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对抗--杜郎口中学九年级“古诗专题评介”视像课后的讨论记录_诗歌论文

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对抗--杜郎口中学九年级“古诗专题评介”视像课后的讨论记录_诗歌论文

不同理念的碰撞和交锋——杜郎口中学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复习》视频课观后讨论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实录论文,专项论文,九年级论文,口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介绍:

这是观看杜郎口中学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复习》视频课后的一场理念的碰撞和交锋。这场交锋发生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主持的“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课堂上。参加者为浙师大2009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班学员。

潘涌教授认为,要突破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就要确立起积极语用的语文目标观,使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言语接受(认知、理解、记忆和鉴赏)走向言语表达,从言语表达走向言语表现;阅读教学要变师传生受、师问生答这种单向型模式为无封闭、多维度传递模式(其中核心要素是学习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从本源上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者的个性表达、审美表达和创意表达能力。潘涌教授组织全体学员观看和讨论杜郎口学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复习》视频,并以之作为进一步探讨积极语用背景下的母语教学的专业平台。

视频实录:

教师:我们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六首古诗词进行了专项复习,今天要求每个小组就其中的某一首诗或某一篇进行复习展示。请各组把重点诗句写在黑板上。时间为10分钟。

(这个教室没有讲台,前面墙上赫然挂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的鲜红标语。教室内有三面黑板,课桌以小组围坐的形式分布,共有六个小组,每组七八人。每一组都有自己的黑板“阵地”。教师安排板演后,学生活动似乎有点乱,学生或在黑板上板演,或在板演者旁边指点,或在练习朗诵,或在桌子上奋笔疾书。教师未对学生加以课堂控制)

教师:下面请各小组按顺序上台展示,各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展示得更加精彩。这一节课老师尽量不多说,把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大家。如果在前一组展示完后,你特别想说点什么,请及时站起来点评。请大家做好记录,在他人的展示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以下为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第一组上台展示,主题是《沁园春·雪》和毛泽东诗词)

学生1:梦中的人渐渐模糊,英雄的人渐渐清楚,……曾经的我还在梦幻,早已失去不再留恋,独自悄然离开,而我的心依然存在(以上为自编歌词填唱的流行歌曲)。是呀,那刻骨铭心的诗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毛主席我们不能忘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们更不能忘记。多少次,那些战士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勇往直前。今天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沁园春·雪》,去重温那段历史,去感受那段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

学生2:这首诗中,抒发了作者伟大抱负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想象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互文的句子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已抄在黑板上)

学生3:这首诗,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抒情,抒发作者作为风流人物要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学生4:下面展示我们组课外收集的毛泽东的其他诗句。(已抄在黑板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读到“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时,把后一句读成“学不成/名誓不还”,学生不约而同地齐声纠正为“学不成名/誓不还”)

教师:再读一遍。(学生仍然读错)读现代诗要会断句,看看前面一句是怎么读的。(这位学生读第三次时才读正确)

学生5:“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学生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学生7:滚滚长江东逝水,南京这座令人向往的城市,曾洒过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座城市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请听诗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学生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位学生把“沽”字读成“沾”)

学生2:应读“不可沽名学霸王”。

学生3:(纠正自己的读音)不可沽名学霸王。

学生1:我也来朗诵毛泽东的一首诗《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声情并茂,较为出色)

学生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的豪言壮语,诠释了那一个时代的功绩。但这个时代又已被写进了历史,今后的江山又落在了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身上。下面请允许我引用一个神话典故,以一首小诗,去感叹那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下为学生自创小诗,个别语句听不清楚,未记全)

愚公移山,人亦老,唯恐志难酬。迫得高山让座,使大浪托高。太行山上只一吼,尽将千年梦用乾坤成就。心事不比东流水,但为英雄指路,阅尽人间春色。古往今来,但凡心不死,凭是万丈石山,如风卷云天。王屋顶上远眺,扶起千古红尘,颠覆天轮。天下不济行船渡,只待天神弄剑,尽展前英风骚。试问江山谁作主,千载轮回又重来。

