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
价值观是影响一个人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候,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都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与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各种价值观念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呼应和补充,呈现出复杂的关系状态。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往往是理想化的道义灌输,不仅易于引起学生的反感,一些孩子还会在网络游戏、QQ社交平台等虚拟世界里,以任性、自私、片面或偏激的认知方式与主流价值观对立,厌学、打架、吸烟、异性交往过密等行为问题屡见不鲜。因此,学校教育有责任为学生开辟一条解疑答惑的正确途径,不但能满足初中阶段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同时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味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如关爱、公平、责任、诚信、友善等等,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所在。
价值澄清理论(The Values Clarification)是美国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纽约大学的刘易斯·拉思斯(Louise Raths)、梅里尔·哈明(Mer·rill.Harmin)和马萨诸塞大学的悉尼·西蒙(Sidney B Simon)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模式”理论。
他们认为,价值澄清包括“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及七个步骤,包括“自由地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对结果进行深思熟虑地选择”、“珍爱自己的选择”、“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不断重复行动”。价值澄清的具体方法还包括澄清问答法、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价值观投票、角色游戏等,包括以生活为中心、对现实认可、鼓励思考、培养个人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过程和方法为初中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生活事件,帮助初中生主动辨清和选择,学习比较分析与评价,学会自我反思与审慎决定,生成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能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概念界定
1.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价值澄清:通过认同、自觉、评价和实践的过程,人们选择并最终形成自己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三、案例分析与运用
1.多方对话协商,发展道德认知。
班主任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努力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转变,即从价值的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建构的促进者,从价值权威转变为价值创生的启迪者,从价值垄断变为价值协商,从“指令者”、“专断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缔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和谐关系。这样才能促成平等、真诚交流,进而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重新建构价值观。
案例1:七年级的小珊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因为父母打算再生育,她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以下是她和班主任的谈话片段。师:你不喜欢自己家里多一个爱哭的小弟弟或小妹妹,你担心他会影响你的生活,影响到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生(小心翼翼地):我是不是很自私?师:你觉得自己有些自私?生(迟疑):也许吧——其实,我也知道,小孩是没有错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生出来——要知道有我这么凶的姐姐,说不定他还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呢。听到这话,我们都忍不住笑了。师:看得出,你内心挺矛盾的。那么,谁有错呢?生:我不应该这么自私,我怕妈妈生了小孩就整天围着他,不再关心我,爸爸只喜欢小弟弟或小妹妹,而我……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因急遽变化而丰富多彩,很多青少年在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方面陷入了迷茫,乃至混乱,应该坚持什么或反对什么,应该倡导什么或抵制什么,哪些东西值得崇尚,哪些事情应该批判,有些人缺乏应有的判断力,掉进了模棱两可的泥潭,青少年更难以避免地出现价值混乱和困惑。通过平等的对话,班主任才能引导学生有机会改变不合理认知,才能学会发现、体验、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激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初中阶段,同伴关系是学生最重视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往往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改变。因此,班主任经常需要搭建生生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寻找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案例1(续):师:现在二胎政策放开了,有些同学家里可能要增加弟弟或妹妹,有同学担心弟弟妹妹会抢走爸爸妈妈的爱,你们怎么看呢?生1:这个问题我曾经和老爸认真地谈了一次,才知道爸爸妈妈是因为担心我将来一个人要养好几个老人,负担太重,所以趁现在政策允许,多生个小孩,为我今后减轻负担。生2:多一个就多一个,家里热闹点,蛮好玩啊,父母始终是父母,干嘛要担心?生3:不应该和小弟弟或小妹妹斤斤计较,他是小孩,当然应该得到父母的照顾,我都这么大了,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习成绩好,日常行为表现好的学生,我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不需要价值观教育,事实上,因为更聪慧更敏感,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困惑和混乱。对于一般的说教,他们行动上往往可以完全按照教育者的安排达到合格的行为标准,可是内心的冲突并不容易依靠自己的力量达成和解与和谐。在价值混乱和困惑时,班主任邀请学生开展多方对话,引发他们对现有价值观的反省,超越不合理认知的束缚,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追求目标,这对所有初中阶段的学生同等重要。
2.促进价值澄清,丰富成长经验。
