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要素的文化价值与保护论文_漆明秀

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要素的文化价值与保护论文_漆明秀

漆明秀

西藏拉萨市城乡规划展览馆 西藏拉萨市 850000

摘要: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拉萨、江孜是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当地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下,西藏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城市空间要素特征明晰、宗教氛围浓厚、藏式传统建筑风貌地位突出的城市发展风格。特色是城市发展最大的资源所在,城市特色往往决定了一座城市品位的高低。创造、保持和发挥好城市固有的空间要素与建筑特色是城市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要素;文化价值与保护

引言

城市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是文明的一大重要标志性特征。城市通过建筑群等物质空间与文明进行着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的对话。西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其中心城市的历史空间要素独具特色,尤其以拉萨、日喀则、江孜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拉萨是青藏高原现存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具代表性、历史空间最丰富的中心城市;日喀则在历史上为后藏地区中心城市,与拉萨一起构成了历史上的西藏政教中心;江孜是联系前藏与后藏的枢纽城市。这三座中心城市的历史空间表现出彼此相似但又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空间特质,其城市历史空间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与青藏高原的“人地互动”关系中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1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要素

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要素是西藏传统思想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实质性载体,城市边界、功能分区、天际线及街道空间是组成其城市整体空间不可或缺的要素。

1.1城市边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边界也是不断变化的。总体而言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城市只注重防御功能,城市的主体是位于宗山上的宗堡建筑群,而城市的边界就是宗堡建筑群起防御功用的围墙。阶段二,宗堡建筑群吸引了大量的民众集聚在其周围,在宗山脚下逐渐形成了环绕宗山的向心式居民点,加之宗堡建筑群所在的山体和周围水体、农田的开阔空间,形成了空间界定模糊的“山、水、田”整体边界意向。阶段三,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以寺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深入藏民心中,城市外围依山就势而建的转经道成为城市新的边界。阶段四,基于宗堡的防御边界和寺院转经道,配合城市外围的山、水、农田等空间边界,共同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一大圆、两小圆”的城市边界形态。

1.2城市功能分区

行政区和宗教区是西藏历史文化名城中最为典型的历史空间分区,行政区以宗山建筑群为中心,宗教区以寺院为中心。这两大分区同时存在、协同发展,共同决定了西藏历史文化名城风格所独具的空间布局形态。

1.2.1行政区(宗山,统治中心)

“宗”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碉堡”“营寨”。在吐蕃时期(7世纪初~9世纪中叶)甚至更早的时期(“小邦时代”“部落时代”①),建于山上的以宗堡为主的聚落就是西藏地区城市的主要起源;演化至14世纪的帕竹第悉政权时期,西藏地区开始在多地兴建宗堡,形成西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以行政职能为主,兼具宗教、司法、经济及社会功能的聚落;延续到20世纪中叶,宗一直是西藏“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对下辖地方进行统治的主要机构。围绕宗山集聚的民居和由此形成的城市,几乎是所有藏区城市的起源。以宗山为核心,藏民向心性地集聚于宗山的管辖和保护范围内,由此奠定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宗山成为城市平面构图的中心并稳定下来。拉萨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桑珠孜宗和江孜的江孜宗,都成为所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图4~图6)。宗山不仅在整体城市形态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自身形态也极具辨识度:①宗山是城市的制高点,从空间高度统御全城;②宗山建筑建于山势险要之处,形制与气势高人一等;③宗山建筑群体量宏大,远超城内其他类型建筑,统御全城,彰显着统治者的威严;④宗山建筑群具有封闭而独立的防御体系,由坚固高耸的城墙围合。

1.2.2宗教区(寺院)

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出于对宗教的尊崇、敬畏以及精神层面的设防,寺院发展成为城市的神圣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平面格局的“极核”或立面空间的“顶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城市天际线

在城市竖向空间上,宗山和寺院往往分立于不同的山巅(立面空间的顶峰),居住区和商贸区则位于四周山腰的缓坡或山脚下的平原地带,沿着城市的带状轮廓立面形成了连续起伏的“M”形城市天际线。

1.4城市街道

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街道整体上呈现出“回字形”网状格局,这与西藏历史文化名城双同心圆带状的城市形态相呼应,也与藏区历史上所形成的礼制类建筑圆形的运动轨迹相吻合。

2城市空间要素与建筑特色的保护现状

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西藏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空间要素与建筑特色已经或正在遭受到冲击和破坏。古城的“双极”空间意向被淡化,其空间活力在下降,城市在由“双极”向“单核”或“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变。古城的整体空间格局也遭到了破坏,成片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导致城市空间原有的图底关系严重失衡。另外,城市天际线以及竖向界面被现代化建筑破坏的趋势还在加剧。城市外围多条转经道也已被人为破坏,城市原本较为模糊的“山、水、田”边界意向不断被弱化。古城内部传统建筑被大面积拆除或改扩建,现代城市道路往往穿越历史街区,古城的街巷形态和空间肌理遭到破坏。总之,对西藏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空间要素和建筑特色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3保持和发挥古城空间要素与建筑特色的对策

3.1整体保护古城的双极空间格局

注重对古城整体空间形态的保护,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通过规划来引导和强化城市“双极”空间格局,保持“双极”建筑群在城市空间中的核心地位,避免在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由“双极”向“单核”或“多极化”的转变,防止新建建筑或改扩建建筑对原有城市肌理的侵蚀和破坏。

3.2整体控制建筑高度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在整个城区范围内要进行建筑高度的整体控制,确保“双极”建筑群(宗堡和寺院)居于整座城市的制高点,进而凸显出城市连续的“M”形天际线,强化古城形态标志。

3.3保护古城边界意向

保留古城外围原有转经道的功能,保护其沿途的宗教景观,维护好城市周边原本较为模糊的“山、水、农田”生态格局,以保护古城边界意向。

3.4保护街巷空间的文化体验

重点保护古城现存的历史街区,在保护其街巷形态及街道肌理关系的同时,还要保持传统街道的生活功能,保留古城街巷原有的生动而神秘的空间体验。

3.5优化城市历史格局和结构特色

城市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城市特色和发展变化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研究城市布局形式并权衡其利弊,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保护的范围和改造的方式,以确保在城市格局的调整和结构特色的优化中,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3.6保护传统建筑之间的空间视廊

对空间视廊的保护是表现城市特色的有效措施,既可以精心选择特定的街道作为空间视廊,也可以通过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低矮的建筑物上空作为空间视廊,从而使人们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便捷地看到那些能较好地反映出城市风貌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以此来强调和突出城市特色。

结语

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要素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些思想内涵具备的历史及文化上的不可估量的价值,赋予了这些西藏城市空间要素除本身物质实体价值外更重要的精神价值。只有让这些空间要素得以保存,西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延续才有了实质性的载体,宝贵的历史财富才不会被现代化建设浪潮所湮没。

参考文献

[1]徐宗威.西藏城市特色问题[J].城乡建设,2002(11):43-44.

[2]杨宏烈.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名城,2011(2):34-41.

论文作者:漆明秀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  ;  ;  ;  ;  ;  ;  ;  

西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要素的文化价值与保护论文_漆明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