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语境下的新、旧唯物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主义论文,语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3)06-0133-0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它的主要特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 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以笔记的形式写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后来恩格斯将它作为《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于1888年第一次发表。它是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益显示出自己的巨大力量,随着工人运动 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然而那时在德国先进分子中占据优势的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并不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不能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武器。为此,阐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 古典哲学的界限,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应运而生。马克思的 这个《提纲》,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因此,恩格斯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 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P4)。
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批判了旧唯物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 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限,提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 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解决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实践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 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 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P3)。这里所谓的“事 物、现实、感性”这三个词指的是一回事,即能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世界,包括客观存在 着的人。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 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因而他们把客观事物当成人的实践毫无关系的客观的对象去认 识,消极被动地观察事物。在他们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是直观的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如同照镜子那样。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2](P3)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和唯 心主义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费尔巴哈也谈到过实践这个概念。但是他讲的实践同马克思理解的实践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心目中的实践,是指人与人之间平常的交往,意见的一致,以及一些琐碎的 事情,譬如吃吃喝喝,商人的投机谋利等“卑污的”活动,而不是指的社会实践,不是 指革命的实践。他有时“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是真正人的活动”[2](P3),离开了人 的能动性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所以,他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 的’活动的意义”[2](P3)。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 :“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么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 ,对费尔巴哈的总的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2](P48)。
费尔巴哈不能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存在着错误的看法。 他或是把“一目了然”的直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未来哲学原理》中说:“唯一 标准,乃是直观”:或是把众人的意见当作判断真理的标准,在《基督教的本质》1843 年第二版序言中说:“我是一般地将人--而不是将这个或那个哲学家--当作真理之准则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不能在思想领域内而只能在社会实 践中才能予以解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 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P3)。就是说,人们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认 识的正确性,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 学一样,是烦琐而无意义的。可见,《提纲》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这样 ,马克思不仅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而且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清除了费 尔巴哈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杂质,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 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只承认人受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否定人的革命实践能够 改造环境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 产物,人们在客观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完全是消极被动的。马克思在谈到这种观点 的片面性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 教育的。”[2](P4)就是说,这种学说否定了人可以通过革命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环境 ,否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只能来自群众的革命实践,教育者首先必须受 教育。因此,“这样学说必须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于社会之上”[2](P4 )。教育者则成了天生的“超人”、“天才”人物,受教育者则是“群氓”。他只能看 到人受环境影响的一面,看不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环境和社会的另一面;只 能看到教育者教育人的一面,看不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环境和社会的另一面 ;只看到教育者教育人的一面,看不到教育者的知识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首先 必须受教育的另一面。这样就必然导致否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 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 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4)环境的变化和人的活动性质的变化,是在革命的实 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时,阐明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能正确了解 人的本质的原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不是具体地、历史地考察 人的本质,而是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的本质,不是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人,而是看成为 生物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都具有理智和感情之类的东西,把许多个 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由于费尔巴哈把人抽象化,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除 了爱情和友谊之外,不存在任何其它关系。这就告诉我们: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存在决 定意识,但并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对此, 马克思强调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2](P5)人的本质决不是孤立的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用人们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因此,在《提纲》里马克思还 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 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P5)强调一切社会意识,包括神秘的宗教意识,都是 可以从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的。
《提纲》指出,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同他的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 的意义的缺点相联系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唯心论研究抽象的思维, 强调研究自然界和人,“诉诸感性的直观”,表现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他“把感性不 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2](P7),因而他对自然界和人的认识依然是抽象、 空洞的,对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以及宗教和人的本质都无法做出科学的唯物史观的说 明;这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尽管是德国古典哲学也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但它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却有局限性,即马克思所说的:这种“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 唯物主义,至多也只是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2](P8)。“市民社会” 这个术语,是马克思以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学者那里借用来的,这里是指资产阶级社会。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至多只能说明个人的动机、意识,而无法洞察中产阶级社会的 本质。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 物论才能胜任。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发展史 中引起了革命的变革。它表现在一方面改变了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使其成为无产 阶级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使哲学从解释世界的工具变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社会 或社会化了的人类。”[2](P8)这里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只有彻底 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算是真正的人类社会。这里的“社会化了的 人类”是指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因此只有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只有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在 概括和总结新、旧唯物主义根本区别时,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 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P3)这 是整个著作的灵魂,它深刻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一切哲学(不仅是旧唯 物主义,也包括唯心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 区别,阐明了哲学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哲学以此就成为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这一名言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 ,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所有这些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提纲》全文,实践的观 点贯穿始终。正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提出了能动 的反映论;又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论, 把辩正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还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使哲学以解释 世界的工具成为改造世界的工具的变革。
收稿日期:200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