一首小诗或许从幼稚中道出了一点真谛,从毛泽东同志身上我读出了一句不可被推翻的真理:人活着就要活得有霸气,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颠覆乾坤的话语,毛泽东酝酿了半个世纪。的确,毛泽东成了风云人物,历史也不会否认他的功绩。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的时代已被历史写在了过去。所以,而今又轮到我去拔剑张弩,去感叹那句“俱往矣,江山谁作主,非我莫属”。虽然,我不能像毛泽东那样挥师百万、决胜千里,更没有能力去缔造一个共和国并把她推向富裕的轨道。说句实话,对于将来,我实在没有底气,但是谁说我选择了放弃,又是谁说我只知道逃避。正如我的那首小诗,“人亦老,唯恐志难酬。迫得高山让座,使大浪托高”,我现在要做的,不就是去迫那一座山吗?“太行山上只一吼,尽将千年梦用乾坤成就”,我坚信,正如毛泽东的枪声嘹亮了世界,总有一天,我王师万的震吼也将击撞整个天宇。“心事不比东流水,但为英雄指路,阅尽人间春色”,我确信,春秋史笔不会像东流之水,一去而不可留,总有一盏明灯会为天下英雄指明康庄大道,去阅览人间极度风光。中考不是快来了吗,胆小鬼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吓得全身发抖,正如愚笨的企鹅禁不起天际的雷响;我要永远像那潇洒的海燕,用翅膀去割开那道黑色的风暴。劳累和疾苦不是我关心的,正如饥饿和疲劳不是长征中的毛泽东所关心的一样,重要的是我获得了充实,体验到了战斗的快乐。

(这位学生的原创小诗,表达了对愚公移山精神和毛泽东革命精神的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其他学生或站或蹲或坐,无一例外都在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演讲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先请同学们说两句。(学生未响应,老师鼓励学生发言)对于创作的力量,即使是“太好了”三个字也是很好的鼓励。

(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点评,但听不清楚)

教师:看了刚才的展示,我有很深的感受,这一组同学准备很充分,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展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好像不是对诗歌进行分析,而是一次演讲。相信后面几组的展示肯定会更加精彩。

(第二组上台展示,主题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离别诗)

学生1:朋友,虽远隔千里,却仍近在咫尺,而最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就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请听诗朗诵。

学生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辅以体态语,普通话一般,但抑扬顿挫)

学生3:请看我们组摘录的关于“离别”的诗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均已抄在黑板上)

学生4:这首诗写得开阔雄浑,有着强烈的奋发向上的时代气息,表现出作者高远的志趣、旷达的胸襟,最后两句表现出远离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友情天长地久。

学生5:读了这首诗,我的感触很深,我想对我的朋友说:朋友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朋友是失落时的欢笑,朋友是生命中最美的彩虹。拥有朋友,就拥有了幸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隔千里的朋友,挥洒不去的回忆,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你是否感到孤独?相信没有对方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珍陪自己。帆航万里翻不动,路行千里思念重,愿生命中永远开着灿烂的花朵。朋友送你一句话,世间万物千千万,与你为友全凭缘。虽然知道会分散,我愿把你记心田,回忆欢笑乐千年。纵然远隔千山,相信千纸鹤会带着我的思念抵达你的身边。

学生6:朋友之间相聚的日子总是难留,离别的日子有多少酸楚,无言的泪水全都流入心谷。朋友温暖的话语,让我找到了希望之光。朋友,我心中的太阳,我希望我们是人散而心不散的好朋友。

学生7:看,天空那眨眼的星星,是不是你的眼睛在寻找我的踪影;听,黑夜里传来的阵阵歌声,是不是远方的你在向我诉说着对我的思念。记得我,别忘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学生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送别诗,它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的友情,而是高远的志趣,王勃面对朋友的分离,表现的并不是伤感而是旷达的胸怀。

