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业基本地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_农业论文

毛泽东农业基本地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_农业论文

毛泽东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地位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09)05-0058-0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论述,这些论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理论根据和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战略地位的思想,在充分认识农业功能的前提下,毛泽东揭示了农业的“基础”特性,从而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逐渐明晰化、系统化。

一、毛泽东关于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内容

毛泽东先后在《论十大关系》、《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整风、两类矛盾等问题的谈话》等一系列重要报告或讲话中一再从农业功能出发强调农业基础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最终完整地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思想,他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农业是解决工农业人口吃饭问题、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产业

中国人多地少,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吃饭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凝重的话题。1957年1月,毛泽东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1]“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1]“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才能发展工业。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全国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毛泽东在《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中和八届九中全会上一再强调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正是从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毛泽东特别强调农业对解决工农业人口吃饭,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销售市场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尽快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快速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强调发展农业会给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市场。1957年他指出:“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生产才能得到足够的原料,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1]“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为农业服务。现在,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无论是发展轻工业还是发展重工业,农村都是极大的市场。”[1]

3.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

毛泽东认为农业发展了就会有比较多的农产品出口,就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进口机器设备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1]“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农产品变成外汇,就可以进口各种工业设备。”[1]

4.农业为工业提供长期发展基础

1956年初,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从农业对重工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角度阐明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1]1957年9月,毛泽东在《关于整风、两类矛盾等问题的谈话》中从工农关系的角度,强调了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他指出:“几年来偏重于工业的宣传(这在当时也对),所以在社会上大家都学工业,志愿搞工业,觉得搞工业最光荣,搞农业就认为不光荣。好处是把工业搞起来了。现在要改变一下,要宣传农业,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基础,许多轻工业大部甚至全部都要依靠农业。……两只手,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现在要好好搞农业。”[2]1957年9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忽视农业方面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批评,指出没有我国的农业,便没有我国的工业。

5.农业是国防建设的重大保障

20世纪60年代以后,面对苏联对我国进行的军事威胁,毛泽东在调整工业建设布局的同时,还从国防建设角度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作了论证。他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对国防建设的重大保障作用。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就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也谈到农业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指出粮食生产对战争所起的重要保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口号。他指出农业对国防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是备战。他认为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也就是说粮食是战争后勤保障中最为重要的。第二是备荒。他指出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

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强调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至此,毛泽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最终明晰化、系统化。

二、毛泽东关于农业基础地位思想评析

从理论上来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又充分吸取斯大林时代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农业发展的惨痛教训,充分论证了农业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工业发展、保障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统地论证了农业为何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问题,拓展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内涵,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提高了全党对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毛泽东同志对农业功能的认识比1971年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在1961年才提出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还要早。

在实践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农业基础地位理论要求的方针: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保证了全国人民的粮食需要,增加了工业生产所必须的棉花等原料;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对机械和生活用品等工业产品的购买能力也大大提高,给我国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国内市场。同时,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遗憾的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按照农、轻、重的秩序调整国民经济的正确思想,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始终如一地执行。1958年的“大跃进”,就突出地表现为工业冲击农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酿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状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重视农业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不是在农业内部,“实际生活已经更加证明农业对于发展工业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业的相应的发展,我们的工业化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3]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农业是侧重于重视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资金贡献,是为了快速完成国家工业化和为工业服务,当时重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原料、市场和资金,将发展农业当作发展工业的手段,发展农业是为了更好地索取农业。当然,这种做法在特定时期,特别是我国经济落后情况下确实有必要,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别无选择的,因为新中国当时急于建立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根据毛泽东同志的理解,当时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所处时代的工业化背景和他自己无法扭转的工业情怀,使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常常抛弃了他自己提出并在全党达成共识的对农业的重视,转而过于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地位,采取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这种非经济方法,向农业提取剩余价值,破坏了工业和农业的平衡关系,既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又导致农村这一巨大市场萎缩,从长远上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毛泽东农业基础地位思想中,出于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背景的考虑,毛泽东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时,他过分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以粮为纲”,片面地把农业生产视为粮食生产,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也往往演变成了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应该说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强调粮食生产重要性在任何时候都无可厚非,问题是当时这种对粮食生产过分的强调导致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带来了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使农村经济只能在原有经济结构中做低层次的内循环,农业商品率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导致农业难以持续发展,农业基础地位难以真正确立。

