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观论文,社会心理论文,十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打破了人们几十年所恪守的制度,所沿习的习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心理上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如何解决改革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84年4月李纾在《大众心理学》上发表了名为“谈改革中的心理因素”,首先就改革中的心理问题提出探讨,1986年7月浓德灿在《学习与研究》上发表了“要重视对改革中的心理因素的研究”一文,正式向社会发出倡仪,此文在同年8月北京所举行的第二次全国社会心理学会议上,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共鸣。自此之后,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目前,“改革的社会心理”这一专题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总体研究中已占有相当的比重,根据“全国报刊目录索引”所做的不完全统计显示,自1984年到1993年十年中,共发表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方面的文章104篇,约占同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22.7%,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一、十年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概观
自1984年到1993年,对于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
(一)改革中社会心态的描述
描述、展示人们在改革中的心态,并对之加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社会心理基础,此类文章约占改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11%,如“社会怀旧心态透视”(刘锋,1990)、“重回旧体制的心理误区及其调适”(苟欣文,1991)、“当前职工心理状态调查”(刘昌衍,1988)以及“略论改革中的社会心态特征”(刘维润,1989)等等。
(二)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分析
对改革中的遇到的一些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加以描述、分析,揭示出其内在的基础,如传统心理、民族心理的及旧体制等,并提出改变或调适的意见、建议,该类文章约占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的34%,如“改革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严捷、孟芳琳,1984)、“改革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消除途径”(黄辉,1988)、“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转换、失调与调适”(叶小文,1989)、“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与西方比较”(吾万全,1992)以及“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体系下的社会心理特征”(王奋宇,1993)等等。
(三)改革中出现的具体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探讨
对改革中某种具体的改革措施的实施所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如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问题、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公平感问题以及住房、物价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等,加以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并试图向政策制定部门提出建议,如,“群众对物价变动的社会心理反应”(物价心理课题组,1987)、“简析社会心理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徐为民,1989)“住房改革的几个心理学问题”(王青兰,1992)、“职工对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心理承受力”(李宁宁,1992)、“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心理分析”(田万生,1988)以及“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张大钧,张应林,1991)等等。
二、十年来改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与不足之处
十年来对于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
(一)研究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
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十年来基本上遵循着逐年增长的势头(见表1),其成果数量从84年的2篇增加到92年的14篇,93年略有萎缩,只有10篇,占整个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比重,从84年的4.0%增加到92年的36.8%,93年为21.7%,质量也不断提高,中后期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成果,如叶小文的“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转换、失调与调适”,陈军以的“试论社会心理承受力”(1990),陈立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组织发展研究”(1989),物价课题组的“群众对物价变动的社会心理反应”(1987)、张大钧、张庆林的“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1991)以及易法建的“论改革心理学的构建”(1992)等,这一系列成果的问世,标志着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从理论构建到研究方法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表一 自1984年至1993年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成果一览表
(二)一般性描述减少,特殊性研究增多
一般性描述逐年减少,研究越来越少地集中于如“改革的心理因素”这样大而空泛的命题,而越来越多地注重于特殊性研究,如某类具体对象(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等)在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某种具体改革措施(住房、价格、分配等)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社会心理问题,根据“全国报刊目录索引”所进行的初步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发展趋向(见表):自84年到93年,一般性研究从100%降至44.0%,特殊性研究从4%增至56.0%,这表明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不再仅仅是一般性的描述。
表二 十年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中一般性研究与特殊性研究的对照
(三)多学科的参与,多方力量的介入
如果说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较为缺少多学科的参与的话,在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这一专题研究上,却较多的体现了各学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参与,从我们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的学科背景的研究,还有来自哲学、经济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虽然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未成熟阶段,来自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还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但较之社会心理学的其它研究领域,甚至是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由于多学科的参与,使之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吸引了多个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还吸引了更多的党政领导部门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业余研究者的加入,使得这支研究队伍中除了拥有一支可靠的核心力量外,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外围力量,为改革的社会心理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纵观十年来对于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缺少完整的理论建构,研究杂乱无章
