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茆”字的讹变及其在文献中的使用
乔婷婷,李凤英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摘 要: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字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但有的只是偶然因素所致的讹变。通过考证讹变字的演变始末,找回它们讹变前的字形,对后人在阅读文献中正确认识和研究古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茒”的讹变过程进行了考证,通过文献研究和考证发现:“茒”本是“茆”的讹写字形,在文献中通常假借用作“茅”。
关键词: 茆; 讹变; 假借; “茒”; “茅”
“茒”字,《汉语大字典》未收,《汉语大词典》注: 音yuán,义未详。在记录五台山的文献中有这个字的用例,《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扈从西巡日录》记载:
……又(苏轼)《次韵答天觉》诗“且要长松作土毛”注: 五台山有草药,名长松,亦名仙茒。
(1)圆柱墩的施工较为简单,工程质量可以保证,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形式来选择合适的墩柱直径尺寸,一般都是使用在高度不足35m的情况之下[4]。桥梁选择使用不同的墩高尺寸就要确定不同的柱径,其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施工的方便和质量。墩身刚度以及桥梁抗震性能可以来设计横向桩体结构形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柱间梁进行强化。
而据《山西通志》卷四十七记载:
长松草出五台,苏《诗》注:“五台山有草药,名长松,亦名仙茅。” 李时曰:“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荠苨,长五六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1]934
《山西通志》所引用的显然是《本草纲目》中的这一句话,只是把《本草纲目》的“三五寸”误为“五六寸”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纲目》于这一段的上文在注释“长松”时用的是“仙茆”。
长松,[释名]仙茆,[时珍曰]其叶如松,服之长年,功如松脂及仙茆,故有二名。
《说文》:“茅,菅也。从艸矛声。可缩酒为藉。”[4]27 下茅,可用来缩酒、 作草垫,它的本义指茅草。《说文》没收“茆”字,但有“”字,许慎释:“,凫葵也。从艸,声,诗曰: ‘言采其。”段玉裁注:“……后郑曰:‘,凫葵也。今《周礼》转写多讹误,为正之如此’。汉时有茆、二字,经文作‘茆’,两郑皆易字为‘’也。凫葵名,亦名。今之莼菜也”[4]46。下依段注,“茆”即《说文》的“”,本义指凫葵。“茆”与“”为异体字,正如“贸”的异体作“”,“铆”的异体作“”。
当前,我国各地基层派出所处理的相当一部分警情都是非警务纠纷,有的地方非警务纠纷甚至占到受案总量的60%以上。人民调解员的入驻,警调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使得基层民警把更多精力用于处理警情警务,更好地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
苏轼诗《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其一:
《山西通志》也引了苏《诗》注,但是把《扈从西巡日录》中的“仙茒”写作“仙茅”,同时还引用了李时珍的话,查考《本草纲目·草一》,在“长松”条下注:
由于社会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可穿戴传感器的开发成为最近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电化学传感器因其易于小型化、能耗低等优点,已成为发展可穿戴传感平台最具吸引力的选择。汗液是最受欢迎的可穿戴传感器的样品基质,因为它的组成与各种生理过程有关,因此适合于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的诊断[41]。另外汗液分析还是一种无创监测。
……
[时珍曰]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荠苨,长三五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2]374
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材料验收方式也不断得到创新,例如钢材的验收方式,由之前的理计转变为检尺和过磅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根据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检查仪器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更深层的验收。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材料验收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清代王文诰作注:
《本草》: 长松产古松下,服之长年,功同松脂及仙茅。[3]1544-1545
王文诰转引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原文的“仙茆”在引文中作“仙茅”。上面文献中出现的“仙茒” “仙茅” “仙茆”所指相同,都是“长松” 的又名,也就是说“茒” “茅” “茆”三个字记录的语言相同,那么,这三个字的关系如何呢?
1 “茆”与“茅”的关系
由表1可知,插秧机插植部两侧浮板的最大高度差可以达到6.1cm,插植部工作中期望最大倾角达到5.71°。在静态试验中秧苗插深自适应调节系统的控制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其中当该系统工作在半量程区间时,有着较好的控制精度。而系统处于初始以及接近满量程工作区间时,控制精度较差,相对误差在4%以上。究其原因,这应是该系统横向仿形控制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引起的。
总之,“茅”与“茆”本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 醓醢、 昌本、 麋、 菁菹、 鹿、 茆菹、 麇。”[5]394 “茆”是祭祀的豆实之一,而“茅”是祭祀时缩酒用的苞茅,这也是“茆”与“茅”语义本不相同的一个明证。但是,二者读音相近,“茅”读“矛”声; 段玉裁在上文“”字下又注:“俗作茆,音卯”。“矛”的上古音位置是幽部明母平声,“卯”的上古音位置是幽部明母上声,二者只有声调的不同。[6]83 五台山文献中“仙茆”的“茆”与“仙茅”的“茅”应是假借的关系。上引《周礼·天官·醢人》的正文后,孙诒让作注:“郑大夫读茆为茅。”“读为”正是表假借的术语。《汉语大词典》在“茅”下注: 亦作“茆”,在“茆”下注: 同“茅”。按照大词典的体例,用“亦作” “同”应是标记异体字的,如“嘗”下注: 亦作“嚐”; “著”下注: 亦作“箸”; “佗”下注: 同“他”,而“茆”与“茅”是通假字的关系,也用“亦作” “同”这样的术语注释是值得商榷的。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在“茆”字下注:“通‘茅’,茅草。”“通”指通假,字典在“诋”字下注: 通“柢”; “实”字下注: 通“寔”,都是同样的体例。
2 “茆”与“茒”的关系
“茒”字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典中很少见到,但在《正草隶篆四体字典》的“茆”字下收一个草体字形作“”[7]327,同书收 “昴”字下有一草书作“”[7]147,“柳”字下有一草书作“”[7]166,而“夗”字下有一草书作“”[7]66,“盌”字下有一草书作“”[7]249。比较草书的“茆”与“盌”,“柳” “昂”与“夗”,就可发现: 在草书字体中,“卯”的左半与“夕”的写法无别,而“茆”与“柳”的右半很象“阝”。因此,“茒”应该是根据“茆”的草书字形楷化时形成的一个讹体字,那么,“茒”应与“茆”同,音“卯”,《汉语大词典》注:“茒”,音yuán也是值得商榷的。