教师:第二组同学的展示颇为精彩,欣赏他们的展示,我仿佛听到王勃和元二离别时的对话。那么挥手一别之后,天各一方的他们举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听第三组诗朗诵《水调歌头》。

(第三组上台展示,主题是《水调歌头》和月)

(第三组所有成员:两位男生朗诵《水调歌头》,辅以适当的体态语,四位女生唱《水调歌头》,朗诵和唱歌配合较为默契)

学生1:《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饮酒赏月时的人生感触,“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间分离的人们发出了真诚的慰问和祝福。

学生2:我的感受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它将会化解你心中的愁苦。即使天各一方也不会感到寂寞,是因为“天涯若比邻”的坦荡,是因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学生3:下面请看我们组收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寂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学生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以上诗句均已抄在黑板上)

(一位学生上台,改“我寂愁心与明月”中“寂”为“寄”)

教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同学就发现“寄”字写错了。

学生4:读《水调歌头》,我的感受是:人生有离别的痛苦,有团圆的欢乐,月亮有阴晴圆缺的时候,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学生5、6:月,这么皎洁,这么明亮。在月光的皎洁中,在月光的明亮中,让我们的心灵随着月光放飞,让我们的思念随着月光传递,让我们的理想随着月光播撒。(此为第三组的结束语)

教师:今天前三组的展示可以说是各组有各组的特色,希望后三组的同学用心解读前三组的展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展示得更加精彩。

观点交锋:

潘涌教授: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确立积极语用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审美表达、创意表达。同样,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真诚欢迎各位学员积极表达、畅所欲言。

杨金华(温州乐清市芙蓉中学语文教师):我对这节课持基本否定态度。第一,整节课中,我看不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第二,由于教师没有发挥引导作用、组织作用,课堂显得杂乱、无序。第三,这节课缺少语文味,不像语文课。第四,学生的表达不是个性表达、创意表达,学生是事先准备好发言材料,甚至可能是事先演练过的,缺乏真实性。第五,诗歌专项复习需要教师点拨,特别是诗歌鉴赏,更需要教师教给方法。学生的浅层次解读肯定应付不了以后的高考诗歌鉴赏。第六,这节课作秀的痕迹非常明显,而且学生的表演、作秀有点过头,平常课上学生肯定不是这样的。

陈锦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师):我的看法与杨金华恰恰相反,我对这节课持肯定态度。第一,这节课表面上显得有点乱,学生或站或蹲或坐,没有固定的位置,师生是随着发言小组的黑板所在位置“倾巢移动”,发言也不需要举手,你方唱罢我登台——但表面的“乱象”下潜藏着有序。我们看得出,每组同学发言的内容由课内到课外,由朗读到解读再到个性化感悟,逐层拓展,逐层深入。第二,学生的解读可能没有教师的解读有深度,有的甚至显得很幼稚,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在解读,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解读“填塞”给学生,他们在课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是真正的“做中学”。第三,这节课上,学生确实在“作秀”,而且非常投入地“作秀”。我想问一句,课堂是谁“作秀”的舞台,是学生还是老师?学生“作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管整节课学生都没有固定的位置,但学生无一例外地全身心投入课堂。学生在“作秀”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学生成为课堂“作秀”的主角总比教师唱独角戏好。第四,教师的语言确实相对贫乏,也许是教师要把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教师示弱,意味着学生的示强;学生在示强的同时,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示弱,是不是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潘涌教授:看一堂语文好课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砥砺和提升。以此为标准,课堂组织稍微散漫一点,无伤大雅。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过于强调“一分钟一分钟的流程”,推崇精致、巧妙的课堂设计。其实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可以相对宽松、自由一点,回到本真状态。

杨金华:我对我的观点作一点补充。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我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基于文本体式,应按文学欣赏的方式去阅读文学作品,按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等等。初高中的诗歌教学要落实在诗歌的鉴赏上,如炼字、意象、意境、意蕴等方面。学生毕竟缺少鉴赏诗歌的经验,需要教师示范、点拨和引导;而这节课以学生的展示为主,完全消解了教师应起的作用。其次,我仍然认为这节课不是纯粹的语文课。学生的粗浅解读、作秀的表演,相对于诗歌鉴赏能力来说实在是雕虫小技。课堂可以完全是学生的展示和作秀,课堂可以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但课堂必须要有质量和价值,而如此粗浅的展示、作秀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多少价值?

