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调研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建立健全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1)04-47-07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来,该项机制已经处于制度及政策层面逐步建立的进程中。从研究现状来看,各地试点和机制创新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本地、本单位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现状、主要做法和经验;②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及应遵循怎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③目前党内关怀、帮扶的重点对象;④目前党内实施关怀、帮扶的主要措施和渠道;⑤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有何具体建议;⑥如何对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和城市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的基层党务干部有哪些好的激励措施;⑦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内表彰工作的激励作用?在党内表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方面有何具体建议;⑧用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资金应当如何筹措和管理;⑨在党内关怀、帮扶工作中应当如何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如何用制度来保证;⑩党委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方面应当从哪些方面配合做好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针对调研主题我们在安徽省六个地市(合肥、阜阳、六安、芜湖、淮南、马鞍山)分三个层面:基层党员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调研。调研主要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实例分析等形式,围绕主题展开。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得出如下五个方面结论:
一、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度重视激励关怀帮扶是中共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共作为人类社会政党发展史上最大的政党亦是最大的执政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和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具有特殊意义。建立这一新机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最新举措,是中共实现党内和谐和保持先进性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建立健全这一新机制,是我们党队伍发展壮大提出的迫切要求。任何一个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级别的组织机构之间,都会有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上的差异。组织要良性运行,就需要组织内部有一套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对其成员和组织的行为及运行进行约束与协调。我们党作为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更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协调。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可以成为党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帮助化解党内矛盾,激发党内活力,营造党内和谐氛围,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建立健全这一新机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的本质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则需要完善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支持。因此,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进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就需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而且,只有在扩大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上,我们的党才有充分凝聚力和足够号召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最终深化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建立健全这一新机制,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新阶段,我们党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党的奋斗新目标,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共产党员更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这种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执政能力上,更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经济发展能力上。相当数量困难基层组织和困难党员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势必形成一定牵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让领先党员战斗力更强,反哺社会,对暂时困难党员形成鞭策,促使其迎头赶上,最终形成一个“人人争上游、人人抢先锋”良好局面,为实现党的奋斗新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对目前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在传递党的温暖,营造党内和谐,促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在基层具体工作实践上,也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化和工作上的简单化等问题,譬如,在工作对象上,往往只关注部分困难党员,忽视其他党员,缺乏全面性:在工作内容上,往往重生活帮扶,轻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缺乏系统性;在工作方法上,往往重季节性的给钱给物解燃眉之急,轻常态化帮扶,缺乏长效机制等等。总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与社会实际发展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某些领域的帮扶措施还不够全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关怀不够全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员的政治见解需要表达,政治诉求相应增加,从心理上渴求得到政治上的关怀,需要有更宽泛的渠道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享受政治上的待遇,得到相应的政治关怀。但从目前情况看,党员尤其基层党员,其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全面,存在着主体地位“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一是需要关怀的困难党员,党组织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无法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关怀;二是流动党员组织生活不固定,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缺乏有机衔接,造成关怀主体缺位;三是筹集关怀经费渠道狭窄,关怀经费难以落实;四是关怀的内容牵涉到多个业务部门,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领导机制,造成关怀的内容缺失;五是党员被动接受关怀,关怀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反馈评价机制,等等。