三、毛泽东关于农业基础地位思想的当代价值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兴,则百业昌盛,天下安定;农业衰,则百业凋敝,社会动荡。”这是一个朴实无华而又永恒不变的真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但重新提出与强调这一问题在全面倡导科学发展观、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的背景下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1.从科学发展观要求看农业基础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又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各个建设内部实现协调发展。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农业上不去经济建设就很难保持健康发展,其他建设就无从谈起,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一个产出水平高、有效供给能力强的农业为支撑。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过去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农业问题有密切关系。我们什么时候重视农业,农业就会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会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哪个时期忽略农业,农业形势就会不好,国民经济就难以稳定发展乃至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的几次大的波动都是由于农业受到削弱引起的,而每一次经济调整收到成效也都是从加强农业开始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诫我们: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保持工农业的协调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但近些年,我国农业这条“短腿”已难支撑工业发展的“长足”,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2.从中国粮食安全看农业基础地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中外,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永远排在第一位。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国际市场,粮食短缺,粮价飞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再度进入人们视野。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尤为突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保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在中国,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旦出现粮食安全隐患,不可能及时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不可能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中国粮食必须立足自给。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国家的稳定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过去我们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在我国粮棉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稳定,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的现阶段,粮食生产仍然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我国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比较低,保证有效供给的压力还会长期存在,而且,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平衡目前仍然是低水平的,农产品生产只要少一点,供给紧张、价格上涨就会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农产品生产只要暂时多一点,就会出现销售困难和价格明显下跌。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虽然是好的,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会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果我国农业生产出问题,农产品短缺,就很可能导致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这对弱势群体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加剧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而人口还会增加,人增地减的矛盾增大,这就决定了我国解决吃饭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困难得多。解决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农产品供给还有很大压力,这就要求农业基础地位坚决不能动摇。

3.从农业弱质性及其薄弱现状看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它既受到农业生产中诸多可预见性差、甚至具有不可抗拒性的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比较效益低下的限制,因而在与工业产品的比较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活动中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资金、物资、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很难流入农业部门,甚至会从农业部门流出,使农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弱质地位,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在财政上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纷纷采取了各种农业保护政策,如对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格、颁布支持农业发展的法律、实行各种农业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及科研的投入、注重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等,以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农业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我国农业相当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容易出现波折,农业生产中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的关系还有待理顺,这些都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4.从农业功能延伸看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是由农业的功能决定的。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贡献论”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概括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目前,我国农业的这些传统功能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强化,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们对食物数量和品种要求的增加、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提高,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不仅不会降低,相反会不断强化。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仍然在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绝大部分轻工业原料,而且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给我国换回巨额的外汇收入,农村作为商品市场、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等功能仍然存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它还承载着就业增收功能,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也在逐步彰显。在国际上,某些发达国家,一直将农业看成重要的战略部门,认为农业对内能稳定政局、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外则是占领国际市场、控制缺粮国家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农业的发展,往往不惜代价对农业采取扶持政策。虽然我国不企求利用农产品对他国进行控制,但是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粮食安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多种功能的强化和彰显,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为突出、作用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刻。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不会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功能和支撑作用不会减弱而会增强。

总之,农业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从总体上高度重视,而且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农业贡献认识的基础上而采取对农业的索取做法,坚持深入贯彻农业基础地位,也不能“叶公好龙”,仅仅将农业基础地位停留在口号上、挂在嘴上或写在文件里,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要变对农业问题的政策性重视为实践性的“重实”,真正落实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

标签:;  ;  ;  ;  ;  ;  ;  ;  ;  ;  

毛泽东农业基本地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