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峰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
近年来,民事领域中虚假诉讼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不仅损害第三人利益,而且损害影响司法公信力。然而,我国法律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追究不到底,也不是非常明确,缺少一个机制和程序能够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地审查规制,民事虚假诉讼行为是我国民事法律的主要义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研究审查民事诉讼中虚假作证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司法公正性,也是对社会法制环境更加公平的努力,也是维护司法公正,贯彻法治精神的表现。
关键词:虚假诉讼;审查规制;贯彻法治
近年来,民事领域中虚假诉讼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不仅损害第三人利益,而且损害影响司法公信力。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法律纠纷日益频发,从而导致基层法院案多人少,也频繁出现虚假诉讼作证的现象。虚假诉讼破坏了司法的公信力,浪费了社会资源,引起了不必要的司法审查。完善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审查证据是诉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法官应当运用科学的审查方式去审查证人证言,并且要审查证言的来源,全面地正确地审查核实证据。缺少一个完善得到机制和程序能够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地审查规制。
一、民事虚假诉讼理论分析
(一)民事虚假诉讼概念界定
迄今为止,人们现在还没有对虚假诉讼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解,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也没有能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在理论界,为虚假诉讼作出的定义,常见的含义有以下两种:①“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利用虚假的证据,提起民事诉讼,破坏法院的正常审判活动,促使法院做出错误的判决或裁定,而使自己或者他人达到获得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目的的行为。”②“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等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或裁定的行为。”虚假诉讼本质的特征是双方当事人的恶意串通,这是虚假诉讼与诉讼欺诈、恶意诉讼以及滥用诉讼权的本质区别。为表达简便,本文以下简称虚假诉讼。
(二)民事虚假诉讼构成要素分析
2012 年,全国人大修改了《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虚假诉讼的违法性和制裁方法,明确规定了诉讼当事人合谋虚假诉讼(即虚假诉讼)的行为方式和法律后果。掌握好“虚假诉讼和非虚假诉讼之间的法律界限,是恒定规制虚假诉讼与保护诉讼当事人诉权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虚假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假诉讼的行为主体是串通制定虚假诉讼的原被告和其他参与民事诉讼的人员。以及其他方式参与诉讼或为诉讼做辅助性工作的参与人员也能构成虚假诉讼的行为主体。
第二,虚假诉讼行为人在主观意识上表现的是直接故意。串通合谋制造虚假诉讼的原被告等诉讼参加人采用各种各样的欺骗手段,恶意串通,错误的使法院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或裁定,达到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非法目的,虚假诉讼参与人作出这些虚假行为时都是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内容以及会产生的后果而积极参与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其主观意识上的直接故意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虚假诉讼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他人的合法权益或国家和社会公共利是受到虚假诉讼侵害而权益受损的客体。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民事审判活动也是虚假诉讼侵害的客体之一。
第四,虚假诉讼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客观行为,通常表现为:本该程序上对立的诉讼参加人在民事案件审理的各个阶段,互相串通合谋,制造并利用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证据等。
(三)民事虚假诉讼特征分析
1.诉讼当事人之间有特殊关系
虚假诉讼讲述的是行为人之间有特殊的关系而引起。金钱的诱惑,让当事人不惜采取违法手段,创造虚假诉讼的直接动力。民间借贷、以物抵债、驰名商标认定、企业改制和破产、离婚、房产权属纠纷、建设工程优先权、股东权益纠纷等案件容易形成虚假诉讼,是虚假诉讼的重灾区。
2.虚假诉讼当事人之间互相沟通
虚假当事人之间自成一气,在查处方面比较难。在虚假诉讼案件中,为了避免露出马脚,当事人很少出庭,都是让诉讼代理人自己参加,给法院查清案件设置虚假障碍;就算参加诉讼,在诉讼案件中期限短并不会进行实质性对抗,或者胡乱地辩论一番,因此,虚假诉讼辨别很大,法官如果依法调查核实,当事人的意图就可能暴露,实质性对抗还会延长结案期限,不会达到他们的目的。 当事人都希望能尽快达到目的,当日受理结案的也不少,最快达到调解。甚至为对方当事人提供方便,如代请律师、代交诉讼费等,希望可以加快诉讼进程,完成虚假诉讼,早一天得到裁判文书。
3.虚拟诉讼行为人知识水平高
虚假行为人之间关系密切,有绝对的信任。相互联合串通既然是虚假诉讼的典型构成要件,显然,行为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完好的条件和环境创造出恶意串通;这种互信的关系,制造出虚假诉讼的产生。虚假诉讼背后有法律职业者出谋划策。法律职业专业化程度很高,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方式让虚假诉讼看起来正常、合法,可以非法谋取金钱,没有法律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专业知识在每个环节都需要,因此大多数都是由专业化人士在背后策划,策划整个虚假诉讼过程。
