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网建设也在不停的发展。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雷击作为高压输电线路的最大威胁,直接影响了输送电路的运行安全。本文主要对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雷击;防雷
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日用电器日益增多,不管是种类还是数量方面都大大增加,用电量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与日益完善的供电系统密不可分, 而其中高压输电线路又起到了重要作用。要保证高压输电线路良好的运行供电,就需要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 然而台风、雷暴、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雷击现象,将会给电力供应系统造成影响,甚至能直接破坏整个高压输电线路。因此,必须要加强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加强其防雷接地的效果和作用,从而达到尽可能的完善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技术的目的,为供电网络提供更可靠安全的供电环境。
1、高压输电线路防雷的意义和原则
1.1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的意义
高压输电路线路绝大部分设施分布在荒郊野外,由于荒郊野外地理环境相对来说较为空旷,刚好成了雷暴、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下产生雷击的高发区域。因此,分布在荒郊野外的高压输电路线很容易遭受雷击,这给高压输电线路的供电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常常会因为雷击现象的发生而引发过高的电流,从而引起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不稳,导致供电系统自动切断线路及跳闸的状况时有发生, 使得整个供电系统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而且给国家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高压输电线路采取更加安全可靠的防雷措施,加强防雷接地技术,对其中的辅助材料进行更好的绝缘处理和抗压处理,才能够很好的预防雷击事故。在发生雷击现象的时候,一旦雷击区域内的辅助设施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格和指标,将会产生二次伤害,雷击事故产生的强力电流将通过高压输电线路进行传输,给社会大众带来生命、财产安全上的危害。高压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将会给整个电力供给系统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在进行雷击事故维修过程中,其工作量巨大不说,而且还非常麻烦,维修成本高、材料消耗大。由此可见,对于高压输电线路采取防雷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防雷接地技术,进行雷电的接引,一旦发生雷击事故,便可以通过防雷接地技术,将高压输电线路中雷击产生的电流通过其防雷接地设施,转接到地下,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雷击的危害,有效的将电力供应系统的安全系数提高,从而减少雷击现象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提高了电力供应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社会大众用电质量的可靠性也有着显著提高。
1.2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的原则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原则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雷击造成的线路损失。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在防雷措施方面也同样采取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以及线路周边环境等要素,经过实地考察后,设计出安全可靠又符合实际的防雷措施,以此达到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目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对高压输电线路分段评估,对已经破损的线路进行维修,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评进行评估等,将可能造成的雷击现象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以此使高压输电线路能够更加安稳运行。
2、高压输电线路产生雷击过程的分析
高压输电线路分布广泛,所使用的材料和一般电线材料不同,全部都是使用外露不包皮的金属材料制作形成,也是使用金属材料作为核心材质最多的输电线路,其供电性能与电力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在雷击事故发生时,线路受雷击的部位,会产生较大的电流量,并且会沿着高压线路的两侧蔓延出去,产生巨大的高压电流冲击波,这种由于雷电原因击打在高压输电线路上产生的冲击波,一般称之为雷电冲击波。 由于高压输电线路在野外一般采用架空形式,因此,雷电冲击波能够通过输电线路进行快速传播,迅速的破坏供电设备,给整个电路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尽管在电力设备上实施了防雷措施,输电线路上许多地方都装置有避雷器,但是面对如此迅猛的雷电冲击波,即便是再强力的避雷装置都难以为继,雷电冲击波过快的速度和压力,将会造成暂态过电压,在高压输电线路中的过电压的影响必须重视。
3、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
3.1 避雷线的应用
避雷线是最基本的避雷措施,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广泛运用,其核心作用就是吸引雷电,以避免导线受到雷电直击。同时,避雷线还有其它几个重要作用。
(1)能够对雷击事故后的巨大电流起到强大的分流作用,减少或避免电流流入杆塔,以此来有效的降低雷击产生的电流对其余电力设备的破坏。
