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例如,湖北省近年来提出了‘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农村文化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河北省则大力推行‘民资文化’模式,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安民、乐民、助民的载体,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团体。”[2]62-63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逐渐转变为保障农民群众文化发展权的模式。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于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完备的体制和机制对于构建符合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首先,农民可以进入有关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深入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设施相对落后。我们应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提升现阶段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程度,健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其次,有关农业部门应对农村地区中理解力较好的农民群众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培训合格后,由这些已掌握技能的农民对各自所属的农村地区中的农民群众进行帮扶培训。农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增强是农民群众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群众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农村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农民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等过程,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新时期农村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也为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3.实现农民发展以农村文化建设为主要条件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事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这也是当前农村文化事业能够展开的基础。提升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两点逐步展开:一是,农村地区的建设人才相对缺乏,对这一形势应采取“引进来”的发展策略,从发展较快的地区吸引一部分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中去;二是,必须加强对教育设施的投入,缩小与城市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已大有改善,许多农村地区更是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设施;但从整体来看,教育资源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这对于农村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感染力在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前提下得以显现。农村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因素依然为现代农村社会所用,若积极推动这些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必将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以其强大的感召力使农民群众的个人价值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在农村地区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社会风尚,这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3]。良好的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互动关系对早日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具有推动作用。

4.坚持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民发展为根本方向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这一主体对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应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结合自身要求,选择合乎规律性的对策来推进文化建设[4]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是在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实践中深入和发展的,具体来说,农村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因此,有三种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在这一情况下产生了:一是少数先行者和探索者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付出,深刻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例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实施农业大包干、浙江温州的“八大王事件”等举动,将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党和政府部门及其理论工作者对农民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用科学的理论进一步的指导农民群众的实践。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于指导农民群众大胆进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信心。三是城乡文艺工作者创造出的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发挥了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在的客观因素和不同条件对主体的选择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在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同区域的农民群众在发挥自身主体性时要结合实际因素、符合客观规律。

研究的主题有中文分词的技术、方法、算法、系统、分词器等;具体技术有分词词典、基于统计、情感词典、专业词典、歧义字段、相似度、特征项、未登录词、词性标注、字符串等;应用范围有机器检索、全文检索、文本挖掘、情感分析、情报工作、文本分类。

总之,充分引导和发挥主体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实施,能够有助于正确决策的进一步落实,能够有效集中农民群众的智慧,顺应民意和时代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村情的文化建设之路,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

参考文献:

[1] 刘烁. 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 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N]. 人民日报, 2016-04-29(1).

[2] 吴理财. 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60-70.

[3] 宋成斌,王志勇.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3):407-409.

[4] 李斌.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 沈阳大学学报, 2002(1):48-49.

O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easant Development

XUAN Lu ,GAO Jun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China)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s, and reflect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It explores the basis for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easan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pa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all contribute to deepen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new reflec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s and bette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s”.

Key words :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easa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19-03-2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BKS005);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宣 露(1993-),女,安徽合肥人,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高 君(1967-),男,辽宁铁岭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文章编号: 2095-5464(2019)05-0643-05

【责任编辑 李 威】

标签:;  ;  ;  ;  

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