二、我国民事虚拟诉讼的表现形式
(一)当事人恶意串通
“恶意串通”可以说是民事虚假诉讼最显著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在上述内容中曾多次提到了,民事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为了实现非法目的,捏造虚假法律事实,表面看上去是纠纷实则是恶意串通、默契配合。某些民事虚假诉讼不仅涉及诉讼双方当事人,还有其他第三人的参与。此外民事虚假诉讼的双方当事人还通常表现出某类特殊的密切关系,如亲友、同事。当事人在虚构争议的基础上,进行庭前虚假的陈述、伪造虚假的证据,主张的事实也并非是真实。基于处分原则而行使诉讼权,作出的以下诸如自认、撤诉、和解或放弃诉求的行为均已经过事先合谋。正是由此一主要特征,并无对抗或者并无激烈对抗的情况在民事虚假诉讼中极为的普遍。对于案件最基本的事实,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都是以当事人的自述作为判断事实的主要依据。确切的说,民事虚假诉讼其实就是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的结果。
(二)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
虚假诉讼不管是从手段和目的来说,都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隐瞒性。进行虚假诉讼行为的当事人通常都为了赢得诉讼甚至涉及其他的利益,纯粹的捏造案件的陈述以使得法官的裁判方向倾向于自己这方。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程序的规定非常明确,诉讼行为人必须按照程序将案件移送到法官手中,为了避开调查其非法目的,行为人采取伪造虚假证据等非法手段寻求非法的诉求。虚假案件常用的非法手段有那么几种:当事人通过不出庭的方式,达到事实的真相无法顺利查明的目的;尽管当事人双方都参与了诉讼程序,但是由于形式上的事实无法进行辩论,不存在其他实质性的辩论;或在审判之前,就将调解协定拟好;或者藏匿提交某些证据,采用自认的手段使得法院通过调解方式结案。
(三)识别滞后且不易查处
虚假诉讼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和普通的民事诉讼相比较而言,从诉讼的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合法的表现,被害人和法官不能及时的识别并避免,很多情况下,到了最后执行阶段被害人才察觉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我国在关于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也落后于社会发展,社会中存在的虚假诉讼花样其多,难以辨认,所以在法院或者第三人意识发现到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诉讼已经到达了执行扣押查封的最后阶段。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对虚假诉讼识别上的延迟,甚至也给查处虚假诉讼行为带来了难度。
(四)滥用诉讼调解
滥用诉讼调解是虚假诉讼制造者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在其发现的案件中,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诱导法官尽快结案,节约诉讼成本和办案成本,因此便会诱导走简易程序和调解程序。此外,调解的程序可以最大的节约诉讼成本,风险也相对来说比较小,法院以调解方式了结纠纷而做出的调解协议与裁判文书在法律上也具有同等效力。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导致这种民事虚假诉讼案件越来越多。其参加调解活动的手段最终目的是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自己谋取利益。法院调解本来是司法机构倾向的解决纠纷的手段,但在虚假诉讼中的调解,是当事人串通好利用法院调解书的强制执行力来处分权利,达到非法目的的达到,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参与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调解。
三、我国民事虚假诉讼产生的原因
(一)证人作证制度规定不完善
从立法层面的困境来说目前涉及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的条文主要有 2012 年 8 月 31 日发布的新《民事诉讼法》的第 112 条、第 113 条和 2015 年 1 月 30 日发布的新《民诉法解释》第 190 条、第 191 条。在以上的条文中,民事虚假诉讼被规定于妨害民事诉讼程序一章,法院依据具体案件进行罚款、拘留等惩罚手段,虚假诉讼且构成犯罪的,还要其承担刑事责任。但还是不太完善。现行《民事诉讼法》第 112 条和 113 条规定了规定了虚假诉讼的责任,但是现行的法律责任制度相对较轻,因此应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惩罚。虚假证明责任极容易被利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也就是说由当事人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来证明,一般情况下法院不会主动去调查取证。因此法院认定案件事实还是靠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通过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来作出判断与审查和判决,只要当事人没有异议,法院很难审查出案件的证据虚假。虚假当事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制造虚假证据,并且双方当事人串通配合,通过法院的质证程序,获得胜诉判决。
(二)法官管理制度不合理
目前,对法官的考核评价仍是通过结案率、调解率等来衡量,这些指标的量化会使得法官偏离公正司法的价值追求,为了实现指标的高低等而忽视了对案事实的调查,仅以当事人的叙述作为裁判的依据,这无疑给虚假诉讼的迅速判断提供了温床。
(三)诉讼监督主体缺失
其一方面是法院内部缺少监督。对案件质量的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确定的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监督标准及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使得判案法官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另一方面是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不力,导致了大量的虚假诉讼处于检察机关的监督之外。缺乏相应监督会使得虚假诉讼的行为人更加的有恃无恐,虚假诉讼蔓延开来。
