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澄清理论及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8-0197-04
价值澄清理论最早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而出现的,在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拉思斯等人的倡导下,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实践中的一股重要思潮,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流派诞生。他们设计了多种有关价值澄清教育课堂应用性的策略和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后很快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对价值澄清理论的研究,旨在批判地吸纳一些成功的经验,以适应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为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批评剖析。拉思斯等人在其著述中首先对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剖析。他们认为,人们在日益重视情感、智能、社会条件、团体压力等因素对行为影响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对行为的影响,指出传统的学校德育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价值教育的作用,实质上都是在设法使儿童接受成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方法都带有“说服”、“灌输”的性质,而这些方法在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成效不佳。他们认为,首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并不存在一套公认的正确价值观,因为当时美国的社会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使儿童更难以把握价值问题。何者为善,何者为正确,何者有价值的问题变得更为困难,以至于相当数量的儿童在面临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哪些事情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干等问题时倍感困惑。其次,儿童身边的成人有多种社会角色,会从不同的角度施以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儿童在不同的场合迎合不同成人的要求,造成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不良后果。最后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客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阻止了学生的自由选择。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因此,他们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也不应该把教师的价值观念交给学生,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与其说是一种德育理论学派,不如说是一种间接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拉思斯等人曾明确把《价值与教学》的副标题定为“课堂中价值观的运作”,价值澄清理论对传统德育课程的批评和否定,与其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否定,不如说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成为美国学校德育课程实践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学派和方法。
2.价值澄清方法及其运用策略的设计。价值澄清方法吸收了杜威的生活经验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思想,构建起价值澄清理论体系。价值澄清方法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澄清和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建立一种价值澄清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确定他自己的价值。拉思斯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评价过程”,具体说来,有选择、珍视和行动三个阶段,整个价值获得的过程就是个体对选择的行为思考、评估最后通过行为检验并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三阶段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1)完全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2)在尽可能的选择中做出选择;(3)对每一个选择的结果审慎地思考后进行选择。2.赞赏。(4)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感到满足;(5)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3.行动。(6)按做出的选择行动;(7)重复这种选择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只有这7个步骤完全被经历之后,才算真正澄清并获得了个人的价值.教师主要采取与学生个别交谈、对话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实践。在运用价值澄清法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及时进行价值思考和评价,要避免道德说教,要启发学生就价值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训练其评价能力;要结合各科教学过程进行价值澄清问答,尽可能避免学生察觉到是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由拉思斯设计的价值澄清方法及运用策略,除澄清问答法外,还有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填空法、价值观投票、价值观地理、角色游戏等。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价值澄清学说是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状况为根本基础的,是应社会对学校价值教育革新的强烈要求产生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倡导者们敏锐地觉察到了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对学校价值教育的冲击,并试图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重新确立学校价值教育的基础,制定新的价值教育纲要。他们认为,当代技术社会各种价值观并存和冲突乃是导致个人价值混乱的根源。各种社会机构和单位所一致认可的价值观已不可能给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提供指导,个人必须自己确定哪些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哪些价值观是自己要追求的。这一观念不仅符合民主社会的性质,而且符合一种合理的人性观。在对当代社会特点的感受上,价值澄清理论好像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在价值澄清学说的倡导者看来,普遍、统一并不是当代社会道德、价值的根本特征,当代社会是以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趋势不是更多地统一和一致,而是变化和个体化。
2.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价值澄清学说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它不是通过对道德概念的逻辑论证和对道德事实的理论分析来建立理论体系的,而是借助于对学生具体价值生活的现实思考,以期为学校的价值教育提供具体的指导。为此,拉思斯等人提供了十条“注意事项”,强调四个关键因素,及关注生活、接受现实、激发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设计了上百种价值澄清的策略和价值教学活动,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指导手册和实用技术手册,以便为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需要提供指导。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稳定的价值观倾向,并运用这些活动进行价值思考和评价,使之澄清价值混乱,逐步形成适合于个人的成熟完整的价值观。可以说,价值澄清理论乃是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最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一种方法。正如珀佩尔和莱因在《道德教育的范围》曾经说过的,价值澄清之所以在学校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各种实用书籍及其所提供的方法使人们很容易就能学会因而容易被教师接受;教师对坦诚地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道德问题感到满意;教师不必再说教、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普遍反映,价值澄清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价值澄清论的局限性
