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6例作为样本,以48例为一组,将其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西药倍他乐克治疗,中医组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中成药、汤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1年内再次住院次数、治疗有效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中医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更好,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2.28±0.10)次、治疗有效率97.92%,平均生存时间(16.61±0.07)年,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再次住院次数,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寿命,治疗及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治疗;预后;相关性
前言:慢性心衰属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较常见[1]。近些年来,慢性心衰发病率逐渐提高,对患者的家庭及生活均带来了较大影响[2]。临床研究显示,慢性心衰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在65岁以上者,发病率最高[3]。常规采用西医口服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患者需长期服药[4]。为提高慢性心衰治疗有效率,确保患者预后良好,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6例作为样本,对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的效果与预后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6例作为样本,以48例为一组,将其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
中医组患者包括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6.38±7.19)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74±1.54)年。合并疾病情况: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贫血9例。心功能评级情况:1级10例、2级11例、3级22例、4级5例。
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7.02±7.08)岁。病程2.5--11年,平均病程(6.06±1.48)年。合并疾病情况: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冠心病19例、合并贫血9例。心功能评级情况:1级9例、2级12例、3级21例、4级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心功能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衰。(2)患者服药及治疗依从性强。(3)患者无严重精神类疾病。
1.2.2 排除标准
(1)怀疑但未确诊者排除。(2)依从性差者排除。(3)严重精神类疾病患者排除。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倍他乐克治疗。
中医组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中成药、汤药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包括1级、2级、3级、4级共4项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次数,包括1次及以下、1--3次、3次以上3项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包括显效、有效、无效3项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包括1年内、1--5年、5--15年、15年以上共4项指标。
1.5 心功能分级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1级:心脏病患者,日常活动量不受限。
2级:心脏病患者,日常活动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3级:心脏病患者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
4级:心脏病患者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
1.6 疗效判定依据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心慌等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情况,判定治疗效果。
显效:呼吸困难、心慌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呼吸困难、心慌等临床症状有所消失,影像学检查有所恢复。
无效:呼吸困难、心慌等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7.0处理数据,p<0.05时,认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医组患者1年内平均再次住院次数(2.28±0.10)次,对照组患者1年内平均再次住院次数(4.15±0.12)次,对比发现,中医组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医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6.61±0.07)年,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患者预后更加良好(p<0.05)。
3 结论
3.1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5]。本即心气,本虚即心气亏虚。标实即血瘀,痰阻。根据上述标准,综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可将其分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等众多类型[6]。在上述分型的基础上,可采用不同中药组成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慢性心衰[7]。服用中成药或汤药,可从根本上解决本虚标实问题,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以及气血亏虚等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意义,将其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的几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于其寿命的延长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本文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口服倍他乐克方法治疗慢性心衰,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有所改善,但不甚明显,患者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4.15±0.12)次、治疗有效率83.33%,平均生存时间(7.85±1.04)年。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方法治疗慢性心衰,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更好,1年内平均住院次数(2.28±0.10)次、治疗有效率97.92%,平均生存时间(16.61±0.07)年,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再次住院次数,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寿命,治疗及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 双,张 艳. 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03:7-8+11.
[2]徐重白,贾坚,吴中华.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J]. 江西中医药,2011,09:9-11.
[3]张艳. 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探[J]. 中医药学刊,2002,04:477-480.
[4]王恒和,李明,朱亚萍,牛子长. 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原发疾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5,02:506-508.
[5]万洁,林谦,苏敬泽,谭宏,李品慧. 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的研制与测评[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9:1066-1069.
[6]徐双,张艳. 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03:7-8+11.
[7]龚军,王肖龙,薛金贵,高俊杰.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04:59-61.
论文作者:王蓝靓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中医论文; 情况论文; 两组论文; 功能论文; 平均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