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解读及根据工程实践对项目标准的总结,初步探讨不同层次的建设标准在BIM技术的实施及推广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统一标准;项目标准;BIM技术应用;P-BIM方式
前言
总体来说,BIM标准可分为国家和行业级、企业级和项目级标准。近年来,住建部及各个省市都纷纷开始重视BIM,住建部分别于2014年7月发布《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2015年6月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2016 年8月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成都市、湖南省、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广西省、广东省等省市也分别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但这些都不算是正式的建设标准,目前,国内正式发布,并自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工程建设标准仅有《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国家BIM标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最高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第二层为基础数据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第三层为执行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制造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最高标准已经发布,其他标准也将在近期相继发布。
《标准》提出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本要求,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标准,可作为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及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依据。本文并非逐条解读,而是从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三个问题进行解读。
1.0《标准》解读
1.1 BIM应用模式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模式是理想的BIM应用模式,它是在施工之前,组织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诸多参与单位一起,做出竣工模型,这样便不会存在设计变更、管线碰撞等问题,只需各方按照计划完成即可。然而,尽管我国各类工程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及其中的各专业、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任务都已普遍应用计算机软件,但完成不同工作任务可能需要用到不同的软件,信息不能有效交换,以及交换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IPD模式目前在国内不可能得到普遍推广。结合我国多年的BIM研究与实践结果,《标准》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方式,简称P-BIM方式。P-BIM方式针对工程建设参与方的各项任务,在组合应用各种软件时,以信息资源互用为抓手,收集、组织并聚合相关任务应用软件成果信息,为其他任务应用软件提供可互用的信息资源。
1.2 BIM模型结构
模型、子模型应按照一定的模型结构体系进行信息的组织和存储,否则会产生大量冗余的模型元素和信息,并可能导致模型数据的不一致等问题,难以支持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各个阶段、各项任务和各相关方之间交换信息的一致性和信息共享。不同软件都有各自的模型结构。《标准》规定,以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模型结构作为公开模型结构。模型创建前,各相关方应共同制定模型创建规程或信息互用协议,建立统一的模型创建流程、坐标系及度量单位、信息分类、编码和命名等模型创建和协调规则。在模型创建过程中,各相关方应严格遵循统一的规程和协议,并定期进行模型会审,及时协调并解决潜在的模型和专业冲突,确保各相关方采用不同方式、不同软件创建的模型,符合专业协调和模型数据统一。
1.3互用协议及实施策略
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建设工程各相关方之间模型数据互用协议,是保证顺利实现数据互用的基础。当无相关标准时,可由各方商定数据互用协议。此外,企业还应按建设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实施策略,宜包含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工作范围和进度,模型应用的深度和范围;
2为所有子模型数据定义统一的通用坐标系;
3建设工程应采用的数据标准及可能未遵循标准时的变通方式;
4完成任务拟使用的软件及软件之间数据互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5完成任务时执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检查要求;
6模型应用的负责人和核心协作团队及各方职责;
7模型应用交付成果及交付格式;
8各模型数据的责任人;
9图纸和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审核、确认流程;
10模型数据交换方式及交换的频率和形式;
11建设工程各相关方共同进行模型会审的日期。
2.0项目标准
与“统一标准”不同,“项目标准”是直接指导项目实施的,无需就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是对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要不产生歧义,不造成误解,具有确定性和可操作性。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确定项目所使用的软件平台。虽然目前国内的BIM软件繁多,但软件平台主要有两个,即Autodesk和Bentley两大公司的软件平台,本文以Autodesk公司的软件平台为例,所使用的软件名称,模型的存储及互换格式如下表所示。
由于BIM技术实施的各方协作性要求很高,在建模前应先将项目文件存储、模型组织管理、材质库录入、构件分类编码录入等要求进行明确,各方在统一的管理及规则下进行协作,可以避免诸多不必要的返工和后期修改。
另外一些规则,如模型文件命名、模型拆分与整合、模型表达(专业系统的颜色设置)等可以放入项目的样板文件中加以固化,这样在日后遇到同类型的项目时也可以使用,既保证了这些规则实施的延续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样板文件还可以载入该项目需要用到的项目族,并设置项目基点及度量单位,创建轴网。
有了项目样板文件,各专业还需要按照建模规范建模,一般而言,建模规范可分为: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智能化、小市政、景观、采光顶、幕墙、夜景照明、内装等等。除了单专业的建模规范外,各专业之间的协作规范也非常重要,这是确保各专业无缝衔接的保障。例如:当楼面有多层做法时,基层应由结构专业来建模,而基层之上的其他做法层则由建筑专业进行建模,在建筑与结构模型进行链接时,方可无缝链接。
建模完成后,还需对模型的合规性、完整性、图模一致性等进行检查,并对冗余信息进行清理之后便可交付模型。
3.0结语
企业标准,是诸多工程实践的总结,同类项目标准的归纳,从而使企业内部有通用的实施准则,遇到类似项目也有据可循,可以说企业标准是“统一标准”和“ 项目标准”之间的桥梁,它遵循“统一标准”的准则而形成“ 项目标准”的框架,换句话说,企业标准填补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论文作者:杨苗苗1,武宏伟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模型论文; 标准论文; 信息论文; 项目论文; 建筑论文; 建模论文; 数据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