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
新时期,电力发展的整体目标就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依照电能生产分配的过程,可以将之细分为供电系统自动化、配电系统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传输自动化以及系统管理自动化等多个不同的方面,从而形成多个层级构成的电力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具备几个相当显著的特征,一是系统结构简单化,先进技术支撑下电力系统的重新布局使得其功能越发强大的同时,结构也变得更加简单;二是系统操作一体化,通过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实现对系统的可靠控制,无人值守变电站成为了可能;三是系统功能多样化,可以依照输配电和变电运行的过程做好相应的电能检测工作。四是系统设备智能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电力设备的有效控制,能够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同时,提升运行效率。
二、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
在电力工程中,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着一些比较严格的要求:一是在电力系统中,包含了供电、配电、变电、电网调度等多个子系统,需要切实做好每一个子系统的监督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电力系统整体运行安全;二是需要做好电力系统运行数据的全面收集与整理、分析工作,完善数据监测功能,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安全问题;三是运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实现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故障发生概率,也可以减少对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优化成本控制;
三、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数据,然后将之应用到系统运行管理中。从提升系统控制效果的角度,在对仿真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凭借其本身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作用,可以开展电能试验,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实际运行状态完成监控系统的设置工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在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监控系统中,在系统开发、系统继承、系统封装等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变革。相比较常规的关系数据库,主动对象数据库能够实现对主动功能的技术支持,主要是结合对象函数以及系统监视功能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而出发机制的存在更是保证了数据库监视功能的实现,能够显著减少系统数据写入和读出的时间,也可以实现对于数据的有效管理。
3、电力补偿技术
电力补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为例,其本身采用的是三相电容器及三相互补的方式来对信号进行采集,采集模式单一,采集数据局限性大,对于平衡关系和区域无功优化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没有将交流接触器作为开关,相应速度缓慢,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过补或者欠补的问题,使用寿命偏低。与之相比,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实现了固定补偿和动态补偿的相互结合,使得补偿更具合理性,在当前负载类型越发复杂的情况下,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补偿条件,保证补偿的效果。
4、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现场构建信息网络,将智能自动化设备、仪表控制设备等连接到网络中,具备多向性、多站性、数字化特征,集成了数据控制、数字通信、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器的综合性技术,在电力工程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依托,能够将原本难以实现统一观察的各种数据信息统一整理后,转化为方便监控的信息网络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实现监控和检查工作,然后将数据反馈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完成设备异常和故障的处理,从而保证了电力工程的稳定可靠运行。
5、光互联技术
光互联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动控制系统和继电保护系统中,可以在实际应电容性负载范围内,通过探测器功率来实现对扇出数的限制,促进系统集成度的提高。实践证明,配合电子传输技术和电子交换技术,技术人员能够对互联网络进行拓展,对编程进行重组,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另外,光互联技术本身具备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可以适当增大处理器的干涉能力,无论是稳定性和快捷性都能够得到保障,而其所具备的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控制、电网分析等功能,使得光互联技术在定理工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能够推动电力工程的全面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的现在,电力系统的功能越发完善,配合相应的自动化技术,能够对系统本身的控制效果进行优化,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宇 , 韩建利 , 吴风尘 . 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24).
论文作者:陈松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电力系统论文; 技术论文; 系统论文; 电力工程论文; 数据论文; 电力论文; 功能论文; 《红地产》2017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