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学校长职业发展现状差异研究_性知识论文

民族地区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的差异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性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民族地区论文,中学校长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7)02—0070—07

自20世纪70—80年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欧美国家教育界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成为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战略。作为教师群体的特殊人群——“校长”的专业发展之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的变革使校长群体原有生存状态和职业形态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的民族大省,据云南民族网公布的《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的相关数据,云南共有26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41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占总人口的33.41%。教育发展的民族性、多元性与不均衡性,使云南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之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滞后。除了地域与经济存在的巨大差异外,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现状是怎样的?边疆的教育实践所期盼的校长专业发展应达到怎样的水平才能适应与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本文力图根据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大量的研究与调查,积极寻求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呼唤,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是校长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长的专业发展

(一)校长专业化与校长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了专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校长职业也不例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描述为: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1]。校长专业化主要是强调校长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校长专业化的过程是校长不断走出经验管理,走向管理专家、办学专家的过程,是校长精英化、品牌化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过程。

而从专业化到专业发展,是指校长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2]。“自我更新”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是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二是强调校长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因为校长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主权,同时也实行自我专业发展的管理,并且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管理生活中自学。三是目标直接指向校长专业发展,所以,校长自我设定的专业发展目标可能会不断调整以适应教育发展的变动性,在调整变化发展中又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水平要求与构成要素

1.校长职务的专业水平要求

尽管世界各国对校长职务的要求和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显著的共同特征表现为:

(1)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大多数国家以及从发展的角度看,校长学历要求是硕士学位及以上,美国又尤为典型。

(2)一定的教学或教育管理经历。这方面的要求各国都有比较明确的年限,比如美国为3年,英国、日本是5年,德国为6年。

(3)须经过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并在岗位上继续接受定期培训进修,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以此来不断提高和完善校长,并作为校长晋职、加薪的基本条件。

2.校长专业发展构成要素

(1)校长的专业精神。校长的专业精神主要指其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不断进取的好学品质和必胜的坚定信念等方面。校长的专业精神的培养是校长走向成熟、成功的内在动力。具备了这种专业精神的校长,就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都会把自己的工作与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乃至国家民族的希望、幸福联系在一起,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把自己的所有献给学校,献给事业。

(2)校长的专业知识。校长的专业知识,大体可分为三类:①本体性知识,这是校长的必要条件,包括特定的学科性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等;②条件性知识,这是保证校长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③实践性知识,指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际情境中遇到问题时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及其处理问题时与之相关的知识,它更多来自于校长的经验积累,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校长的专业知识中,本体性知识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条件性知识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实践性知识在专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校长的专业能力。校长的专业能力包括:①教育教学上的指导能力;②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③学校管理中的组织领导能力;④问题情境中的研究处理能力;⑤信息化社会中的获取信息能力;⑥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创新的能力。

这些专业能力的要求,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教科研一体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校长专业能力发展趋势下,校长的能力应从“单一”走向“复合”,既有最基本的基础能力要求,也有一般能力,更有创新发展的能力,它们绝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作用的[3]。

校长的专业水平要求与校长的专业发展要素是密不可分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专业水平与专业发展都应理解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从一个阶段提升到更高阶段和水平。

根据以上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水平要求与构成要素,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云南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分析与统计,粗略地掌握了云南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云南中学校长专业水平发展现状分析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由此我们也将中学校长群体划分为初级中学与高完中校长两种不同层次的群体。同时由于云南省是民族大省,教育的民族性对教育管理者具有较大影响。为此,我们选取了来自云南省16个地州、市初级中学校长79名、高完中校长86名、文山苗族自治州校长76名作为初级中学、高完中、民族地区三个校长群体的调查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

(一)基本概况

从表1明显地反映出:

