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6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论文_李银甲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药学部;江苏淮安223002)

摘要:目的 了解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PASS合理用药系统查询我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限定日计量为单位(DDD),计算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结果 近三年来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AUD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抗菌药物类别前3名,基本上为青霉素类+酶抑制剂、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酶抑制剂。 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偏高,应继续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合理用药

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原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面检查[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 是测算出院人群暴露于抗菌药物的广度和强度的一项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应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现对2014~2016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AUD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和有效管理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PASS系统中查询 2014~201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年消耗量等。抗结核药、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及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阴道片等外用制剂未列入本次分析范围。

1.2 实验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计量(DDD)方法,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滥用网药品字典》计算DDD值[2]。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总用量(g)/该药的DDD值。DDDs值越大,表明该药 用药频度越大。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的DDDs表示,单位为DDDs/(100人·d),AUD=用药频度(DDDs)/(同期出院患者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0。数据处理具体是采用EXCEL 2013来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我院AUD总体情况

2014~2016年我院AUD分别为55.02、48.00、43.09 DDDs/(100人·d),平均为48.52 DDDs/(100人·d)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比2014年减少了11.93 DDDs/(100人·d)。

2.2我院各类抗菌药物的AUD

2014~2016年各类抗菌药物的AUD见表1。结果显示我院近三年使用的前十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 包括第一、二、三、四代) 、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3 讨论

3.1 我院AUD的总体情况

虽然我院截至2016年底,距离国家卫计委40DDDs/(100人?d)以下的整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院近三年的AUD降幅明显,说明自2011年国家卫生部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我院积极配合所出台的方案,组织医护等相关人员学习该文件内容,并理论与实际结合,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处方审查等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工作成果显著。

3.2 抗菌药物种类较为集中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我院抗菌药物类别前3名,基本上为青霉素类+酶抑制剂、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酶抑制剂。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抗菌谱广等优点,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代表药物。二代头孢菌素以头孢呋辛为代表药物,近三年稳居第2名位置不变。这些药物基本属于临床一线用药,这两类药物的用量近三年来占全院所用的抗菌药物用量的41.71%~47.66%。这就说明我院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首选药物都是非限制使用级或限制使用级。但是我们也发现表2中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的使用,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代表药物,在2014年用量居全院第1,该药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同时,由于其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多种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较低[3],在治疗重症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随着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广泛应用,由其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2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针对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提出风险警示。

3.3 加强喹诺酮类药物的管理

我院喹诺酮类药物虽然排名有所增加,但近三年AUD总量明显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无需皮试,使用方便,价格又较便宜,所以使用率较高。但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也连续出现[5]。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左氧氟沙星,有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已高达50%以上[6]。

3.4 继续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我院目前的AUD经过3年的整治,目前仍未达标,围术期普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AUD未达标的一个主要原因。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主要存在用药指征控制不严、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现象。部分临床医师过分信赖抗菌药物的作用,而忽视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严格的无菌术、彻底清创、感染灶清除及脓肿引流,以及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仍是抗感染的必要措施,无指征、长疗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因此,需要临床药师进一步加强对外科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的管理,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并反馈给临床医师,并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教工作。

综上所述,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专项点评,继续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以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管理水平,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敏.我院住院患者2011~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03):177-178.

[2]卫生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计量( DDD) 值[S] . 2011-08-26.

[3]蒙光义,潘鹏,王冬晓,彭评志,庞家莲,邹超世. 医院常见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06):488-491.

[4]刘宪军,付娜. 109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14,11(06):355-357.

[5]黎微微.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 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2):1090-1093.

[6]夏海娜,郑海斌,张锋. 2005—2012年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变迁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0):1179-1180.

论文作者:李银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2014~2016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论文_李银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