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长看经济质量短看货币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市行情论文,看货论文,质量论文,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12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给出了这样的判断。由此也可看出,2003年年初以来被经济学界议论纷纷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获得了中央高层的认同。
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人也正逐渐意识到这样的变化。在此不可轻言中国股市2004年势将“气壮如牛”,但有一点几乎可以看清:如果投资人尤其是散户投资人,今天依然沿袭所谓“政策市”的思路,还在期盼中国证监会能给出什么“利好”消息,那恐怕就错判了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
实际上,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之下,政府监管部门根本掏不出、也不可能再掏出什么刺激股市上涨的“锦囊妙计”:决定股市行情长期走势的,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素质;主宰股市行情短期变化的央行货币政策,其影响力已经逐渐清晰。这正是中国股市面对一场大的历史性变革做出的必然反应,因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变成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大势确立
经历了2003年的市场波折,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好于预期,整体经济形势堪称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但中国股市的投资人与“最好的股市”始终未曾谋面,于是至少存有将信将疑的心态。
近20年的中国经济,每一轮起伏都伴随着高增长,高通胀及随之而来的治理整顿,但今天情况确有不同。亚洲“金融危机”迄今延续了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开始弱化,部分国债投入将在2004年进一步转向:中央政府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远非以往可比,中国经济在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实现全年GDP增长8.5%,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以2003年前10个月统计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6%,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已接近全年水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表现不俗,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3.8%,逼近4%的全年目标。
细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中列举的各种数据和分析,“要倍加珍惜当前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巩固和发展这个好势头”被不少人注意到。人们当然不能庸俗化地理解,这个需要“倍加珍惜的好势头”当中也包括了股票市场,但至少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国经济的这种“好势头”作为证券市场赖以良性发展的动力,在“倍加珍惜”的条件下将长期存在。
股市看货币政策脸色
早在1997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李杨和他的“搭档”王国刚教授,就“中国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之间关系”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动与股票市场的走势存在密切关系,但由于当时市场化条件的局限,以致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往往会滞后3个月左右。
但是,从2003年开始,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暂且不讨论SARS和“国有股减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股市的走势已经与货币政策导向相吻合。同时有专家预见,2004年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会更加敏感。
做出如此判断的理由与一年来的几件经济大事相关。实际上,在银行监管职能独立、中央银行转变为整个金融市场的调控者之后,打通货币政策向资本市场传导的通道,已经上升到央行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列。如人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货币市场各商品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前提下,银行存贷款利率作为利率管制的最后堡垒,其浮动空间正在被不断放大。
“这其实就是利率市场化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从外币存款利率,人民币大额存款利率被放开,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在2003年被放大态势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在加快。”北京一些经济专家对此有这样的评论。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敏感程度的提高。实际上,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规范,货币政策影响股市的滞后期也在逐渐消失。
暴涨暴跌基础削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4年乃至今后,中央政府将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加之未来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迫切需求,中国经济出现温和通胀——比如3%左右——的情况不仅必要,而且应在情理之中。
传统经济学认为,当通胀率在3%左右时可以认为物价基本稳定。也就是说,这样的通胀率政府和市场都不会感到难以接受,更不会以大力度紧缩货币等手段施加干预;而3%左右的温和通胀,与更低的银行储蓄利率相比较,无疑有利于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而作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场所——资本市场势必出现繁荣。
从中国经济的现实看,按照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预期2004年出现3%左右的通胀并不过分。尽管眼下央行正在对货币供应量增速加以控制,但不过是为了防止发生恶性通胀而已。这或许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未来货币政策时,几次使用“适当、适度”作为调控一词的定语的原因所在。
有政策的引导和控制,加之3%左右的通胀率对储蓄的蚕食力度较弱,储蓄分流的速度不会很快,实际上也为股市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在对证券市场规则的“正本清源”继续演进的同时,那种由于经济基础不稳、上市公司效益低下,以致股市上涨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荒诞,将得到进一步清理。
人们有理由预测:中央银行在为通胀能够适度而收放货币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短期调整,进而使中国股市失去暴涨暴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