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智慧——首席科学家顾钧谈青少年成才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首席论文,科学家论文,青少年论文,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顾钧教授,您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现在不仅出任国家信息技术与高性能软件工程首席科学家,同时在北京、上海、香港、美国身兼十数个重要职务,想必惜时如金。然而我们听说您对中国教育现状相当关注,并且挤出了宝贵时间撰文著书,对此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顾钧:我想对青少年学生说这样一句话:考试成绩高低与将来成就大小没有必然联系,走你自己的路吧!
当然,要冲破中国历经千年的应试教育藩篱走自己的路,要有勇气。我想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道理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共识。现在,学生需要有勇气,作为学生的家长更要有勇气。那年我儿子考试得了60分,我就对他说:还不错,爸爸得过0分呢。因为我把道理想通了, 所以就会这样说。问我为什么会在如此繁忙的科研工作中关注中国的教育,我的解释是: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记者:是因为您当年0分的经历吗?
顾钧:可以这样说。我的确得过0分, 那是我初中考试的一个“代表作”,当时成绩一塌糊涂。老师对我作了终审判决:肯定考不上大学,将来不会有半点出息。考试成绩为什么不好?贪玩,最爱玩的是装半导体收音机,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儿时的玩,对我以后的成长功莫大焉!但老师的评说使我灰心丧气,自信心跌进了深渊。万幸的是,我不久遇上了一位好老师,他叫戴永亭。戴老师善待一切学生,由此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整个高中阶段考试,我除了一个99分,全都是100。我从来没在意这些考试的100分,我关注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和对学生的评判标准。
最近遇到个小伙子,电脑编程能力强得惊人,这么说吧,依我的经验,他脑袋起码能值10个亿!眼下我正在为他联系直接进清华大学研究生班。考试成绩能说明一切吗?他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记者:您认为对学生应有一个怎样的评判标准?
顾钧: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除了德育、体育、美育,就说智育评判,现在唯课堂书本考分为取,这既不合理,更不公平。我的想法是将书本考试提前延伸到社会。书本考试应当记分,此外可以让学生制作“项目”,比如简单的电动汽车原理设计、交通程序编制等等,我发现这种时候,一些靠死记硬背而考试好的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而一些因顽皮考试差的学生反而智高一筹。这种“项目”制作也因当记分,因为它也是一种能力,是被“实践”检验的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能力!同时记分,课堂成绩差的学生心理上就会得到补偿和支持。这不仅是安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公平。公平是一切竞争的基础,是学生发奋的保障。
记者:顾教授,您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大,到现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已成为首席科学家,请您谈谈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可以吗?
顾钧: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胆量、童心和磨难是最关键的三条。世界上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中,有许多自学成才者,成才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胆和敢闯。今天社会上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但不要泄气,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只要发奋努力,在每个领域都能做出成就。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终生实验,研究青少年将来的成就与他们在校成绩之间的关系。他对3000多名中学生每隔5年作一次面试,实验进行了60年, 教授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从事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而且恰恰相反,许多在学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却没有做出成果来。一个人要做出成果,一定要胆子大,要能抗得住困难,不管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能坚持下来,而不是一定要有好的考试成绩。
记者:胆量的确非常重要,科学创新离不开大胆和敢闯。那么,童心和磨难怎么理解呢?
顾钧:童心就是指生命对外部存在表现出来的自然反应,比如好奇心、想尽情玩耍、愿意做趣味游戏、项目活动等。现在流行的数理化试题、古文和一窝峰的钢琴课,很呆板,它们只会固化儿童的头脑,扼杀创造性。我见过许多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工程专家,他们没有几个精通古文、会弹钢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做出大的成就。
人不受歧视、磨难和打击,就很难长志气。在加拿大时, 我就让7岁的儿子冬天出去挨家挨户送报纸,上街扫马路。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对生活中的磨难、痛苦和打击会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不会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败不起,也更容易去理解社会,从而与社会沟通并融入社会。
记者:您认为读书学习一定是很辛苦的过程吗?是否有捷径可走?
顾钧:读书需要下苦功夫,只能苦作舟。回想在科大的时候,大家读书都非常辛苦,我班32个同学,毕业时26人得了心脏病,除我一人,全都戴上近视眼镜。但这段经历却是我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后来到了国外,研究条件相对好一些,然而辛苦依旧。我的大儿子过10岁生日时,曾写过一篇作文,说10岁了,可爸爸从未带我去看过一次电影。当时正是我学习中最艰难的10年,好像与和尚练功差不多。“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想做出大成绩,就必须要面壁多年,静静地苦苦地练功。
记者:恕我直言,也许因为您的天资很高,所以能玩得痛快,学得很好。如果是这样,那么您的学习和成才经历有普遍意义吗?
顾钧:我对“天资”不太以为然,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看人的智商到怎样的水平才具有创造力,结果表明,在从事科学技术方面,人的智商只要达到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水平,就有可能做出一流的成就。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应该鼓励孩子从小多玩、多动脑筋,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每天做大量的作业题,那样真会“伤脑筋”,孩子虽然会应付考试了,但最终会影响孩子发展的后劲。
有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Leo Esaky来做报告, 大家问他怎样才能不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他打趣地说,最好取消考试。大家又问没有考试怎么办?他说关键在于要鼓励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这样学生就容易做出高水平的成果。我想当时戴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很难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多么需要有千千万万个戴老师这样热心耐心的好老师呵。
记者:听说您有一个心愿,想在以后有适当的机会时出来办学,能否谈谈您将以怎样的方式办学?
