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支持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鼓与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化改革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88(2003)01-0001-04
1998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原国家教委学生司、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全国311个大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高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接近良好,但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并不算高,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均比本科生和研究生低。[1](P46)说明该强的没有强上去,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有向本科层次靠近的倾向。毫无疑问,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采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并重优先发展的战略。1999年,国家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正式启动"985"工程项目,以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举措上的突出问题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缺乏应有的环境和支持,高职发展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高等教育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满足制造业大国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趋势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实质性地跨入大众化阶段。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机构会出现多样化、分层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所扩展,它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其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职能;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社会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传统的单一的大学制度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之适应。本世纪初,一些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结构举例如下:
美国有高校3856所,根据它的办学模式和层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广博型和集中型研究型大学,占6.7%;硕士学位授予学院和大学——属综合型院校,占16%;专门学院——授予从学士到博士各级学位,但至少有一半集中在单一领域,占19.2%;学士学位授予学院——文理及普通四年制学院,占14.8%;副学士学位授予学院——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占42.5%;部落学院和大学——由部落掌管,位于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学校,占0.7%。
英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155所,其中包括牛津、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以及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成的新大学在内的大学88所;以培养师范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67所。此外,还有继续教育机构562所(包括非独立设置的机构)。
德国有高等学校345所,分为两大类:大学机构,包括综合大学1所,大学93所,工业大学16所,教育学院6所,以及独立设置的与大学同等地位的艺术和音乐学院47所;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182所。
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可分为三大类型:综合大学——着重于理论及基础学科的知识传授与研究,现有87所;大学校——主要培养工业、商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家官员,目前有250余所;大学技术学院——附设在大学内,属相对独立的大学第一阶段的一种教学机构,目前有88所。
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两大类型。大学约有586所;非大学型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短期大学595所;高等专门学校62所及大量的专修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多元化模式的发展,在传统的大学与非传统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如何建立合理的职能分工,以及在发展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政策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上述几个发达国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教体系发展有以下几个共同的趋势:第一,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各类学校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第三,在保证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和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尝试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渠道。
二、职业技术教育是多元化模式中最活跃的分支
国外社会学的研究认为:人均GNP在1500~3000美元的阶段,是一个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发展多样化中学后教育和建立高技能培训体系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无不伴随着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过程。
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一种集大学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文教服务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方面,满足社会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美国二年制学院的学生数增加了一倍多;从1960年到1970年增加了2.6倍。[2](P83)设立社区高等院校的初衷本是四年制高等院校的预备教育。它的发展主要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减轻四年制高校和社会就业的压力。但之后社区学院的职能已拓宽了许多,目前已成为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二战结束后,日本曾对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战前的多轨制高等教育被单一的四年制大学所取代。[3](P514)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开始从战后恢复期进入高速成长期,理工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决定另行设置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于1961年建立起高等专门学校制度;同时,在由“战前的多轨制高等教育向单一的四年制大学”过渡中达不到大学设置标准的短期大学,由于其满足了社会,规模也不断扩大。于是日本政府于1964年又重新修改了学校教育法,将短期大学作为永久性的教育制度固定了下来。值得提及的是,日本为了解决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毕业生升学难和培养高层次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问题,还于1976年建立了两所技术科学大学,主要招收高专和短大毕业生入学,学制为四年,相当于大学的后两年加硕士两年,学生可获得硕士学位。
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新加坡,从1965年到1979年期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发展科技和知识密集型工业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曾出现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的需要,新加坡政府提出了造就一支世界级劳工队伍的策略。吴作栋总理认为:“如果我们要享受世界级的生活水平,我们就必须有世界级的工人队伍;如果我们的工人是第三流的,我们的经济将沦为第三世界的经济。”[4](P68)为此,新加坡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狠抓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
