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善知恶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第一要义
当下,随着人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愈益看重,阳明心学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显然已成当代官方的高频用语。今天我们对知行合一的领会也要落实到以下三点来说。
首先,知行合一要合于真心。所谓真心,就是没有私欲掺杂的赤诚之心。阳明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爱其心,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这个不为“私欲遮隔”的孩童之心,就是王门“四句教”中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无善”是指不有意为善。真正的善不是故意为之,有意为善就使善从目的转化为手段,往往有利己的动机在里面,其本质不是善。我们现在强调的不忘初心,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换位思考法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争议调解员的换位思考。劳动争议调解员要站在劳资双方当事人的立场和角度,寻找全面解决纠纷的适当方法。二是劳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劳动争议调解员引导、启发当事人相互之间进行换位思考。
其次,知行合一要合于真意。良知既然人人“天然自有”,那为什么人们做事有善有恶,“晓得当孝悌而不能孝悌”呢?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人的本心虽是至善的,但人心动之后的意念是有善有恶的。他将朱熹说的格物致知变为致知格物,并说为善去恶的是格物。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并说党性修养是“心学”,也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知行合一要合于真知。阳明认为“知者,良知也”。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合于人内心的“知善知恶”的良知,而不是朱熹说的那个高置于人心上的天理。他指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一个空寂。此个病痛不是个小小。”想想当年“文革”时期凡事要问姓社姓资,正是由于“只去悬空想个本体”,少了问问百姓祸福之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他晚年常把“致良知”说成是自己的“立言宗旨”,又称之为儒学“正法眼藏”“圣学之秘”“学问头脑”“究竟话头”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阳明学的代名词,是阳明思想的根本宗旨、最终归趣。因此,若是讲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义,知善知恶是第一要义。
在气管切开护理常规中,为了防止气管切口和呼吸道的感染我们往往强调吸痰的无菌操作,内套管的清洗煮沸消毒,口覆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等,而不重视气管外套管固定清洁及颈部皮肤的保护[3-4]。固定带很容易污染,污染后若不及时清洁,就成为了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也是引起气管切口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为了使患者的舒适度增加,促进伤口愈合和减少并发症,及时更换气管套管固定带非常有必要。安全过度梁式气管套管的设计及应用符合临床的需求。
(文|潘起造)
责任编辑: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