斯文辉(义乌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我赞成陈锦华的看法,另外我再补充两点。第一,杨金华反对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是一种旧的传统观念在作祟。传统教育观念中重视师传生受,教师始终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而学生则陷入失语的境地。而这节课上,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真正的回归,学生的个性、思想都在充分的表达中得到了释放。第二,关于语文味的问题。整节课上,学生在朗诵,在解读,在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表达自己的感悟,个别同学创作的小诗展示出不容忽视的才华,这难道不是语文吗?另外,课堂上学生学会了演讲,这难道也不是语文?学生课前大量的准备工作,提炼重点诗句,收集课外诗句,写感悟,作小诗,这难道也不是语文吗?我觉得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体式,所谓按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这种说法本身是绕口令式的含糊。

潘涌教授:杨金华和斯文辉的观点正好代表了当前语文教学界的两种观点。有序之“乱”与无“动”之静,何者为好?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对言语认知、理解和审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母语表达乃至表现的能力,以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思考、体验和判断,以母语表现作为智慧生命的独特风采。即使是稚嫩的表达或夸张的言语表现,也远比保守的沉默或变相的复述要积极。理由很简单,正是今天不成熟的言语行为,蕴涵着明日言语行为成熟乃至深刻、完美之可能。看到幼儿跌跤,便把他放回到摇篮中去,这是愚不可及的。况且,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语用行为都稚嫩、夸张到令人发笑!从这层意义上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乱”得好,“乱”得还不够!至于“语文味”问题,本无精确的定义。应该说,围绕“语用”二字的所有活动都是具有“语文味”的。

赵洪琴(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我很同意斯文辉的意见,学生的朗诵、演讲、阐述、表达,个别同学创作的小诗展示出的是不容忽视的才华,这难道不是语文活动吗?不具有“语文味”吗?学生课前大量的准备工作,提炼重点诗句、收集课外诗句乃至写感悟、作小诗,这难道也不是语文活动,不具有“语文味”吗?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世上从无“完美之课”,对于一堂课,我们只能看主流,而不必苛求细节。

潘涌教授:这节视频课中,我们确实较少听到教师精彩到位的点评——这正是富有前卫性的杜郎口课堂随着被推广而必然要浮显出来的问题,即教师本体素养的相对滞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评点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引导和评点要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但是,我们的教师长期在指令型课程和教学中消磨生命,被动异化为课程指令的消极执行者和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者,渐渐丧失了思想特色、言语个性和教学才情,至于宽厚渊博的人文底蕴和高远深邃的目光更是罕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师自身素养日益成为最严峻的“语文问题”,这一问题与语文新课程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杜郎口课堂在实现教学体制和学生角色解放的同时,也警示我们:教师的思维品质、表达能力甚至人文素养都有待提高,教师必须勤练内功!

庄平悌(浙江泰顺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这样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首先,我认为杜郎口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种课程范式的转型。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释放学习者的灵性智慧和自由创新精神,课程价值中心从学科内容本位转向生命本位、个体本位。其次,我觉得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习者只有在表达的实践中才能学会表达,只有在语文的实践中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习得语文能力;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与载体。这就好比鸭子只有跳进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光学不练那是假把式。学生的解读、表达是粗浅的,是幼稚的,但我们教师仍然要充分鼓励学生去解读、去表达,否则学生永远学不会深度解读、积极表达。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用的机会。