价值观念产生于个人的直接经验,人们即使可能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和文化团体中,他们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观念。学生内在的价值冲突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夙地,这一价值商谈的水平体现着学习者道德生活的发展水平。道德不是外在于人的,也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需要在反复的不断商谈和体验中,在一个特定的具体交往场景中形成认同或自己构建的。并且,构建起来的这些原则、观念及其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生成、改组和改造着的。商谈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道德体验和感悟。
案例2:期中测试后,八年级个别学生的成绩明显有虚假,经过调查,初步确定是初二(3)班学习委员小英故意把自己的试卷给后排的同学抄袭。老师们都觉得要慎重处理这件事,尤其是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诚信”,于是班主任和小英做了一次谈话。师:友谊确实很重要,但是有没有比他更重要的呢?生:还有学校的纪律。师:想一想,纪律为什么比这种友谊更重要?纪律为什要惩罚作弊行为?生:(迟疑片刻)这种友谊其实是弄虚作假,不真实,不公平,只会害了我们。纪律能约束大家的行为,真实地反映我们的学习水平,而作弊使考试成绩不真实,所以要惩罚。师:选择题并不仅仅是只有一个答案,如果回到当时的情况下你有没有其他的选择?生:我可以不理他,可以告诉老师,还可以在平时多帮他,让他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师:决定的权利在你手中,问一问自己的内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然后取舍,好吗?经过这一次的教训,老师相信你能学会衡量利弊,用你的理智去做出不后悔的决定吧!
学生对生活事件产生的求异思维,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新的线索。教师要具有犀利的价值反思能力,从学生的点滴行为中捕捉学生的价值动向,将自己融入学校道德事件中去,并让这些事件成为学习者价值视野的中心,对学生形成强大的价值感召力。班主任在珍视学生们的价值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既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又要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和感受,然后把两者联系起来,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促使他们的价值选择趋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
3.主动选择行为,勇于承担责任。
价值观不是教出来的,不仅仅是教导学生们“应该怎样……”(ought to do),更应该是“做”(to do)出来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连接在一起,在学生团体活动中开展价值澄清,使每一个参与者分享经验和感受,团体内部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班主任还要组织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团体活动,运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强化,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行为向良好的方面改变。
案例3:八年级学生阿涛在科学课上偷偷摸摸看纸条,班主任也感受到他这段时间的变化,原来是上届初三刚毕业的小侯姑娘一连给他写了两张字条……班会课上,同学们对以阿涛为原型的校园情境故事展开了热烈讨论:如果是你,要不要接受TA的表白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梳理后,班主任一一罗列出“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学生们还分别从阿涛和TA 的角度,总结出很多自我调适与应对的方法……
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审慎地做出行为选择,以对自己、对别人都具有建设性的行为方式来解决问题,珍视并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在各种不同的地点和场合,采取负责任的行为: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这是初中生价值观教育所达成的目标。
案例3(续):大概过了有一个月左右,班里的小丁同学就哭着跑来告状:下课玩耍时,有一个男生小孙趁她不注意,从背后把小丁抱住,让阿涛上去亲小丁。可是,阿涛没有参与这次的恶作剧,反而故意叫了一声“老师来了!”小孙松手跑开了。事后,班主任问阿涛:“为什么没有听小孙的话?”阿涛很坦然地说:“这么做不是在欺负同学吗?你不是说过,每个同学都是我的朋友。我才不会那么冲动去欺负朋友,他们把我当傻瓜。我才不会上当。”班主任由衷地感慨,阿涛长大了。他学会了拒绝任性和冲动,学会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帮助学生将认识、情感和实践结合起来,即使每一个人的立场、态度、情感、行为等会有差异,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可以多角度理解,但是坚定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准则,正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标志。
四、反思
价值澄清离不开发展学生当前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个出发点,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正常的有规律的,有些是非正常的、无法预见的,有些变化是明显的外露的,有些是内藏隐蔽的。班主任在这些时候引导学生开展价值商谈,容易化解学生思想疙瘩,以变化求发展。
学生价值观与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班主任要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以各种方式来保持与学生的联络,如家访、个别交谈,或者只是一个微笑、一声招呼,都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始终在关心、鼓励自己,进而能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我效能,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拉思斯 谭贤松 译 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冯留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A].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3]吴广庆 价值澄清理论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借鉴[D].中国青年研究,2012,(01)。
[4]吴国斌 价值澄清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论文作者:倪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价值论文; 学生论文; 价值观论文; 自己的论文; 班主任论文; 认知论文; 道德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