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今后十五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对指导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自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恢复发展经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对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等问题上处置不当,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臭氧变薄、温室效应明显和人口急剧增长等重大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资源、环境、人口危机的威胁,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找各自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观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它于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主要是针对全球性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日益膨胀的状况,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未来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理论观点被与会的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其中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我国李鹏总理出席)所接受。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以及签署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个公约,都贯穿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条主线,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向。此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便成为近年来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未来发展共同面临而无法回避的课题,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国政府于1994年专门为此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正式作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承诺。

可持续发展作为联合国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目前,尽管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述有别,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对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的认识是一致的。这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耗资源来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就是要保护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其核心是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人口、环境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各种要素相协调的基础上;其基本任务就是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增长;其根本目标在于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可见,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经济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人口、科技、就业)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这三大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此看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质上就是促使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之间发挥最佳的作用,以造福于人类社会。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准确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才能正确指导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二)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是保证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前提。

何谓社会经济,简单地说,就是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及其相关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过程、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的社会经济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整体性。这是由社会经济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一、二、三产业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纵横交错、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三大产业相互之间及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或者任何一方面发展滞后,都不是健全的社会经济。建国以来的几次重大经济调整,都是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滞后而引发的。认识并把握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社会经济形势,做出经济发展决策时,必须树立全面的、整体的观念,克服重此轻彼,强调某一方面而轻视或放松另一方面的片面观点。

第二、阶段性。即社会经济总是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结构、水平和特征。把握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分析、研究、指导经济工作时,必须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总结过去,全面地掌握现在,科学地指点未来。

第三、协调性。即社会经济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及其各相关要素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求三大产业之间,而且与其紧密相关的资源、环境、人口、文化、科技等因素都必须相互协调。换句话说,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各个产业及其相关要素的协调程度。协调得好就能发挥各个要素的最佳作用,就能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否则,失去了协调这个核心,也就失去了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把握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地指导经济运行。同时,要求我们立足未来,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视保护资源和环境,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增长的关系,切实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第四、国际性。随着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技、交通、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把握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做出经济发展决策时,要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适时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我们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所以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这是由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的。

(一)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人们在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简单社会分工到产业革命的大跨跃,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加速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然而,人们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忽略了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因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据报载,在过去四五十年期间,全球每年由于土壤退化和荒漠化,损失500—700万公顷耕地;由于水涝和盐碱化损失100—500万公顷耕地;中东地区的某些国家地下水资源的硝酸盐含量很高,不利于人畜健康;以破坏亚马逊河流域热带森林资源为代表的大规模乱砍乱伐,使全球的温热带雨林面积急剧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递减,水资源稀缺,大气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独立初期的35—40%下降到50年代的19%,在60年代中期兴起的“绿色革命”虽然达到增产效果,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新问题,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加速了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相当部分工业化国家的“三废”污染一度成为社会公害。

我国的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西北草原的破坏,加速了荒沙化,据载内蒙古草原承载能力由50年代8700万只绵羊单位下降为现在的4300万只绵羊单位,累计草原退化面积近4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下降明显;华东地区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水质恶化耕地变坏;黄淮、华北地区的湖泊正在大面积死亡;南方一些省毁林开荒造田,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我省石灰岩地区50年代末期滥伐林木大炼钢铁,断送了该地区的水源,气候、环境也日益恶化,不仅难以发展生产,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亦不具备。所有这些,都给当地的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损失。可见,只图一时发展,不惜破坏资源,其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二)从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看,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广东乃至全国来看,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如下三方面:

第一、耕地锐减,人均资源贫缺。最近几年,全国每年减少耕地450—6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省情况更为严重,1991至1995年全省共减少300多万亩,平均每年减少60多万亩,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0.78亩减少为1995年0.51亩(在全国排位倒数第二),不仅未及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还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人均耕地警戒线。我省本来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而非农建设用地需求强劲,人地矛盾将日益尖锐。

第二、环境污染恶化,自然灾害频盈。从全国来看,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大气污染问题,至少有8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很差的环境中,全国5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符合一级标准的不到5个。全国约有82%的人饮用浅井水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6%。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全国约有1/4的耕地受各种有害物质污染,以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为甚。在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城镇为中心的工业“三废”、生活废弃物、畜牧业废弃物以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都加剧了农业环境的污染程度,即使在边远山区由于建材业(主要是水泥厂)发展所造成的污染事故亦时有发生,蔬菜农药中毒事件更是屡有发生。据省环保站调查反映,在工业集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地区降水质量下降,1993年我省酸雨频率为42.8%,已发现对森林、土壤和农作物造成危害。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引发频繁的灾害性天气,常见的洪、涝、旱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第三、人口压力大、社会负荷沉重。目前,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规模庞大,增长快。每年净增1400—1500万人,到2000年预计接近13亿人,广东是全国五大人口大省之一,也面临着每年增长80—100万人的压力。二是人口素质低,全国约有二亿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素质低下。三是人口结构不合理,12亿人口9亿在农村;人口老化趋势明显,1991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有1亿人,到本世纪末将达1.3亿人,约占总人口1/10。巨大的人口压力不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并且会引发诸如上学、就业、交通、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社会公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更主要的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以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没有受到应有制约,甚至有发展蔓延趋势。只有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才能较好地统一思想认识,较好地解决上述突出问题。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可以预料,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必将面临三对不可回避的基本矛盾: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与资源供给量越来越少的矛盾;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必将产生扩大环境污染源与保护资源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三是人口膨胀与社会承载力的矛盾。这三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我们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有足够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资源的需求;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各产业之间得以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社会对人口的负荷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发展社会经济。由此可见,今后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时刻牢记保护和节约资源,保护和培育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恰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相吻合。所以说,只有将社会经济工作真正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这就是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指导原则的战略意义之所在。

三、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重视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经济工作的整体观、发展观和市场观,立足于大生产、大经济、大流通、大市场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又要瞻前顾后,切实纠正经济工作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正确处理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关系,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已付出高昂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切实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培育资源摆上重要位置,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道路,尤其要节约和保护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执行非农用地审批制;加强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改造中低产田;引导鼓励农民多施有机肥,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实行节约用水,控制水源污染,加速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第二、有计划地开发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努力遏制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态势。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培育资源,加速可再生资源的恢复和使用。要在生态上无害、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前提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比如继续加快开垦荒地、山坡地、浅海滩涂的步伐,脚踏实地地做好查荒灭荒复耕工作,不搞虚架子。

第三、不断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贯彻执行“强化环境管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环境政策,努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坚决制止污染源的扩散和蔓延,严防人为地制造新的污染源。对已造成环境恶化的,通过抓好环保工程建设,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对新开发项目,尤其是兴办乡镇企业要切实纠正“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对那些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小五金、小电镀、小化工,要按规定做好治理工作,未达要求的要坚决取缔。开发山坡地、滩涂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该还地于林的则还地于林,该还地于海的则还地于海。

第四、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社会对人口的沉重负荷。重点应抓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避免早婚、早育、超生和近亲结婚等现象发生;继续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不断提高计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广高效新型避孕药具;教育农民转变生育观,降低生育率;对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好人好事给予奖励。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科技兴农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资源环境立法,尽快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使资源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初步建立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当前的问题是省级立法及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滞后,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执法队伍、执法手段以及执法监督机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今后一方面要抓立法、普法,而更重要的是抓好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和执法监督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标签:;  ;  ;  ;  ;  ;  ;  ;  ;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