究其成因:一是少数党员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够,认为在党内工作生活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员不过是被指挥、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二是一些党的领导干部把党员仅仅作为党的工作对象,开展党的工作的工具,偏重于向党员提要求,派任务,忽视党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党员感到党内管理机制不健全,归属感不强。三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忽视党员的民主权利,落实不到位,对党内外重大事宜,一般都是通知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使基层党员误认为自己只能接受教育、埋头苦干地为党工作。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2)思想激励不够靠前。思想工作是我党建设中的一个有力武器,党内思想工作不是一个固定模式,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深入进行中,农村体制改革不断得到深化,农村党建工作模式也正在不断得到拓展。仅靠奖状、开会表扬等方式进行激励,未免显得单一,已不合时代要求。农村党员工作生活在基层第一线,相对于城市来说,工作、生活、社会环境比较特殊,如何使思想激励方式融入时代特点,与淳朴的乡风民风结合起来,与政治、经济激励相配合,达到强有力的思想激励目的,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3)物质帮扶缺乏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党员主体实质地位上出现了不对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之间在政治经济地位方面的悬殊和差距逐步拉大,党员中的“弱势群体”队伍有扩大倾向。如果没有物质上的激励帮扶,就没有党的组织机构和党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就无法缩小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经济地位差距,克服党内两极分化;二是一些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因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突遇重大灾难等原因致使生活困难,使其自尊和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无法保障,从实质上保障党员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三是从农村基层来看,农村党员干部长期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工作非常辛苦,经济待遇微薄,提拔晋级难,晚年愁无养,必然影响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内部和谐,从这个角度讲,实施党内物质帮扶,是促进党内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内涵、实质和理论基础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实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体现的是一种以党员为主体的党内制度运作要求。我们之所以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就是要在党内形成一种常规化的做法,这种做法及其效果不决定于参与者个人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相应的工作规程和要求确定的。而这种做法的本质,体现的是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体现的是一种党的组织和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以及党员相互之间的本质性关系。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政治责任,决定了这种关系超过任何其他组织中的成员关系。也决定了相互激励、关怀与帮扶在这个组织中的重要性必然性。同时,组织与党员个体的关系也由此决定。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体现的是党的先进性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处理党内关系方面的本质要求。党的组织对党员的关心和爱护、激励和教育、帮助和扶持,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体现的正是党的先进性要求。体现的正是党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眼界。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基础——党内关怀思想和党内关怀机制。党内关怀思想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先进性,而对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疏导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是系统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此相对应,党内关怀机制就是指由党内关怀的对象、内容、主体、方式、保障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
首先,党内关怀思想的界定在党内进行的。虽然党外的广大群众和无党派人士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但不是这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其次,党内关怀思想所指对象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指基层干部和处于社会基层的普通共产党员。第三,党内关怀思想在方向上是指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关怀,党的集体和党的组织对党员个人的关怀,领导干部对一般党员的关怀,一般不包括下级对上级的尊敬与爱护。第四,党内关怀思想的目的是激发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聪明才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第五,党内关怀思想的本质是关心人、引导人、帮助人、激励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第六,党内关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关怀、思想关怀、精神关怀、生活关怀和心理关怀等几个方面。第七,党内关怀思想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促其进步,思想上促其提高,精神上给予激励,物质给予帮助,心理上经常疏导。第八,党内关怀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任何割裂这个整体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关怀。政治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在政治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干部的关怀还表现在物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提出对“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充分体现了党内关怀思想的细致入微。要不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2)思想关怀。思想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思想的解放与提高,经常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员干部。着重对党员进行思想关怀,防止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的侵蚀。要让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3)精神关怀。实践证明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精神关怀就是注意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不断采取措施激励、鼓舞党员和干部时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党员形成“人人争上游、人人争先锋”的良好局面。(4)物质关怀。物质关怀就是关心党员、干部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利益。