1.2.3 用药护理:用药护理较为重要,相对于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来说,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录,本病在不断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呈现出来的各类不良反应,并研究患者的过敏史等,在临床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调节,严格严禁患者进行擅自该压迫的活动,并要求患者不可擅自增加或者减少药物的剂量,真正按照规定好的时间和剂量进行用药。
3 “茒”“茆”与“茅”在文献中的使用
文献中“茆”假借用作“茅”的用例如苏轼《皇叔皇兄追封制》“没享茆社,所以宠绥其子孙”[8]1066。“茅社”是古代分封时的一种仪式。天子分封诸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用白茅包了授予所封诸侯使其归国立社。这句的意思是: 凡是皇叔皇兄没有享受分封的,给他们的子孙同等的待遇以作为安抚,其中的“茆社”即“茅社”。
再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荆庄王有茅门之法,曰: ‘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践霤者,延理斩其輈,戮其御。’……一曰,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 同一篇中,上文作“茅门”,下文作“茆门”。茅门即雉门,依照楚国的法律,群臣大夫或诸公子入朝,如果马蹄踩踏到屋檐下,要让法官把他的车辕斩断,并把他的御夫杀掉。“茆门”显然是假借作“茅门”的。[9]789-790
“茒”是“茆”的讹体字,文献中也可看到“茒”假借用作“茅”的。如《四库全书·宝庆四明志》卷十一:“大中十三年,日本国僧惠谔诣五台山,欲礼。至中台精舍,睹观音貌像端雅,喜生颜间,乃恳求愿迎归其国,寺众从之。谔即肩舁至此,以之登舟而像重不可举。率同行贾客尽力舁之,乃克胜。及过昌国之梅岑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谔夜梦一胡僧谓之曰: ‘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谔泣而告众以梦,咸惊异,相与诛茒缚室,敬置其像而去。因呼为不肯去观音。”
文中的日本僧人惠谔是为观音“缚室”而“诛茒”,可见此处的“茒”应指茅草的“茅”,假借用“茆”,又写成了“茆”的讹体“茒”字。
再如《四库全书·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许孚远尝过张秋,造其庐,见茒屋数椽,书史狼籍其中。”此处的“茒屋”在中华书局1974年版《明史》中作“茆屋”[10]7290,《四库》中的“茒” 是《明史》中“茆”的讹写字形,由上下文中“庐” “屋” “椽”形成的语境判断,二者都是假借指“茅”的。
文献中只有“茆(茒)”假借作“茅”的用例,却未见“茅”假借作“茆”的,由此可见,“长松草”的又名作“仙茅”是用了它的本字,记作“仙茆”时,“茆”假借作“茅”。
近年来我国农村空心化、留守化、衰败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交通不便、教育水平有限、医疗卫生欠缺、就业形势严峻、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乡村越来越难满足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不少乡村劳动力外流,只有老人、小孩留守家园。另外,传统社会维系邻里的乡贤宗法体系、农耕劳作体系、风水匠作体系已趋瓦解,在当下重构民主管理、团结互助、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迫在眉睫。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字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如形声化、 简化等,对于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找到其变化的规律,因而古今字形联系脉络清晰,理解上不会有困难。但还有一些字形的变化只是由偶然因素所致的讹变,这些讹变的字形往往会因后代不再使用而变成死字,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考证阐明了“茒” “茆”与“茅”三者的关系,论证了“茒”的讹变过程。考证讹字的演变始末,对于正确理解它们所记录的文献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清]王轩. 山西通志[M]. 北京: 华文书局,1892.
[2][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清]王文诰. 苏轼诗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4][清]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清]孙诒让. 周礼正义[M]. 北京: 中华书局,1987.
[6]唐作藩. 上古音手册[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7]正草隶篆四体字典[M].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
[8]孔凡礼. 苏轼文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86.
[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清]张廷玉. 明史[M]. 北京: 中华书局,1974.
Distortion of “Mao ”(茆)and Its Uses in Literature
QIAO Tingting ,LI Fengy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619, China)
Abstract : There are glyph changes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ome of which are regular changes, but others are just distorted uses caused by random factors.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and distortion of glyphs is significant for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s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literature and textual researches of “yuan”(茒), this paper finds that “yuan”(茒) is the distorted use of “mao”(茆), and often used under the guise of “mao”(茅) in literature.
Key words : “mao”(茆); distortion; guise; “yuan”(茒); “mao”(茅)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1646.2019.04.019
文章编号: 1673-1646(2019)04-0106-03
* 收稿日期: 2019-03-12
基金项目: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山西方言古语词研究[晋规办字(2017)2号]
作者简介: 乔婷婷(1992-),女,硕士生,从事专业: 古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