(2)通过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进行屏蔽作用,可以大大减少雷击事故产生的电流对电压造成的影响,从而避免了供电系统由于电压不稳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的发生。
(3)通过导线耦合的性能作用,能够非常有效的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体的电压进行抑制,从而减低绝缘体的电压。避雷线的架设在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上,都有着充分的考虑, 其避雷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与高压输电线路有一定的关联,表现形式为电压越高,其避雷效果就会越优质。可见,避雷线的架设在高压输电线路中是不可或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降低接地电阻
3.2.1 有架空地线的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接地放射线
(1)根据土壤电阻率的大小,合理选择不同的接地型式以及选择长度和大小不同的接地体射线。
(2)深埋杆塔接地装置:一般在耕地上可以用水平敷设的方式深埋接地装置,其埋深的部分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8m;如果是在非耕地上敷设接地装置,其埋深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6m。若是在石山等特殊地区,其埋深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3m。
(3)接地电阻值满足不了要求的时候,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接地体射线延伸或采取使用接地模块、打深井或换土等方法,直至电阻值满足要求为止。
(4)接地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使用搭接方式进行接地体的连接,两接地体搭接的长度必须大于或等于6倍的圆钢直径。
(5)防腐措施:对于焊接部位的防腐处理,应该等到其焊接部位干净后再进行。
(6)降低相邻接地体具备的屏蔽因素,对于水平接地体相互距离,一定要大于或等于5m。
3.2.2 防雷接地采取的措施
(1)对杆塔的接地电阻进行测试,在线路中所检测出的接地电阻,若是不合格,必须要重新进行测试;而且对于土壤电阻率也要进行测试。
(2)对线路接地导通进行测试 ,对不合格的杆塔采取加装接地扁铁等措施。改善混凝土杆内钢筋的接触电阻,能够使杆塔接地体所有应有的接地电阻有效降低。
(4)在检测过程中,若是发现杆塔接地线腐蚀断裂,或者已经没有了接地引下线,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对杆塔接地装置重新焊接,再次测试其接地电阻,若不能达标,则重新敷设。
(5)接地下引线被浇灌在保护帽内,可以将其从保护帽中敲出,之后可再次进行浇灌,也可以锯断地下引线,随后对其进行焊接操作。
(6)对于杆塔的接地电阻不达标的,在重新敷设时,可以使用接地模块或者是降阻剂对其改造。
3.3 增强绝缘水平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越高遭雷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特殊区域所使用的输电线路高杆塔也就越容易遭受雷击,在进行高杆塔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特殊的方法,对高杆塔的顶部采取必要措施,需要使用大爬距悬式的绝缘子,也可以增加绝缘子的数量,从这两个方面来加强高压输电线路的抗雷性能。由于遭雷击的概率与杆塔的高度成正比,杆塔越高,受雷击的可能性越大,根据有关规定,标准杆塔每增 10m 高度就必须相应的增加绝缘子,而超过百米的高杆塔,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来增加绝缘子的数量。
3.4 线路避雷器的安装和应用
对杆塔进行避雷器安装时,会使其与导线的电位差比避雷器的电压还要高,从而使避雷器在其中起到分流的作用,使绝缘子不会出现闪络情况。因此,在雷击跳闸情况比较多的输电线路上,可以有选择性的安装避雷器。总得来说有两种方式。
(1)无间隙型;直接连接避雷器和导线,能够稳定的吸收冲击能量,在正常运行、操作电压不高的时候,不但不会有放电时延,也不会有串联间隙的存在,避雷器能够主动完成不带电状态,能及时处理电气设备老化等情况,串联间隙中所有的上、下电极的线路都会呈现出垂直的布置,有着分散性小,而且放电稳定的优点。
(2)带串联间隙型,对于其中的避雷器与导线,不再是是直接进行连接,而是通过空气间隙来进行的,当出现雷电流作用时,其避雷装置才能够承受工频电压,这种避雷器装置不但可靠性高,而且还有着寿命长的优势特点。带串联间隙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其间隙起到隔离的效果,而其本体并不会承受系统运行电压,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电气老化等问题,而且避雷器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当线路加装避雷器后,一旦遭遇雷击,其部分雷电流便会从避雷线部位通过杆塔传入地下,若是雷电流值超过限值时,避雷器便会加入分流之中。雷电流通过避雷器传入导线,再到杆塔。雷电流过导线和避雷线的时候,会因为其中的电磁感应,在很大的程度上,导线和避雷线上会出现耦合分量现象。而且避雷器分流的雷电流,超过了避雷线的雷电流,以此使得导线电位大大提高,从而使导线和塔顶相互电位差发生变化,比绝缘子串要小,产生闪络电压,由此使得绝缘子不可能出现闪络现象,可见,避雷器具备了良好的钳电位作用,这也是其防雷的显著特点。
4、结束语
总之,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其防雷性能,有效降低线路在雷击过后出现的跳闸率。在对线路进行防雷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整条线路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对整条线路运行时的电压等级以及其重要程度加以重视之外,还要对其所过的雷电区域的强弱和地理环境等特点进行勘测,加强自然环境的勘探工作,并对线路经过的区域进行土壤电阻率的测试,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方式和经验,并根据实际经济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大大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如此才能有效减少雷击事故,减少雷击给供电系统带来的损失。
论文作者:郑涛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线路论文; 高压论文; 杆塔论文; 防雷论文; 避雷器论文; 雷电论文; 避雷线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