表1 民族地区、初级中学、高完中校长基本情况比较

项目 平均年龄 民族(%)性别

类别 汉族 少数民族 男 女

文山州校长35岁

51.32%

48.68%100%

初级中学校长 39岁

67.09%

32.91%93.67% 6.33%

高完中校长41岁

79.07%

20.93%93.02% 6.90%

1.年龄结构呈年轻趋势,不同类别虽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通过竞聘选拔后上岗的校长比例较大,他们的年龄结构较为年轻,约在35岁至41岁之间,而此时正是一个人精力丰富、思维敏捷,在专业发展上具有较大潜力的年龄阶段。不同类别校长平均年龄虽有差异但并不明显,特别是初级中学与高完中校长差异较小,民族地区校长平均年龄小于高完中校长6岁。这一现象说明,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校长任职的平均年龄也逐渐提高,民族地区的校长年龄相对小一些。

2.民族地区的校长近一半是少数民族,高完中校长少数民族的比例较小

民族地区的校长,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基本一致,高完中校长中少数民族虽然相对少一些,但仍有1/5的比例。这说明民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得以发展,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与智慧、能力与素质,在云南省的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因而,走上校长领导岗位的人数比例在逐步增加。

3.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校长似乎是校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与小学教育相比,中学教育中,女性能够从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人数较少,民族地区更是凤毛麟角,这也从另外的层面反映出女性教师在发展自己教师专业的同时,一方面应积极大胆地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勇于承担学校管理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女教师的培养。

(二)校长专业发展情况

根据校长的专业水平要求与校长的专业发展,我们提取了能够量化反映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以下层面虽然不能全部反映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整体状况,但从总体的情况而言,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学历层次差异与学历完成方式比较

学历层次差异具体体现在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课程班四个不同的层次;学历完成方式主要指一种学历教育完成以后又进行的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以下为这两种的比较图:

图1 民族地区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现有学历结构比较

图2 民族地区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学历完成方式比较

从图1可看出:

(1)在民族地区,专科学历的校长仍是校长群体的主流(占61%),本科学历校长约占整体的1/3,中专学历的校长与研究生课程班的比例较小(分别占2.45%、2.01%)。

(2)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校长,本科学历占据群体人数的1/2;专科学历随学校层次的提高,所占有的比例逐渐减少(初级为36.72%,高级为9.34%);研究生课程班的比例逐渐增大(初级为14.66%,高级为29.07%)。

从图2可看出:

(1)民族地区校长目前专科学历占主流,但约有一半(47%)的是以中专完成后的学历再提高方式完成的,单纯的一次性完成的仅占4%,本科学历以中专+专科+本科、专科+本科的形式完成为主,一次性完成的仅占4%,与专科的基本一致。

(2)初级中学校长学历以本科为主(55%),完成仍以学历叠加为主要形式,一次性完成达标学历的不到10%,研究生课程班学历由民族地区的2.63%上升到了12.6%,说明初级中学的校长在管理能力发展的同时,同样在不断追求着专业知识夯实与专业能力的提高。

(3)高完中校长学历仍以本科为主(65%),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已达28%,约占1/3。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校长的学历层次与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尽管学历的完成较为艰辛,但大家仍在努力追寻着更高的知识结构,以满足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

2.学历专业的比较(表2)

表2 民族地区、初级中学、高完中校长学历专业比较

学科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历史英语 地理 政治 教育管理 其他

民族地区学校 24% 11% 8%

11% 4% 2%

1%

18% 12% 1%

初级中学 11% 14% 3%

13% 3% 4%

013% 15% 0

高完中

8%

17% 8%

6%

2% 7%

2%

12% 15% 0

从表2可看出:共同的趋势是,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层次的学校,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四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走上校长岗位的概率较之物理、地理、英语等专业大得多,教育管理专业的虽占一定的比例,但仍不到总人数的1/3。这也反映出大部分校长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的知识背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即校长的条件性知识在职后的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校长。

3.发表文章与发表级别比较

按图3、图4所示:

图3 民族地区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履职期间发表论文比较

图4 民族地区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发表文章级别比较

(1)民族地区的校长履职期间有39%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30%发表过一篇,22%发表过两篇,剩余的仅有13%左右的发表过3~5篇,且大部分发表的仅为县市级,省级以上发表的仅为少数。

(2)初级中学的校长没有发表过文章的只有3.8%,发表一篇的人数与民族地区校长基本一致,但发表两篇的人数上升到了37%,发表过三篇尤其是五篇以上的人数也有相当的提高,且发表的级别多以州、市级为主,国家级别的刊物也有部分文章得以发表。

