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定眩汤在颈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韦玮

周韦玮

扬州市江都中医院 江苏扬州 225200

【摘要】目的:自拟定眩汤在颈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中医治疗,实验组实施西医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数明显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实验组的血液流变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自拟定眩汤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自拟定眩汤;颈性眩晕患者;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87-01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而使椎动脉折曲与痉挛造成管腔狭窄[1],就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的不足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的症状,其临床症状主要有眩晕、颈和枕痛、手臂无力等症状[2]。本次颈性眩晕患者给予自拟定眩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颈性眩晕患者50例,并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25例,实验组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31-52岁之间,平均年龄(40.5±5.2)岁,病程在1-13月,平均病程为(6.3±2.8)月;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32-50岁之间,平均年龄(41.2±5.6)岁,病程在1-14月,平均病程为(5.8±2.7)月。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在治疗上可以相互比较。

1.2纳入标准

所有的患者进行诊断均有连续性的头痛、头昏、耳鸣等临床症状,颈部扭转时会出现一过性的呕吐、眩晕、恶心甚至会有突然晕倒的现象;且患者的椎间孔后缩经测试为阳性,臂丛牵引经测试为阳性;经颈椎X线片检测椎骨有移动,颈曲异常,准间小孔缩小,有骨质增生的症状。经中医辨证标准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痰浊上蒙以及风阳上扰等。所有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有知情权,将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肿瘤所致眩晕、脑动脉硬化、眼源性眩晕以及梅尼埃病等病症所产生的眩晕排除在外。

1.3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中医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口服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5mg20粒),每次10mg,1次/d,1个疗程为51d,持续服用一个疗程,在此期间禁用其他药物。

1.2.2实验组:实验组实施中医治疗措施,其药材主要有:炙甘草5g、茯苓9g、陈皮11g、天麻11g、白术11g、法半夏11g、川穹9g、葛根11g、丹参9g;根据患者的症状适量加减,痰浊上蒙将白术、半夏改为14g;患者气血亏损加黄芪16g,当归10g;肝肾阴虚加枸杞子11g、熟地黄11g。加水400ml,煎30min,取汁200ml,并分2次服用,日1剂,连续服用1个疗程,15d为1个疗程。

1.4评价指标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标准将疗效进行评定;显效:患者的体征、症状以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测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体征以及症状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测 也有所缓解;无效:症状未有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主要是采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的肘静脉血4ml,并用1:40的烘干肝素抗凝管将其摇均匀,在4h内完成血液流变指标的加测;主要是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的指数等观察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SPSS20.0软件的采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值检验,并运用卡方检验的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中,显效率为52%(13/25),有效率为36%(9/25),无效率为12%(3/25),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36(9/25),有效率为32%(8/25),无效率为32%(8/25),总有效率为68%,实验组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的对比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血液流变指数明显比治疗前降低,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实验组的全血黏度降切变率(mPa.g)、全血黏度高切变率(mPa.g)、血浆黏度(mPa.g)、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10.01±0.72、5.09±0.58、1.04±0.32、1.25±0.08明显低于对照组12.21±1.09、5.81±0.68、2.98±0.34、2.31±0.15,P<0.05,两组数据的对比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情况(±s)

3讨论

颈性眩晕在中医上属于“眩晕”的范畴,其瘀、痰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或是饮食不节,饥饱无常、伤到脾胃[3],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治痰、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症状,自拟定眩晕汤为主方,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本次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自拟定眩汤加减治疗,通过分析可得,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P<0.05;且实验组的血液流变指数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数明显比治疗前降低,P<0.05;由此可得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能够减低患者的血液黏度,缓局部微循环缺血血氧的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自拟定眩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2015,(042):27-28.

[2] 裴林. 熄风化痰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26(03):40-41.

[3] 胡宏志. 调神定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34(05):90-91

论文作者:周韦玮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  ;  ;  ;  ;  ;  ;  ;  

自拟定眩汤在颈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韦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