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研究加强能力考试促进教学改革--兼论1995年上海市高中历史考试(非试点学校)命题_会考论文

教学问题研究加强能力考试促进教学改革--兼论1995年上海市高中历史考试(非试点学校)命题_会考论文

教学问题研究 加强能力考查 推动教学改革——兼谈1995年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非试点学校)命题思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命题论文,试点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问题研究

今秋开始,市课程教材改革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启动阶段。改革的着眼点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期望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高考、会考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指挥棒,随着改革的全面启动,它们与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想接轨势在必行。如何接轨?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课程教材改革的成败。从宏观的角度看,它涉及到高考、会考的制度、模式和内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使其能与教育整体改革相适应。这些改革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从目前可行的情况看,我们应力求使高考、会考能有正确的导向,促使平时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力度,以此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杠杆。

以中学历史学科来讲,改革有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强基础教学;二是要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三是要加强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历史会考与课程教材改革接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前提下,逐步加强能力考查,来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有些同志认为:会考是水平考试,不必强调能力考查,能力考查应是高考的事;现在强调“减轻负担”,应降低试题要求,如果在会考中加强能力考查,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甚至会失去会考水平考试的属性。我们认为这种把“减轻负担”与“加强能力要求”对立起来的看法是欠妥当的。“减轻负担”决非意味着降低质量要求,我们减轻的是学生过重的记忆负担,降低的是对部分知识的记忆要求,特别淡化对那些非重点的“死知识”的记忆,如无关紧要的年代、数字、地点、人名和其他事物名称等等。为此,市教研室对1994年会考考纲作了修订,删去了约15%左右的考查内容。但是,如果会考没有能力考查要求,不强调能力考查的逐步加强,平时教学中就不会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那么高考中的能力考查岂不成了无源之水?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方面我们把一些对中学生来讲是过多、过重的知识内容的要求降下来;另一方面,我们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方面要加强,要提高。前者的降低既有利于打好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后者的提高。看起来知识要求有所降低,实际上教育质量大有提高,以适当的“低”引出整体的“高”,这就是“有低有高、形低实高、以低引高”。所以说减轻记忆负担与提高能力要求,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我们降低某些知识要求的目的正是为了更有利于提高能力方面的要求。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启动,能力考查的逐步加强必然成为今后高考和会考命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主题。为加强历史能力考查的力度,最近国家考试中心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10项能力要求:①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②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③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④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⑤分析不同的材料,得出正确结论。⑥依据历史事实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⑦比较历史事件中历史现象的异同。⑧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⑨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⑩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10项能力要求的提出为历史教学如何培养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如何考查能力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实际表现形态,10项能力要求可以基本归纳为4个方面进行表述: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以考查记忆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②历史阐释能力,以考查初步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思维能力。③材料处理能力,以考查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④文字表达能力。这四个方面在历史会考考纲规定的能力要求中可以得到体现。当然会考的能力考查水平应与高考有明显区别,不能过高、过难,应符合大部分学生实际水平。

加强能力考查,有赖于试题考查功能的改革。今年,高中历史会考的命题中,我们在加强能力考查上作了三点探索。

(一)变机械性记忆的试题为理解性记忆的试题。

首先,我们改变了以往填充题往往是零碎的、孤立的考查知识点的状况。今年试卷中的8道填空题考查的均是“线索型”的知识。被考查的知识点之间既有一定的跨度,又有内在的联系。如第1题,要求考生填写“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是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又如第6题,要求考生填写“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金元”外交和“杜鲁门主义”,这道题的时间跨度达一个多世纪,实质上是考查考生是否全面掌握近现代史上美国实行的重要的外交政策。这种“线索型”的知识考查,要求考生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把每个看似孤立的知识点都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查,这就在原属识记级目标的试题中注入了思维考查的成分,使单纯记忆逐步向理解性记忆过渡。

如何把识记目标水平的试题变为考查能力目标的试题,我们在列举题的命题中也作了尝试。如第35题,要求考生列举日本明治维新与沙俄1861年改革在性质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四个共同点。这道题的原型是:列举日本明治维新和沙俄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历史影响。很显然,它考查的是识记目标,因为要求列举的内容在教材中有明确、现成的答案,考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作答。而经过改进的第35题,虽然同样是列举型,但考查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道题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考生在熟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甚至还须涉及教材以外的语言进行概括,它的考查目标不仅仅是考生对知识的记忆,更主要的是考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新情景,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发掘教材的内涵,创设一个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新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这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会考试卷中第37题是一道问答题,我们根据《考纲》和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张英、法、德、美四国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排列位置的变化表。这张表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要求考生根据这一“新情景”提供的信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表格的内容说明什么?它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造成了哪些后果和影响?剥去这道题的外衣,实质上是这样一道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哪些后果和影响?如果如此设问,学生的思维要求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考纲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答案。而第37题并未点明“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而要考生通过填表和思考后获取这一有效信息,这样不仅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考查了考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

(三)变单一性问答题为复合型问答题。

复合型问答题有3个特点:跨度大、容量多、联系性强。这类题型对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的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益处。如第38题,我们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两次中日战争为轴心,以3个小题组成了一道复合型问题,这道题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寓意深,综合归纳强,它的答案是教材中有的,但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对教材中的史实进行分析、概括、重新组织。特别是第(2)小题,要求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下,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大情况(即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概括。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熟练掌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抽象、整理、概括等思维加工。这类试题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会有帮助。

课程教材改革在逐步深入,能力考查的逐步加强是必然趋势,这正是今年高中历史会考的基本命题思路。有些师生说,今年历史会考比较“难”。“难”在何处?他们反映在试卷中没有冷题、偏题,考查的都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难”是难在能力要求比过去高,可能会影响考试的及格率。我们认为,试卷中如果能力要求确实过高,今后可作适当调整,但能力考查的逐步加强这一方向不可改变。如果为了追求表面成绩,片面理解“减轻负担”,在会考试题中尽量少出或不出有一定思维量的能力考查题,多出一些识记级的简单试题,表面成绩看来会提高,而教学质量肯定会下降。因为它直接的导向是使平时教学重新步入死记硬背学历史的死胡同,最后有可能导致课程教材改革的夭折。反之,如果我们坚持能力考查,并逐步加强,从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必将得到真正的好成绩、高质量,使教学改革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命题人员对今年历史会考的试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共抽查了464人,抽查结果:及格率97.6%,平均分80.3分,后了解到今年全市历史会考平均分为82.3分,比抽查结果还高2分。A档成绩是89分到100分,B档成绩是82分到88分。这一成绩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值。考试院要求命题人员在保证及格率的前提下,要注重区分度,出好A、B两档的功能题。我们认为,用考查能力的试题作为A、B两档的功能题,来取得良好的区分度,就能对教学产生正确的导向。在试卷的抽样检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思维量较大的能力考查题的失分相对高了一些,暴露了平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就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尽快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框框,探索一种新的符合课程教材改革总体思想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模式。我们期望能力考查的逐步加强会产生有利于教学的导向,能使我们时时牢记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以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标签:;  ;  

教学问题研究加强能力考试促进教学改革--兼论1995年上海市高中历史考试(非试点学校)命题_会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