就是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党员、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重要的是要在对人才严格教育、管理、监督的前提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党员、干部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尤其每逢“七一”期间、春节前后,党员生日、入党纪念日、党员及其家属有重大事故时,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对党员走访慰问,切实让党员、基层干部感受到党组织的亲情,体会到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5)心理关怀。心理关怀就是时刻关注党员和干部心理的发展变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员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员心理健康所呈现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以烦躁、冲动、偏执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可能会导致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事端。作为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及其领导和工作人员如果对党员的心理变化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并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心理帮助,就会严重影响党内和谐,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凡党员有职务岗位变动、工作遭受挫折、家庭遭遇变故等情况,党组织都要及时找党员本人谈心,真心实意地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凡是党员要求反映问题、汇报思想的,各级党组织要落实人员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要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定期对党员进行心理测试,并向党内通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的应对,提高党员的心理应变能力。
三、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范围主要包括: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和城市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的基层党务干部(包括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离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其他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生活困难党员;达到一定年龄或党龄的老党员。重点是党员队伍中的特困、弱势群体。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党内人文关怀,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亲和力,为增进党内和谐,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在普遍关爱的前提下,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既要注重对广大党员全方位、经常性的关爱,又要对生产、生活、工作有困难、思想上有包袱的党员实施重点帮助。精神激励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针对不同情况,实行不同形式的关爱帮助。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尽可能地给予生活困难党员物质上的支持和脱贫致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关爱党员与关爱群众相结合。通过关爱党员,让党员在党组织的关爱中享受权利,激发热情,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关爱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和谐党群关系。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对党员的关爱帮助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党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形式的关爱帮助。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党员以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保障享受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党员政治生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党组织既要关爱帮助党员,保障党员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同时又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严格履行义务,遵守纪律,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组织对党员的关爱帮助要在普遍关爱的前提下,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既要注重对广大党员经常性的关爱,又要对思想、生活、生产、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扶。
四、关于党内帮扶的重点对象——弱势党员群体问题研究
党内帮扶的重点对象是弱势党员群体。目前,弱势党员群体在党员队伍中究竟占多大的比例?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六个市县的13163名党员(其中:农牧渔民党员4159名,企业职工党员484名,社区居民党员1307名)走访座谈,对其中弱势党员群体进行分类和研究。几年来,广大基层党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认真践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很多党员成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有一些党员在生产生活上还存在着较大困难,他们有的因年事已高缺乏生产能力而无经济来源,有的因本人或亲属患病及子女入学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陷入困境,有的因企业改制、停产、关闭、破产而下岗失业,有的因缺乏技能而致富无门,等等。由于这部分党员就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发展和化解困境能力低,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据调查统计,弱势党员群体主要由农村老党员、农村贫困党员和社区下岗党员构成,占调查党员总数的15%。其中,60岁以上农村党员1013人,农村贫困党员381人,社区下岗党员618人。目前,这部分党员主要分布在农村、社区、小型企业以及流动党员之中。现阶段,弱势党员群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弱势:一是经济利益上的弱势。弱势党员基本上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或者收入微薄,使他们长期徘徊于贫困线边缘。二是社会政治利益上的弱势。相对来讲,弱势党员群体掌握的社会政治资源很少,他们周边的社会关系大多也处于相对困难的地位,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来支持他们表达合理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帮扶、救助和福利等支持力度也相对弱小,难以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有效援助。三是承受能力上的弱势。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弱势党员群体的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低于一般社会成员,缺少安全感和生活稳定感,对改善现状缺乏能力,自卑心理严重,依赖性强,容易对自己潜能失去信心。
上述特征的存在,导致弱势党员群体缺少让群众信服的资本,生活中的自顾不暇,大大降低了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使他们难以承担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任。因此,在要求党员长期保持先进性的时候,由于弱势党员的信心不够,思想上有包袱,在群众中说话没有底气,往往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成为一个矛盾体。承担不起带领群众前进的重任,发挥不了党员应有的作用,受到其他党员和普通群众的质疑。