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员,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专业学院。这类学校为应用性高等学校,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为职业实践做准备。其前身是工程师学校等一些中等教育机构,而工程师学校在德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由于它适应了当时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一开始就发展得很快,并得到各方的认可,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高等专业学院的英文翻译名字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在我国过去常常被叫作高等专科学校。[5](P80)其实,它除了不能培养博士外,能和普通大学一样颁发Diplom和Magister文凭。
综合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多样性。多功能办学,满足社会多方位的需求;第二,地方性。满足社区需要,成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第三,灵活性。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方便人们就学;第四,职业性。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应用性人才;第五,市场性。以市场为导向,反映灵敏;第六,大容量。普遍容纳了大量适龄青年就学,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贡献最大,满足了社会旺盛的需求。
三、我国当前应给高等职业教育以特别的关注
美国劳工部2000年公布了1950~2000年美国就业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变化(参见表1)。[6](P4)
表1 美国就业人员工作技术水平变化
从表1中可见:50年来专业人员的比例保持不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向职业性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则从原来的20%上升到65%;一般性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1950年美国已是个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3%。我们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有着稳定的需求,而对职业型技能性人才有着不断增长的需求。
过去,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比较趋同,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层次都比照学术性目标培养人才,致使人才市场中应用性、技能性人才断档。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存有两大缺失:一是大城市人满为患,毕业生就业难,而急需人才的小城镇和农村等广大的基层单位却是分配不到大学毕业生;二是即使在大城市和知识密集型机构,技能性人才也是严重短缺。据上海统计,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仅占0.1%,技师和高级工分别仅占1.1%和6.1%,且其队伍普遍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2000年,在我国约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5%,而发达国家高级工的比例一般占30%~40%。[7](P32)社会上不仅经常有企业感叹招聘技师比招聘研究生还难,就连大学、科研机构都在呼吁实验技术人才奇缺。[8](P2)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趋同使得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渠道过分集中和狭窄。应用性人才的短缺也使得我国产业界的工艺水平落后,即使有高水平的技术也难以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高等教育最初的社会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社会的思想精英。随着产业革命后工业化的进展,大学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功能逐渐发展。美国从服务社会的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到贴近生活的社区学院的遍地开花,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强化,初步实现了任何人都能得到任何一种教学或培训的教育理想;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传统大学与应用型大学两种模式的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法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就连与我国有着相似“学而优则仕”文化传统、同处亚洲的日本,其应用性人才也早已向高学历迈进。
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只有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身体力行而非坐而论道,国家的发展才能长治久安,产品才会有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良好的教育制度应当是实行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大系统并行交叉发展的制度。
四、加大支持与深化改革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在推动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还是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社会认可程度低,教学特色不明显等。这些既与我国的国情有关,如“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与有关政策及高职教育的初创期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
1.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应用型、技能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实践性环节较多,培养成本较高。但是,目前高职的资金投入普遍存在着困难,生均经费很低。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学特点没有形成以前,在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尚不发达之前,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属性认识尚未到位之前,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是各级政府特别是省市两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2.确立高职教育发展的市场观念。尽管在高职教育的初创期政府支持必不可少,但职业技术学院自身切不可有依赖思想,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健康发展必须有赖于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时不待我,职业技术学院应在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上早做应对。市场规律应高于教育规律,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生存规律。
3.在有条件的省市实行注册入学。逐步实行本科教育考试入学、高职教育注册入学制度,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使具有技能潜质、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应率先垂范。
4.规范高职学历教育的学制。从发展趋势看,高职学制应逐步过渡到以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学制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学制为主,以反映其规格特色。二年制高职的主要优点有:学制短,培养人才周期快;收费少,工作早,适合普通百姓子女的求学需要。五年制高职除具有二年制高职的优点外,还具有学生早定位、早分流的优点,便于优化高职生源,特别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学制调整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经批准开展四年制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5.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所以学校也应面向市场、面向实践来进行教学。目前,高职学院多是从普通高校中聘请教师,“双师型”教师太少,不利于高职教育特色队伍的形成。高职教育应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师资格标准等多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普通教育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道路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