由于缺少一个完整的理论建构,这十年来对于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一个无序状态,你随意地找一个题目做做,我也随意地找一个题目做做,对着一大堆的材料,你抓一把,我也抓一把,使得大量的研究成为难以组装的零部件。不可否认,在一个研究领域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建构,必须在多年的探索性研究之后才能完成。所幸的是,这一问题也已引起了一部分研究者的注意:1991年,张大钧、张庆林《在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一书中抓住改革的社会心理的重要问题——改革中人们参与改革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宣传、政治观念、参与意识,物价变动的心理压力等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建立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的构架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1993年易法建撰写了题为“论改革心理学的构建”,在强调这一学科的多学科性,多层次性以及二重性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个包括改革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改革环境心理,改革压力心理,改革目标心理、改革过程心理、改革决策心理、改革阻力心理、改革对策心理、改革心理卫生以及改革管理心理十个部分的理论构架,由于想包容更多的研究成果的企图而使得这一体系显得过于庞杂,但它对今后研究的指导意义却不能低估,同时也为改革的社会心理学的构架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直观分析多,具有理论深度的分析少
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是一个因应用而生,应用性极强的研究领域,因此,在多个学科拿出自己的看家理论来对之加以应用性的分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研究领域自己本身还有自己的特点,还需要自身的理论,需要在研究中建立和完善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大量的研究者来自于党政领导和具体的工作部门,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论素养,而使得他们的研究直观分析多,缺少应有的理论深度。
(三)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
在十年的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中,大量的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10篇,而在这些定性研究中,除了一些较有理论深度的而外,大多数是缺乏深度的、出自业余研究者之手的“初论”、“略论”、“刍议”、“浅谈”之类,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无法重复和相互印证,造成了研究的表面化和不明朗化。引进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强化定量研究,将是这一领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
(四)研究的持续性、合作性差
研究中缺乏持续性,对同一问题,“初议”之后没有“再议”,“浅谈”之后没有“深谈”,东一郎头西一棒,比起在同一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开掘来,大多数研究者更感兴趣的是开拓性探索,结果是遍地开花而不结果。自己不再就某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别人也耻于去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避“照搬”、“照抄”之嫌,殊不知重复别人的研究对之加以验证,或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开拓、深化,有时比另起炉灶式的研究更为重要。与此同时,研究还缺少合作精神,多学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一种相互分离的状态,而不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各开各的店,各卖各的药,使各自的研究各带有自己的局限性。而且,集体合作项目少,个人独立进行的项目多,难以创造出超出个人智慧的更高水平的成果。
(五)研究的分工协同性差
研究缺乏协同性,对于一些问题,如“改革的心理障碍”,大家一拥而上,不管别人已对同样的研究进行到怎样的程度,一窝蜂抢热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与改革直接相关的问题,如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出台后,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感受及认识等,却门前冷落,较少有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对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改革的社会心理的研究占整个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比例在92年达到了36.8%,而这一比例在93年却只有21.4%,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势头受到了扼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理论和方法上的落后,难以更深入地开掘,找到新的东西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为此,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将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加以系统、完善化
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改革的社会心理的独立学科——改革的社会心理学,这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需要。十年来的研究为这一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而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以便建立自己独到的理论和方法,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秩序。易法建的“论改革心理学的构建”除了其设想有不少可取之处而外,正在这一点上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迪。在这一学科中,我们既要强调多学科的参与,又要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更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并在为现实服务的同时使这一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只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专题,因而研究队伍也极不稳定,大多数研究者在此只打了一枪就换了地方,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起改革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独立的应用性学科,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稳定研究队伍。
(二)强化研究手段
研究手段必须加强,研究方法必须更新,研究手段的落后,研究方法的陈旧,将带来研究的停滞。定性研究固然重要,但我们严重缺乏的是更为深入,细致的定量研究,它使我们的理论设想能够得到证实或证伪,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理论的不完善之处,使我们能言之有据。引进其它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研究的协作性,连续性
改变目前研究的“个体经营”状况,加强合作性研究,以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成果。加强研究之间的协调,切实把研究重心放到与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上,解决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不应对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偏废,在应用性研究中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深化研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注意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掘,循序渐进,使研究不断深化。
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召唤着更多的后来人,在过去十年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十年的研究将会更上一层楼,改革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将会在改革的大浪中得到迅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