1.偏重过程而忽视德育内容,有形式主义倾向。价值澄清学派在反对传统道德教育强制性灌输和单纯内容的教授的同时却完全否定外部因素如榜样示范、说服教育等方法在价值观中的作用;在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思维和道德选择能力,重视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能力的同时,却完全忽视了传授间接知识的必要。道德思维和选择能力固然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涵盖道德的全部内容。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或价值水平也不能简单地以思维水平、选择能力、评价技巧作为唯一根据。况且,在教育实践中,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内容、道德准则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评价技巧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人们不可能教授没有任何内容的价值技巧和过程,如果方法不与特定的德育内容结合起来,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
2.忽视了教师在价值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导致无导向德育。以价值澄清理论为代表的德育理论主张无导向德育。拉思斯认为,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对那些棘手的、丰富的价值问题进行反省,就必须避免站在任何立场阻碍学生公开反省。据此,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应该是中立的。所谓教师中立,根据拉思斯等人的观点,一方面是指教师不能将任何特定的价值观或信仰强加给学生,他的作用在于发展一系列不包含任何特定内容的澄清技能;另一方面,所谓中立是指教师个人的价值、信念、行为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直接影响他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唯一可接受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应持不干预态度,甚至在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观点或行为时也不加以干涉,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了道德教育的导向功能,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造成混乱。拉思斯在《价值与教学》第二版序言中曾指出:“不同团体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只要不超出国家法律,一切观点应可以讨论、检查以及可能的确认、拒绝或怀疑。换言之,人们应当自由地拥有不同的价值指示,而且他们的态度应当受到尊重。”[1] (P3)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都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这实际上已经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这种道德相对主义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从理论上来说,个人所持有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自由并不是无限的,道德的决策更不能等于个人的好恶。根据个人的爱好做出的道德决策和选择不可能具有同样的道德价值。一种决策或行为的合理性取决于公众而不是个人。在实践中,如果学校、教师坚持无导向德育,听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的价值;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为自己的任何行为做出在极端相对主义者看来是合理的解释。列宁曾经说过:“从赤裸裸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都是正确的,可以认为拿破仑是否死于1821年5月5日这件事是有‘条件的’,可以纯粹为了人或人类的‘方便’,在承认科学思想体系(它在一方面是‘方便的’)的同时,又承认宗教思想体系(它在另一方面也是很‘方便的’),等等。”[2] (P136)所以,这种无导向教育所能导致的最大结果就是混乱和无政府状态。
四、价值澄清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价值并存将逐渐成为所有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众多的价值选择面前,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陷入价值混乱。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责任。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传统的灌输教育法是一种以教育者具有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个体内部“输入”知识,并强调学生被动接受与遵从的方法。这对于控制教育对象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思想和信念有重要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从价值澄清理论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批评和价值澄清具体方法的设计来看,其中存在的合理之处是明显的,看到了价值观形成的个体内部机制,并从知、情、行三者的结合上去探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过程。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德育如果用封闭单一的模式,运用道德强制灌输的手段,去教会学生一味地顺从现存社会的道德现状,的确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价值澄清法给予我们的积极启示应当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变化,价值观不能只靠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会学生自己选择道德价值取向,重塑人的伦理精神,重建人类在物质至上时代所失去的精神家园,实现人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以及超越。根据价值澄清学派的观点,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乃是保证学生获得自己清晰价值的重要条件。这种观点在当今呼唤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社会,特别是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呼声中,无疑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因此,只有以学生为本,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2.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都是教师起主导、控制作用,学生处于被控制、被支配地位,因此,受教育者总是经常觉得教育者比他们懂得多、高明得多,以至于害怕向教育者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害怕向教育者提出问题,时时觉得自己不“安全”,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价值观。而价值澄清法,教师不以特定的或自己的价值、信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允许并帮助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和创造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从“真理的代言人”转变为学生价值的“导航者”。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非常重要,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定位在一种民主、平等的位置上,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越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地平等交流,就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互相启发,碰撞出思想火花,创新理论知识,这样受教育者才能敞开心扉,表露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3.破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墙,注重社会实践。现代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参与社会现实的“世外桃源”越来越成为神话中才能品味的图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面对社会因素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感到惊叹,感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无奈和压力。目前,我国学校德育为适应新形势,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但人们普遍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及广大理论工作者正在努力探讨的课题。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应在经验中获得,这一点给我们以重要启示。我们的德育教学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学生在学习、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除应讲教材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开发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积极的社会经验,而不是闭目塞听一味回避社会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