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灵
武汉蓝德凯尔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现代城市所拥有的功能体系极其完善,为了能确保其能够进行正常的运转,就需要保证其各项功能可以正常运行。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面貌繁华,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例如排水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通过对其有效的运用,使得城市排水得到了极大地改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与由来
国内众多城市原有的城市水系统已经不足以支撑城市排给水的正常运行。近些年来,许多城市内涝严重,又因为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殃及了整个城市的环境与水循环系统。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传统城市雨洪排除系统的局限日益被重视。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2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并有100多个曾被水淹的县级以上城市参与申报了“海绵城市”的示范建设,也使得“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全国渐渐普及起来。
2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1海绵城市中绿色屋顶景观设计的应用
将绿色屋顶设置在现代建筑的顶层,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出现内涝的情况,进而有利于城市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据相关研究表明,1m2面积的绿色屋顶最多能够存储50L左右的水。以武汉市为例,在武汉建筑物占地总面积占全城地表总面积的30%,如果将这30%的建筑物顶均设置成绿色屋顶,种植上绿色植物,那么就可以有效减轻城区出现内涝的情况,进而降低“看海”次数。
2.2降水的收集与储存
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屋面设计方面,绿色屋顶是最佳的设计方案。但由于部分建筑并不适合采取绿色屋顶的设计方案,对于这一类建筑就可以采取排水槽等方式来对雨水予以存储或引导。而休闲风格类的建筑物则可以通过雨水涟来对降水进行收集。在将雨水收集之后,可以利用下渗的方式来对地下水予以补充,然后再将多余的水利用水景观来对其进行存储。此外,在建筑物极其密集的一些观景区,可以通过雨水桶来实现对降水的净化和收集,而雨水桶通常都安置在地上,若建筑物密度过高,可在建筑物上设置储水箱,该类储水箱是通过特别制作而成,拥有渗透的功能。
2.3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
道路是一个城市进行发展的主要通道,在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拥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城市道路进行绿化设计,主要是指在对城市内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在绿化与隔离带当中设置相关的植树和植草沟,同时再根据季节的交替,更换不同的植物,进而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能够在雨季对降水予以截留。其次,当雨水达到饱和状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存储,进而在干旱季节时,将其用于景观植物的灌溉。如南京江心洲中新生态科技岛环岛路生态草沟的处理手法,既有利于道路雨水的下渗与收集,又可以对大面积绿地的雨水进行截留。
2.4雨水收集
屋面的雨水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可在地下或者贴墙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为加强利于往往伴随着中水回用设施,包括错峰排掉的雨水调蓄池及蓄水回收调用池。雨水调蓄池用于暂时性储水错峰期排水,为节省造价,现有以PVC蓄水模块叠起来加土工布的方式替代混凝土池临时蓄水,储水同时也具备被动收水的功能,既方便经济又实用。小型蓄水回收调用池适用于独立住宅贴墙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底部配置蓄水性的景观箱体,兼顾景观性及利益点。大中型蓄水回收调用池(中水回用)去处一般为便器的冲洗、地面清洗、汽车清洗、绿化浇洒、消防、工业普通用水等,设计形成低碳节能的循环系统更利于全面推广。
3“海绵城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现有案例
自2014年10月起,为了贯彻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经过多方有关部门合作与专家尽心研究,至今,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专项技术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被编入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三部国家标准规范技术法案。
3.1“海绵城市”建设———北京市
北京作为首都,且一个较为缺水的城市,被列为最为重视的“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城市。自2000年起,北京就开始全面启用“排水”与“用水”相结合的雨洪管理系统,一直至今,已渐渐全面完善与普及。北京由最初改造的屋面、庭院、广场的下垫面雨水收集系统,到如今的透水铺装、透水与不透水立体铺装、深下沉区域雨水收集系统以及树阵雨水收集系统,从整个城市外围开始,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向中心逐渐延伸。北京原有城河体系与城郊河流,为北京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一个遍布全城的基础水网,为水设施基础施工与改造提供了便捷。
3.2“海绵城市”建设———厦门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重要中心海港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限制大,受台风天气影响较多,港区内涝严重,水资源短缺紧张。“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保障厦门的水源调节。厦门的“海绵城市”首试地点选在了马銮湾。马銮湾位于厦门港西,属于典型的山港位置,水域山脉绿化区域十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厦门的地理位置特点,相关部门采用了开河挖渠的办法,运用河、渠、湖、塘进行雨水采集,通过人工控闸,实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使得原本杂乱的废水资源得以控制。厦门所处的山壑海口地带,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先天的分层蓄水规划条件,地势的落差使得水资源在储蓄的同时,得以选择与分配,使水资源得到有明确目的与方向的利用。
4结语
现代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大面积使用,并且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也得到了有效应用,促进了景区建设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116.
[2]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5.
[3]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
论文作者:刘奕灵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内涝论文; 厦门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