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_科学发展观论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_科学发展观论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宏观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1-F0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4)07-0048-03

党中央、国务院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国际、国内在发展问题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地洞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向全党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科学发展观已成为议论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一、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做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不要大起大落。可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能直线上升,而是有时高、有时低,呈现出一种曲折前进的周期状态,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有周期性危机。其周期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潮。马克思在世时,这种周期一般表现为10年左右一次。但是,由于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也会出现有时高、有时低,呈现曲折前进的周期性波动局面缺少理性认识。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出现过三次比较明显的周期波动。

第一个周期是1981—1990年,峰顶是1984年,经济增长率达15.2%,低谷是1990年,经济增长率只有5%,循环周期长度为9年。

第二个周期是1991—1998年,峰顶是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14.2%,循环周期长度为8年。

第三个周期是1999—现在,峰顶是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9.1%,但循环峰谷落差比前两次小,收缩度也比较平缓,增幅最低的1999年也达到7.1%,不像1990年那样,增幅只有5%。尤其是与同期西方国家的低增长、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真可谓是“一枝独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平稳,说明我党宏观调控技巧日益成熟。

(二)市场经济的盲点、弱点,更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建国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只搞计划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它自身存在着许多盲点、弱点。这些盲点、弱点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矛盾的。突出表现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以效益为目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顾社会利益,只管生产,不管污染,不考虑环境,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

2.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降低生产成本,不愿花钱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职工福利,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甚至不顾工人安危,不搞安全防护措施,以至于造成人身伤亡,如这些年来煤炭行业屡屡发生的安全事故,便是例证。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发展相矛盾。

3.市场竞争原则是优胜劣汰,竞争必然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收入差距拉大,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的,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相矛盾。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是企业。企业决策依据市场信息,但市场信息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过期信息),必然造成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正由于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可见,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市场经济应有之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确定好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好宏观调控手段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好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好宏观调控手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根据这一精神,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确定2004年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主要有四点:

1.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

2.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3.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左右;

4.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8%。

如何认识宏观调控这四项目标呢?

(一)经济增长7%左右。

7%的经验增长率,比2003年9.1%的实际增长率还低了两个百分点。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以及经济发展趋势,2004年达到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是不会有问题的。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确定7%的目标呢?我的理解是:

1.确定7%的经济增长目标,既考虑了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同时也考虑了增长速度同能源、重要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减轻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2.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留有余地的。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有利于把各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防上盲目攀比速度。这恰恰同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3.同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计划是指导性的,不是指令性的。这种发展目标,并不妨碍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原则下,力争超过的可能性。

(二)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国当前劳动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劳动部门算过一笔帐,“十五”计划末,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为5,200万人,但实际工作岗位只有4,000万个,相差1,200万个岗位,失业率将从2000年的3.1%上升到2005年的5%左右。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就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办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

1.从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据有关部门对66个城市就业调查,2002年下岗职工中有65%在民营企业实现再就业。江苏省2003年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裁减人员12.7万人,但个体、私营企业却吸收了50.3万人就业,使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2.从企业结构上,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所谓“企业、大就业”就是这个道理。

3.从产业结构旧,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经验数据,我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可以解决80万人就业。然而,党中央确定,2004年GDP增长7%左右,新增劳动力就业为900万人。这就是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是要大大力发展第三业。因为第三产业增长1%,可以解决130万人就业。

4.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发展大学教育,其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扩大内需。二是可以推迟就业。一个孩子18岁高中毕业,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立即面临就业问题,一旦考上大学,便推迟到22岁,推迟了4年,如果再读3年研究生,便推迟到25岁,假如再读3年博士,便推迟到28岁了,整整推迟了10年时间。三是发展大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5.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三)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左右。

物价涨一点,对经济发展有好处。如粮价涨一点,可增加农民收入,可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扭转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下滑趋势。但是,价格涨幅过快过多,又有个承受能力问题。尤其是消费价格上涨,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对那些家庭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城镇低保人员生活压力就更大。因此,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按照国际经验,物价总水平保持在5%以内属正常现象。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今年控制在3%左右,是属于正常运行区间。

为了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通货膨胀和物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低收入者生活,党中央、国务院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减少300亿元建设国债发行。今年建设国债规模为1100亿元。同时,调整建设国债使用方向。

2.减少货币投放总量。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额控制在2.6万亿元左右,比去年减少4000亿元。

3.通过转移支付,适当增加低保人员的补贴。

(四)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套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投资、消费属于内需,出口属于外需。

外贸进出口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这里不仅有个数量问题,更主要还有个结构问题。如进口,进什么?出口,出什么?根据过去的经验,进口主要应进口专利、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以及短缺原材料等;出口,主要应努力提高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提高出口效益。

为了搞好宏观调控,不仅要确定正确的宏观调控目标,还必须运用好宏观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保持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有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行政手段包括工商、公安、商检等。这些手段应该综合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取消农业特产税,仅这一项一年可减轻农民负担48亿元。

2.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从今年起平均每年降低农业税税率。仅这一项2004年可减轻农民负担70亿元。

3.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今年中央财政拿出396亿元转移支付。

4.为鼓励农民种粮,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

5.为促进农村发展,中央财政增加“三农”投资300亿元。

又例如,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西部大开发。仅西气东输这一项投资便是2000亿元。

再例如,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在着力改革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督的同时,还减少国债总量,减少新增贷款规模,提高法定存款储备金率,由过去6%提高到7%。

以上这些措施出台,标志着我党宏观调控经验日益丰富,技巧日益成熟,成效将日益显著。

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宏观调控的保证

落实科学发展观靠谁来落实,靠党的各级领导;搞好宏观调控靠谁来搞好,还是靠党的各级领导。因此,提高党的各级领导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宏观调控的根本保证。

(一)努力提高党的各级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提高党的各级领导水平,根本办法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使党的各级领导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1.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发展观,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衡量发展、如何实现发展。

科学发展观,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辩证发展观。它要求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发展,防止片面性。

例如,讲发展首先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是基础。衡量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指标是增加GDP总量,这一点不能动摇。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把追求GDP增长强调到了极端,把GDP增长等同于发展,为了追求GDP增长不惜浪费大量资源,甚至牺牲环境,或者只讲GDP增长,不顾人的全面发展,见物不见人。正由于此,党中央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又例如,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协调发展。没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很难实现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要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二是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三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关系;四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关系;五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这五个关系中,当前最突出的是“三农”问题,党中央指出,“三农”问题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例如,科学发展观讲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防止大起大落。这是科学发展观同传统发展观根本区别之一。而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是发展问题上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恰恰体现了这种发展辩证法。

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人,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应确立三点:

一是为人而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通过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靠人来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但科学技术要靠人去创造,再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靠人去掌握和运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基本原理。因此,为了发展,必须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去谋发展、促发展。

三是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中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因为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宏观调控,一定要转变政府职能,把该政府管的事情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事情坚决退出来,使政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好宏观管理上来。

政府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职能;二是经济管理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要做到四个转变:

1.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政府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2.由单纯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工作重点是为纳税人服务。

3.由人治型政府转变为法治型政府。政府要依法行政。

4.由低效型政府转变为高效型政府,为此,要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转变,由过去那种单纯管钱、管物、管项目的微观管理,转到制订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等宏观管理上来。

标签:;  ;  ;  ;  ;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