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论文_郭强

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论文_郭强

郭强(四川省兴文中学校 四川 兴文 644400)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129-02

1、知识生成与评价督促不一样

师本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模式。“师道尊严”和“传道授业”为师本教育模式提供了道德依据。这种模式认为学生没有学习潜力和潜能,学生不具有能动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零。教师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是知识源,他通过讲授知识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处于学习终端的学生只能像一只容器一样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资源为教师、教材、教室、多媒体设备等,它没把学生看成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整个教学设计进入了虚体设计的误区。所谓虚体,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一般是指用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的人的属性的内外部关系等,表现为人的理性的某种逻辑构造。”说得通俗点,虚体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等进行的停留在纸面上的一种逻辑推演,师本教育模式离开了学生实体,用虚体的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它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离开实体的活动;二是高度分析化。它认为教育对象掌握了被越分越细的“理”的条文,虚体设计的目标就算获得了实现,虚体设计的逻辑推演在老师思维中进行,逻辑无矛盾,环环相扣,这是被教师设计的一出精美绝伦的“戏”,这出“戏”忽略了学生作为实体在个性及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它采用了一刀切的理性灌注方式,即填鸭式教学,正是这种模式它用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这好像学生这个小齿轮被教师这个大齿轮带动着前进一样,而大齿轮还时刻提醒小齿轮随时跟上,教师讲一个,学生马上就接受一个,懂一个,千万不能滑链,更不能掉链。前面说过这些知识都要被学生通过感悟内化,以形成自己的东西。而感悟又受环境和心力的影响,有渐悟和顿悟之分,学生怎能次次人人都顿悟呢?这显然是违背感悟规律的。所以我们常听老师说这些知识我都讲到了,讲过了,学生怎么就是没懂呢?现在该明白了吧,是学生滑链了,甚至掉链了。这种模式中师生关系是种典型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关系或监护关系,它严重压抑和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方面师本教育模式表现为一言堂截流式说教。它将知识拆解、分解、碎片化,然后粘贴在学生思维中。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无“源”的,很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的过度分析和高度代替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高度依赖性和惰性,以至于出现教师不讲学生就连教材都不翻开的现象。

由于师本教育强调单向传输性和师生同步性,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训练。这样我们就将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抛弃了甚至扼杀了。课上我们经常所见教师训斥学生要保持安静,认真听讲。我们姑且不说学生能否保持安静和能否认真听讲。即使他们保持了安静和认真听了,他们都感悟内化了吗?何况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和爱说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无心听,更听不懂。有意思的是,教师要求学生还得独立完成大量书面作业。他能完成吗?能独立完成吗?当然很多学生不能完成,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更有意思的是,学生若不交作业,得被老师罚抄几遍作业,若抄袭别人的作业,得被罚抄更多遍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被人为地增加,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这样一来,这些原本已经对学习感到害怕的学生就只好对学习“敬而远之”了。所以我们对由此引发的大面积的厌学以及学生仇恨教师和学校的现象便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师本教育模式的致命伤是教师一厢情愿对知识的撕裂和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撕裂,它在客观上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无限人为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造成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抑制了人的生命机能的整体提高。

勤能补拙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师本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强调训练的作用,而忽视了感悟的作用。因为训练是有形的,易操作的,可量化的。而感悟是隐形的,难量化的。因而在评价督促方面师本教育模式更热衷于训练而忽视了感悟。更是由于人们对中考和高考这两次选拔性考试的片面理解,人们总是认为这中考和高考就是人生的终极,这两次大考是由平时若干次“小考”的机械堆砌。所以师本教育模式的评价督促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表现方式主要为表扬与批评,是对考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考得差的进行批评。久而久之,考得好的认为自己理所当然,他孤立、保守,自我封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他抱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条,于是乎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就成为他独家专列,他不愿同别人分享,也没法同别人分享。由于这种评价督促方式具有的阶段性,密集性和功利性,所以它对那些处于“渐悟”过程中的学生以致命伤害。它没给这些学生跟进的时间和空间,没给学生纠正错误的机会,以成败论英雄,没有保护学生思维方面的形象。所以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有很多学生其实是被老师奚落、讽刺成差生的。更可怕的是考差了,老师认为训练不够,题做少了,所以便大搞题海战术。甚至让学生抄试卷、背试卷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上周某班黑板上赫然写着“背化学试卷,否则抄100遍”的规定。为了使得评价督促功能越来越强有力,评价变得越来越密集,犹如养鸡场的老板整天想着称鸡,而不是喂鸡一样,试想,小鸡整天不断被抓起来称,弄得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小鸡怎能健康地成长呢?

