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具有操作简便,体内留置时间长等优势,且能够减少反复穿刺的发痛苦,目前已被临床用于经静脉的标本采集和治疗中,同时也可作为急救通道,被广泛的用于新生儿科的治疗中。但是PICC术后常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新生儿PICC感染的发生原因,并对此总结了相关的预防措施,旨在减少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并为临床PICC的护理提供可靠考的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对策;进展分析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技术对患者的血管刺激小、操作简单、适合高渗液的输注、留置时间长,并且可以避免患者反复、频繁穿刺的痛苦,是长期静脉营养输液的重要途径。PICC作为一项较为常数的技术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生儿专业。但是导管相关性感染是PIC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5%~61%,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添加一篇文献支持)。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主要经管输入液体、导管内、导管外以及血液4种途径,且发病涉及到了宿主抵抗力和细菌黏附两方面。当前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医院发展情况及PICC使用情况不同,低出生体质量儿构成比、新生儿合并基础疾病不同等原因,各地对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报道也各不相同。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导致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因素较多,本文通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关的预防对策,具体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因素
1.1免疫功能不完善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皮肤黏膜屏障差,机体抵抗力较差,一旦细菌在导管内繁殖生长,不易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及时完全清除。这可能是由于早产儿易出现胃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在经静脉使用脂肪乳等静脉高营养液供给时,导致PICC置管时间延长。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加强人员手卫生,并对新生儿采取有效的保护性隔离措施。
1.2穿刺操作经验不足
操作者熟练的穿刺技术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前提。在放置PICC导管和维护导管的过程中,微生物均有可能进入管道,仅为引发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有报道显示,加强置管人员的技术培训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1]。因此这就要求术者应为有资质的专科护士完成,并在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规范,并提高穿刺技术水平,提高穿刺成功率。
1.3药物因素
静脉高营养液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获得营养供给的主要来源,但是其中的高浓度氨基酸、葡萄糖以及脂肪乳剂等配置成份均为细菌的繁殖良好培养基,尤其是其中的脂肪乳剂,会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使细菌与霉菌更容易在脂肪乳剂中生长繁殖,增加了感染的发生概率。
1.4导管留置时间
韦艳红[2]等报道显示导管留置时间是诱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长是导致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因素。导管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置管中后期间,并且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在临床中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实际病情合理的留置PICC导管,在不用时应及早拔除,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一旦新生儿有感染症状或实验室感染依据时,需要立即明确诱因,避免细菌在导管内定值,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管理
2.1加强人员护理培训
大量的研究表明,加强对人员培训护理是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3]。在置管后的管道维护过程中需要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才能确保PICC输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术者的培训是置管成功的关键,而熟练配合则有助于穿刺成功率,减少术后感染率。因此加强对人员的维护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对PICC导管维护意识,使其充分掌握熟练的封管技巧,能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
2.2置管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前需要保持操作室内消毒彻底,并按照严格的无菌技术进行操作,这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在置管全过程中需要术者均实行无菌操作,擦偶偶前需要穿戴手术衣、口罩和帽子,治疗巾的覆盖面积需要完全盖住新生儿的全部身体,保证最大的无菌屏障区。穿刺时消毒范围要广,可进行自肩部、腋下至手指整臂消毒。涂适量消毒剂后待干,再行穿刺,避免消毒剂进入血液中。在穿刺前后术者需要加强手卫生,戴戴无菌手套.并在穿刺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手套;在送导管时需要注意手法合适,做到边送边剥开塑料保护套,确保无菌镊外任何物体均不会接触到导管。在置管过程中,若发现无菌物品受到污染应即刻更换。
2.3药物输注的无菌操作
早产儿输注的高营养药液本身就是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若营养液不按无菌原则配置,污染的药液一经进入PICC导管,将会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因此在静脉高营养液配置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尽量做到现用现配,冰箱内保存不要超过24h,并注意避光输注。此外输液接头和连接输液器也要严格消毒,24h更换一次密闭输液器。
3.4及时更换导管敷料
穿刺部位最好用透明敷料覆盖,以便观察导管情况。换药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并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是否出现分泌物、压痛、红肿等感染征象。更换敷料时将其从下往上以0°或180°撕开.避免造成皮肤非张力性损伤,若撕开困难可先用医用去粘剂处理后再撕开。王桂梅[4]等提出新生儿PICC导管最好7d更换1次敷料,当敷料松动、潮湿时应及时更换。
3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后的护理措施
若发现新生儿置管部位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硬结、分泌物增加等现象说明已经发生了感染,此时需要立即进行处理。首先,需要先用75%的乙醇浸润敷贴,将透明敷料从下往上以00或1800撕开,用0.5%的碘伏和75%的乙醇消毒;其次,给予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或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之后使用50%的硫酸镁湿进行热敷,最后使用TDP电磁波治疗器治疗15~20min。治疗中严密观察和记录局部皮肤情况,并正确记录更换敷贴的日期时间。若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则可能提示原发性血源感染,此时需要抽取其导管内外静脉血做细菌培养,一旦确认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立即拔管。同时还可遵医嘱给予管内注射抗生素,连续治疗3天,以避免再次拔管和再次置管给新生儿带来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
综上,PICC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可以减少新生儿药液外渗,减少药物对新生儿皮肤和外周血管的损害,降低肢端、皮肤坏死发生率,但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不利于治疗效果,并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提高置管水平,并加强导管维护的管理,以降低新生儿L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确保新生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吉娟.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医药前沿, 2015, 5(32):128-129.
[2]韦艳红, 王楠楠, 薛梅.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7):182-185.
[3]汤小坤.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2):120+128.
[4]王桂梅, 刘明.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 医药前沿, 2016, 6(20):63-64.
论文作者:江莹,吕燕青,庄玲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导管论文; 新生儿论文; 相关性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论文; 操作论文; 敷料论文; 《护理前沿》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