陈瑛(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母语教育,以积极语用为核心的实践性应该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

庄琴英(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语文教师):我基本赞成杨金华的意见。而且,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质疑的。第一,整节课,学生只是机械地朗读或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课堂上并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第二,学生对诗歌的所谓“个性解读”不过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或网站上复制的,他们的表达缺乏个性、缺乏创意、缺乏深度。

斯文辉:学生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难道没有思维的活动吗?学生在倾听的时候难道没有思维的活动吗?学生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难道没有思维的参与吗?学生从教学参考书上和网站上收集信息的过程,难道不是学习的过程?学会收集、整理、综合信息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文能力。允许教师把教参和网站上的信息搬到课堂上,为什么就不允许学生搬?我觉得让学生去“搬”要比教师“搬”来塞给学生好得多——毕竟是自己“搬”来的。

潘涌教授:思维的活动是贯穿于我们听、说、读、写、视、评活动之中的,思维,作为一种内部语言,对外部感官语用具有灵魂的统领作用。没有思维,就没有听、说、读、写、视、评。其他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你在观看,同时也是在学习、思考、调整,在积极地思维。

盛晶(浙江永康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这节课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这样的课是常态课吗?杜郎口中学经常这样上课吗?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表演,我怀疑这节课的真实性。第二,我怀疑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质量。如果杜郎口中学经常这样上课,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会每况愈下,学生如何去面对中考、高考?家长还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吗?这样的课,在小学里尚可偶作尝试,因为小学教学内容相对少,但初中、高中也用这种“放任自流”的教学模式的话,大量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因此,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的这节视频课可能是为了创造媒体效应而炮制的“宣传广告”而已。

赵洪琴:我们去实地参观、交流过。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最东部的边远乡镇初中,原先是一所教育教学双差学校,濒临兼并的边缘。在采用杜郎口模式几年之后,学校一跃而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连年被评为市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目前,杜郎口中学升学率和考评成绩处于全县的前列,而且这个曾连续10年考核全县倒数的学校,自2002年始,每年综合考评都跃居全县前3名。在中国现有的教育考试体制下,一所学校要出名,首先得靠教学质量,说得直白一点,得靠中考、高考成绩,然后才会有媒体去推介、宣传其教学模式、教学经验。现在,聊城市把杜郎口中学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学校,山东省教科院把杜郎口中学确定为新课改实验学校——这本身足以说明问题了。

那么什么是杜郎口模式呢?杜郎口教学模式简称为“三三六”模式,即三大特色、三大板块、六个环节。三大特色指的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板块指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分别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节视频课是古诗歌专项复习课,是三个板块中的展示板块,即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环节。杜郎口中学就是凭借这个“三三六”模式获得飞跃式发展的。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隐含在这个“三三六”模式中的理念,才是杜郎口中学突飞猛进的真正秘诀,这就是尊重学生,即该校校长所说的“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也正是这一理念催生了杜郎口中学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即“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从这节视频课上,我们看到这群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农村初中学生,每个人都是充满自信,乐于表达,发音响亮,还能非常大方地辅以体态语、表情语,无论是朗读、解读还是演讲、唱歌,无不饱含着热情和自信。

潘涌教授:杜郎口中学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表达和表达权的合理回归,课堂上学习者的言语表达欲乃至表现欲得到充分的释放,学生久被束缚的学习热情、智慧和创造力得到较为完全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郎口模式为实施积极语用的母语教学提供了研究的范本和借鉴的样式。

后记:

当然,杜郎口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杜郎口中学模式提供给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是:母语课该不该倡导积极语用以及与其配套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语用与常说的语文味有何联系与差异?作为主持人的教师究竟应如何作为?今天的评课,出现了尖锐对立的两方,观点鲜明,各有理据——我们需要好好回味,以一课带动自己的一生的突破与飞跃!

标签:;  ;  ;  ;  ;  

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对抗--杜郎口中学九年级“古诗专题评介”视像课后的讨论记录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