(四)民事证据审查制度过于笼统
虚假诉讼行为釆取的形式是提起虚假民事诉讼,其釆用的手段是虚构事实、伪造证据,从而诱导法院做出错误的裁判,在获得非法利益或是实现非法目的。因此,虚假诉讼行为人为了其非法目的,必将在伪造证据环节下足了功夫,以便在证据的形式上能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要求。形式上的合法性便掩盖了这些虚假证据本身所没有的客观性,轻而易举的就能躲过法官的审查,最后被釆信。若是在调解的环节中,辩方对于诉方所提出的证据,主张的诉讼请求同意,这样更让事实真假难分,让法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需对民事诉讼中规定的证据规则中的自认规则的运用加以提高门槛,否则很容易为被虚假诉讼钻了空子,大开方便之门。
四、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建议
(一)完善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制
对于民事证据的审查来说,必须要严格执行。因为对于一些民事证据的举证来说,必然有人通过伪造虚假的证据来获得诉讼的胜利,我们要对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改善。首先,要强化对基础法律关系的审查,对当事人所提出的一些证据,存在疑点或者是其它问题时,一定要对这种基本法律关系进行审查,保障证据的合法真实性。其次,可以适当提高民事诉讼关于对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充分发挥法官的辨认作用,把虚假证据过滤在诉讼之外。在立案或者审理阶段发现的疑似虚假诉讼的案件,法官应当适当的严重说明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提高当事人的证明标准,对双方当事人均承认的事实和证据重新深入全面的审查,即使当事人希望通过和解或者调解结案,法官也要积极地行使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对案件事实进行适当的审查。
(二)加强对虚假诉讼的制裁力度
虚假诉讼在客观效果上损害了大量的司法资源,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加严重妨碍了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它必然符合妨害司法罪的构成要件。笔者建议对刑法中伪证罪进行扩大解释,将严重虚假诉讼纳入其中。
(三)建立遏制虚假诉讼的联合机制
积极联合公、检、法机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达到有效遏制与震慑虚假诉讼的目的。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出现虚假诉讼的情况,应该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公安机关应在确定嫌疑的情况下及时立案侦查,同时应停止对该民事案件的审理。经过侦查确实构成虚假诉讼且应受刑法制裁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提请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法院对该民事案件裁定驳回起诉。
(四)完善对证人证言的权益保护
首先第一步明确保护的范围和保护的主要内容。对证人的保护不仅限于对证人本人的保护,还要涉及到对证人家属的潜在威胁,将证人的近亲属都纳入保护范围,能够有效地减少证人出庭作证的顾虑,更加有利于证人出庭作证。而证人保护的内容就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两方面,对证人财产权的保护主要针对证人因出庭作证的支出而给予的经济补偿。人身权方面则是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以及证人的其他人身权,例如隐私权、名誉权。对人身权的保护,可以通过变通作证的方式来实现。当证人的人身受到威胁时,可以以特殊的方式进行作证,例如可以通过实时视频方式作证,或者通过变声技术隐藏证人个人信息等。或者在证人出庭有潜在暴力危险时,加强法庭的安保工作,增派法警对证人进行保护。在证人进行作证时,也要制定相关规则以保障证人客观的作证。比如在询问证人时,证人可以拒绝对询问主体不对应的询问与案件其他无关的问题。以上均是在庭上时对证人如何进行保护,对于证人的庭下保护,就更加需要重视。对于庭下的保护,可以建立专门的证人保护部门,有效的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对于现实中确有严重威胁情节的,可以由证人保护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对证人采取有效地保障措施。其次,对证人保护的程序,也是保护机制里必不可少的程序性规定。程序的启动,可以由证人自己或者由证人的近亲属提出申请,由法院或者专门的证人保护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批准,对确实存在有侵害证人合法权益的威胁时,及时按照保护措施,重视对证人的实际保护。另外笔者建议,证人在提出申请时,必须提供相关的证据表明自己有遭受危险的可能,却有威胁才能够被法院或专门的保护部门所认可,才能启动证人保护程序。
参考文献
[1] 张潇雨.民事虚假诉讼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68.
[2] 向夏厅.虚假诉讼的性质新论[D].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9-104.
[3] 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J].法律出版社,2007:7-8.
[4] 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N].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07-02(04).
[5] 江浩.从虚假诉讼成因看其规制[M].载法制与社会,2013,28:115-116.
[6] 张明楷.论妨害作证罪[J].人民检察院,2007,8(2):86-90.
作者简介:李丽峰(1994—),女,汉族,山西忻州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论文作者:李丽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虚假论文; 证人论文; 当事人论文; 民事论文; 证据论文; 目的论文; 案件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