生本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本体,为中心的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强调对学生自我能动性的高度尊重和依靠,对学生精神生命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师职能与学生本性的内在统一,这确立了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助、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这更象助产婆和产妇的关系,助产婆是为产妇生小孩服务的,生本教育模式中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恰当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感悟内化知识的。表现为学生在老师科学、规范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老师是服务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被服务的对象。

生本教育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感悟与训练相结合为主,旨在保持感悟,保持浓浓的学习兴趣,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实现思维胚胎发育式的发展。

生本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体,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这好象教师不是在拉车,而是用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动力系统,让车子自行运动一样。它体现了教育的根本意义,符合教育规律,师本教育模式以其表面上的、短期的高效和掩盖了它长期和实质上的低效率,而生本教育模式恰好相反,它在短期和表面上可能被认为是效率不太高的,但从长期和实质上来讲是高效的。生本教育它大大提高了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促进了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量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教师作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不复存在。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社会需求,成为个人需要,人们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潜能和创造本质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人们发现,教育只能是也只有是为学生自己设计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从评价、督促上来看,生本教育模式实行辩证的,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它注重了过程的、内在的和学生相互的促进与激励。如果说师本教育模式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那生本教育模式的评价督促就具有高度的人性化,生本教育模式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认识多次完成,允许“渐悟“。这一做法保护了学生思维方面的形象,以致于处于渐悟中的学生不被讽刺、奚落成真正的差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留了时间和空间。对那些优秀的学习小组和个人,我们可采用和老师一起共进午餐,或与年级组长合合影或周末一起郊游等更为温和与人性化的评价督促。淡化平时考试和减少考试次数,甚至几年不考试,这是生本教育模式的评价机制,展现给我们最为直观的印象。这好象那个养鸡场的老板,某天突然醒悟了,他不再天天去称小鸡,而是静下心来研究鸡的习性,认真去养小鸡,让小鸡安静地觅食,让小鸡互相激励着,学习着去觅食,这样小鸡当然会健康地成长。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适合脚的时候,脚就把鞋忘了,脚就会忘我地走路。同样道理,当我们的评价机制适合学生学习的时候,学习这只脚就会忘我地学习,全情地投入学习,从而呈现一派良好的学习生态。

2、德育生成和评价督促不一样

师本教育模式的德育和教学是割裂、分离、有形的,这种德育生成靠外加灌溉、标语、说教式的。什么是好的,什么不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我们是用标语和口号来展现,用规矩、制度来约束,用谆谆教诲的说教来实施,用奖惩、甚至体罚来规范。事实证明这种外加、有形的德育是学生很难接受的,所以经常出现学生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而生本教育则不同,生本教育的德育注重了情感、体验和内化生成,强调耳濡目染,是自我扎根在心里的。与师本教育的德育相比,生本教育的德育它缩小了规定性,扩大了选择性。在我们创设的各种情境和活动中,学生进行自我的选择和体验,由此产生人格的道德的感悟,便内化生成自身美好的德行。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统一的,是有机结合的。我们前置小研究,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小组学习中,形成了学生团结合作、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发挥群体智慧以及尊重群体智慧的意识,小组学习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科学决策,民主议事,集中办事的思想;小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同时也对照了自身的不是。其间没有批评与惩罚,只有自知之明的真心感悟。由此达到了学习和德育的共生与共赢。在班级群学阶段,再次熏陶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而这一切都是无声的,无形的,悄无声息的一种内化生成,就像是发酵一样,我们把一切都交给时间、过程,其结果一定是美味的。更像是奥修说的鞋和脚一样,只要我们将鞋设计来适合脚的时候,脚就会忘记鞋,脚就会忘我地生成和行走。所以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是不会有批评的,也不该有批评的,更没有体罚的。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活动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正相互促进与激励,美好德行悄然生成。

论文作者:郭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论文_郭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