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弱势党员群体的“弱势效应”已逐步显现,绝不容忽视。这种“弱势效应”一方面体现在党内,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生活无保障的党员及受企业改制影响下岗的党员等,他们或在付出和回报上心里不平衡,或对党的改制政策心存怨气,以至于对党的信仰根基产生了动摇;同时,这种“弱势效应”也波及党外,据一些基层支部书记反映,这几年基层党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比较难,很多青年人对加入党组织不感兴趣,不少人拿弱势党员群体当参照,有的甚至提出:入党能怎么样啊,该穷还穷,到老了一样没人管,还不如趁现在年轻力壮多赚点钱呢。这种认识,势必会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适时地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意义重大。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弱势党员工作,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让弱势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激发他们对参与党内生活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进对党的感情,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和保持党内和谐,进而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动在弱势党员群体中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当前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激励氛围。做好弱势党员的激励工作,首要问题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空间。要发挥党组织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优势,从党员身份的特殊性切入,将激励机制与弱势党员个人的荣誉感挂钩,运用个人尊严与荣誉感这一心理,对暂时处于弱势的党员进行鞭策。只要还是一名党员,无论穷与富,年龄大与小,都应追求进步、思想进取。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暂时处于落后局面,也要振奋精神,认真总结,努力打拼,不甘人后。同时,要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的经济生活竞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自己走出困境,敢于自我发现、自我创造,敢于在社会竞争的大潮中奋力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事业的成功,变“我要人助”为“我要助人”,再次实现党性与人生意义的升华。
(二)搭建关怀平台。在弱势党员群体中,农村老党员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农村党员老龄化进度的加剧,许多农村老党员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有的党龄很长,几十年来和党同呼吸、共命运,认认真真地履行了一辈子的党员义务,毫无怨言地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虽不是轰轰烈烈,却是踏踏实实。现在,他们的年龄大了,生活上遇到困难,理应得到党组织的关怀。这个时候,党组织应该及时给予反哺。反哺方式可以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办法,由各级党组织筹措专项资金,根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的标准,定期定额发放生活补助,关心农村老党员的晚年生活,确保农村老党员能够老有所养,切实体现党组织的温暖。
(三)拓宽帮扶途径。首先,探索建立创业帮扶基金,解决有钱帮扶的问题。可以通过“财政解决一点、党费补助一点、党员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党内帮扶专项基金。在使用原则方面,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逐级审批等基本原则,建立专用账产,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严格规范帮扶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其次,因人制宜,实行分类帮扶。根据困难党员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要明确帮扶对象和帮扶标准,根据困难党员收入、身体等因素,编织困难党员群体基本信息网,并对困难党员实施动态帮扶管理。对农村贫困党员,可实施扶贫开发。在农村贫困党员与机关党员及农村具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之间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采取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等形式,帮助农村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对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实施再就业工程。可在县职教中心、劳动部门指定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免费培训下岗失业党员(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党员则培训其直系亲属),增强其就业能力。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帮扶,都要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党员不脱困,帮扶不脱钩。
五、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着重具体制度创新研究。主要包括:健全党员结对帮扶制度研究;建立特困党员救助制度研究;建立党员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坚持走访慰问党员制度研究;完善谈心谈话制度研究;实施老年党员定向服务制度研究;完善党内补免制度研究,等等。
(二)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做到“全覆盖”。以“全覆盖”来实现对党内和谐的推动。第一,要做到党员信息“全覆盖”。建立党员信息库,尤其是对于困难党员,要及时准确采集信息,掌握其流动目的地与方向,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帮助。第二,要做到帮扶资金“全覆盖”。积极建立多种筹资渠道。第三,要做到帮扶渠道“全覆盖”。关怀与帮扶,重点不在帮而在于扶。这是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建立健全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思路。必须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结束党组织的临时“输血”。在“全覆盖”的帮扶渠道中,重要的是建立困难党员再就业培训档案,设计困难党员再就业培训计划,推进困难党员免费就业培训工程。以自身“造血”来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
(三)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一个部分。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应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让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应以生产和工作上的激励为主旨,把党员最广泛地组织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应以生活上的帮扶为重点,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的切身利益。通过切实做好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努力营造团结、统一、平等、和谐的党内环境,增强党的凝聚力。
(四)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志愿者的骨干作用。
(五)与党内其他工作机制相配套、相衔接。应结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党员动态管理信息库,尤其是对于城市下岗失业党员、城乡贫困党员和年老多病党员,要及时准确采集信息,掌握其流动目的地与方向,尽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全覆盖;应结合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制度、城乡党员结对互助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和关怀培养,促进党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标签:激励模式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精神激励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 政治论文; 物质激励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