(3)高完中校长虽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人数较民族地区与初级中学校长有所增加,但发表过一至三篇的校长总数不如初级中学校长(初级为83%,高完中为63%),且没有发表过的人数也比初级中学的人数多(初级为3.08%,高完中为17.44%)。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民族地区的校长在任职期间,没有发表过文章的人数远远大于初级中学与高完中,且发表的级别相对较低,这不仅与他们的学历水平有关(专科学历为主),更多的是与他们科研意识淡漠、科研能力相对低下、受训机会有限等多因数制约;而高完中校长发表文章数少于初级中学校长,没有发表文章的人数却高于初级中学校长,这的确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透过这一现象,也说明目前高完中校长在任职期间,为了更多迎合社会民众对升学率的期盼,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学科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认为科研工作是其他教师做的事,校长忙于学校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写文章,久而久之,也就不知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及论文的撰写。

4.教学管理与教学任务比较

从图5与图6可看出:

图5 民族地区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履职期间承担教学任务比较

图6 民族地区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履职期间承担课时数比较

(1)民族地区的校长,在履职校长岗位上的同时,基本上(97.37%)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且以每周4~6节(53%)和6~8(32%)节为主,还有部分校长承担着8~10节,甚至10节以上,只有微乎其微的(3%)校长没有承担教学。这说明了民族地区的校长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之中,即学校管理与日常教学同时并进,因而用于自身提高与发展的时间相对较少,加之能够外出参加提高培训的机会也难以获得,这与前面所述及的民族地区校长学历以专科为主且教学科研能力低下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2)初级中学校长情况较民族地区虽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多以4~6节为主(89%),承担8节以上的基本没有,没有承担教学的人数上升到了10%左右。说明初级中学校长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学校管理上,同时,承担着部分教学任务,以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完善来不断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3)高完中校长虽有近2/3承担教学任务,但也有近1/3不承担教学任务。说明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校长不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

作为一校之长,在履行校长职责的同时,应不应该上课?如上课,到底上几节适宜?这一问题,历来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人成为校长后,往往把精力集中于或者过分忙于管理事务,渐渐远离了教学工作,远离了学校的核心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教育应有深刻的理解,校长应该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但如果在校长岗位上仍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而疏离学校管理工作,同样是不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的。

5.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比较(图7)

图7 民族中学校长、初级中学校长、高完中校长系统知识学习比较

此项调查,主要是了解校长任职后系统学习有关教育管理或教育理论的情况。从图7调查情况看,校长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校长。民族地区的校长系统学习过一至二本理论书籍的仅为24%左右,而近73%的校长一本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初级中学校长与高完中校长的情况基本一致,学习过二篇或三篇以上的人数占2/3以上,没有学习过的是很小一部分。究其原因,民族地区校长一方面所处地域较为偏远,资讯条件相对落后,另一方面,繁重的工作负担与压力(管理与教学同时并举,且课时量较大)难以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已有的工作经验代替了系统理论的指导,因而,履职岗位必备的管理知识较为欠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相比之下情况有一定的好转,但表现仅为初步了解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有效指导学校具体的管理工作。

6.对“校长”角色的认知水平比较(图8)

图8 校长是职业还是专业的认知比较

从调查的情况看,民族地区的校长与初级中学和高完中校长的认知刚好相反。民族地区校长有63%认为“校长”应是一种专业,而37%的校长认为是一种职业;初级中学则有62%认为“校长”应是一种“职业”,只有38%的人认为应是一种“专业”;高完中校长的认知差异并不显著,但认为校长是“职业”的人数(51%)略高于认为是“专业”的人数(46%)。这一现象也反映出目前在任的校长对于学校的校长应是一种职业或是一种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概念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对校长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

对于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从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的角度看,专业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教育,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专门职业,由此可以推出,专业高于职业,职业不等于专业。从校长的职业现状看,校长职业还没有达到专业性职业的水准,尚处于准专业阶段[4]。

三、促进边疆地区校长专业发展的途径

校长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发展。“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校长队伍如何由“经验”走向“科学”,从“长官”走向“专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根据以上对云南省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促进云南省校长专业持续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校长培训的力度,重视“女性校长”的培养与提高

民族地区的校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化,一方面有其优势,但从另外的一面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亟待提高。从他们的专业层次看,中专学历虽然仅占总数的2.45%,专科学历却占了总数的61%。尽管原国家教委1991年7月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要求“初中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中、高中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的下限要求,但在经历了10多年发展的今天,由于国家已要求提高中小学校长的学历层次,即小学校长达到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学历,高中和大学有条件的校长,要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争取达到研究生的学历水平,因此,学历培训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民族地区校长专业水平的提高,首先学历的提升应作为重要的环节,不同地域校长学历完成的方式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采取脱产进修、函授、自考等不同形式完成。其次,加强在职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校长们的综合素质与教育管理水平,更新其教育管理理念,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不断地改善学校的管理作风和办学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在校长管理的性别视角中,“女性校长”所占比例较为稀少,民族地区更是“稀有元素”。但在目前学校系统中,女性教师在中学教师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且有较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相信她们经过专门训练,同样可以成为卓有建树的学校管理者。因而,应加强对女性校长的培养力度,让她们勇挑担子,通过专业引领和职业培训,走上校长的领导岗位。

(二)增强校长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促进校长专业知识提升

校长的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本体性知识、学术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作为在岗的中学校长,本体性知识已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而学术性知识相对匮乏,实践性知识亟待充实。根据调查情况,民族地区的中学校长有73%没有系统完整地学习过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初级中学与完全中学校长情况相对好一些,但与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欠缺。身为专业队伍的引领者,理论的牵引与导向,不仅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样也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要将学术性知识进行应用性转化,使学术性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管理实践和校长职业的专业化,让校长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培训将是最佳的途径。校长专业化倡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使校长在不断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进行回顾与反思,为他们实践经验的深化和理论知识的升华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学校常规管理与课堂教学研究双举并重

从调查的情况看,有两种极端的倾向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一种是在忙于学校管理的同时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只抓管理不进课堂。目前在岗的中学校长,任职前在教师岗位上都是教学的一把好手,当走上校长岗位以后,仍然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校长(97.37%)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且以每周4~6节(53%)和6~8(32%)节为主,还有部分校长承担着8~10节,甚至10节以上,繁重的教学负担,使他们仍更多地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相应的管理知识与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经验式的管理、模仿性的操作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难以步入新的发展平台。而完全中学的校长中有1/3的校长又不承担任何的教学工作。校长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在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这是新时代课程改革对我们校长提出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的校长长期不上课,甚至不听课、不评课,学校的整体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个智慧型校长的管理是建立在学校的教学基础上的,只抓管理,不进课堂与过多担任课堂教学的做法都是需要摒弃的。因而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在创新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应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教学研究齐抓共管,不应将其截然分开。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中,适量的教学不但有助于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与广大教师保持业务的联系与情感的沟通,正如教育部校长培训专家褚宏启教授所说“校长可以不上课,但必须进课堂听课,这是下限”[5]。

(四)构建合理的培训机制与培训模式,加强校长的专业训练

在职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校长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是校长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指导下主动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的专业化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而校长的专业化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反思,但经验和反思往往又是琐碎和浅显的,因而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6]。目前我省的校长培训还没有形成较为顺畅的管理体制,相应的督导管理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加之政府投入的培训经费相当有限,致使校长培训质量差异性较大,校长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因而理顺管理体制,构建良好的校长培训格局,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在传统的校长培训中,较为注重知识的注入和理论的提高,而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跟进。统一的行政培训满足不了校长多样化的要求,教学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因而培训的实效性不高。作为校长职业生涯设计和个人专业发展指导的校长培训机构,可采用适应中学校长需要的教育教学形式,诸如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互动交流、远程教育、考核评估、异地培训等多种生动有效、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以实现观念的转变、理论的升华、最终实现实践的超越,进而步入专家型校长的行列。

收稿日期:2006—10—17

标签:;  ;  ;  

民族地区中学校长职业发展现状差异研究_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