顾钧:是的,办学是我的一个心愿。如果出来办学,我想请国内外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一流研究人员,用他们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先进的教材来教学生。专业课除了讲原理外,老师还给学生一个研究项目,让他们去做,而且一做到底。这样,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提高得很快。
国外的教授对研究生的培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部就班的常规培养方法,一种是有意识的“放羊”。常规方法只能培养“常规”的学生,“放羊”式培养的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很少受到老师以及学术权威条条框框的限制,思路开阔,独立工作能力强,胆量变得很大,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创造能力,真正有才华的学生便脱颖而出了。我对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全面发展,一旦我发现一个学生有潜力,我就会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他大胆地独立创造,希望他们能尽快地超过我。事实上,我的大多数学生都做出了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毕业后很多人在美国成了各专业领域的领先人物。
记者:您认为您的学生能取得高水平成就的关键何在?
顾钧:我认为关键的一条是大胆。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要求他们平常对同事谦虚谨慎,但在困难面前,他们却能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狂妄”精神,“目中无人”才不会被困难吓倒。我要求他们要做就做前人无解的题目,不要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应该敢于创新,敢于竞争,争取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我认为培养学生这种“目中无人”的心理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人闯过艰难险阻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一个学生把书本、老师、考试奉若神明,又怎敢去超越世界上的学术权威?每当我遇到有“目中无人”气质的学生,心里就异常兴奋,因为这种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可能非常强,将来可能出大成果。
记者:听说您正在写一本关于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方面的书,而且您对这本书很重视,是这样的吗?
顾钧:我非常重视这本书。我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写过不少专著,但是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在科研的活动中,我发现其中有一些可循的规律,进一步我发现这些规律虽然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吻合,但很有效。原来我只是想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教育我的孩子,但我的同事、朋友们都希望能将这些心得体会公开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们受益。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原因。
我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写给小朋友看的,写得较为简单,希望小朋友从小动脑筋,生动活泼,大胆幻想,培养好奇心,做个小发明家,起名为《写给我的孩子》。另一部分是写给大学生、研究生看的,我用大量的事实和资料来向大家解释创造发明中的重要规律,书名暂定为《创造发明不可逾越的规律》。
发明创造规律的第一条就是要认定任何发明创造都会过时。根据这种想法,不管世界上有多么好的技术和产品,都没有必要去模仿,要有自己的创新思路。
第二条就是认定在科学的范围内,任何能想到的事情迟早都能做到。有时有些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很“荒唐”的设想,却能为科研突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条,大多数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随机的,常常是不可计划、不可预见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纷纷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最后却是当时毫无名气的爱因斯坦提出了突破性的相对论,使物理学得到革命性的进展。当然,机遇往往垂青于有备而来的赤子。
第四条,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智商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在前面反复讲过,高智商的人不一定能做出高水平的成果,相反,许多智商一般的人,经过刻苦努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却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条,研究的智慧比课堂智慧要重要得多,就是说,创造的智慧比学习的智慧要重要得多。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换过五、六次专业,每换一次新的专业,由于没有相应的大学基础,学习成绩总是直线下降,有两次考试还得过倒数一二名。但做研究与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的学习成绩从未影响到我的研究进展,我在新的研究领域里都做出了出色的研究成果。我体会到上课有上课的智慧,做研究有作研究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是不一样的。课堂智慧主要在白天起作用,是一个人吸收知识能力的表现;而研究的智慧在晚上效率最高,它是一个人输出知识、做发明创造的能力。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注重学习不注重创造,那么获取只是纯粹的消耗。研究的智慧不同于课堂智慧,属于第二智慧中的一种(下面谈到的“街头智慧”也是第二智慧中的一种)。
第六条,最好在多个专业领域里学习和研究,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综合创造能力特别强。以我个人为例,我换过多个专业,从微波、电子工程、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结构到快速算法,都涉及过,从而习惯于把几个领域内的东西进行“换位”思考。跨学科的研究经历使我可以在工作中综合各个领域的精华、跳出某一个特定领域的思维局限,以非传统的方式解决难题。多专业的背景形成了达尔文所说的“杂种优势”,将不同领域之间的思路融会贯通常常使人受益匪浅。
第七条是通常我们所说的20%—80%原理,即20%的学习精力能使我们取得80%的成果,而剩下的20%的成果却花费了我们80%的精力。我们要学的东西、要研究的东西都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有限。只有准确的把握学习和生活中的20%—80%规律,从而把精力投入“瓶颈”,使之产生最大的效果。
我将要在这本书中谈到的每一条规律,都出自个人经历和体会,并与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国内两院院士以及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仔细商讨过,希望这本书对青少年读者有所启发。
记者:刚才您提到“第二智慧”的概念,相信读者会有兴趣,请述其详。
顾钧:第二智慧是相对应考能力的课棠智慧而言。呆板的考试方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应该改革。我招硕士、博士生都不考试,我给研究生上课也从来不考试,即使在学校规定的研究生考试中,我出的题目比他们平时遇到的基本课程作业都简单得多。我希望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取消“纸上考试”,而用实际介入项目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水平。事实上,我不知道怎样只从一个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谁能做到这一点,我想登门求教。
一个人有两种智慧,一种是“课堂智慧”,就是学习与吸收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常常被人所忽视的“第二智慧”,如我上面提到的“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研究智慧是一个人消化知识、发明创新的能力,而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智慧,而排斥那些与培养第二智慧有关的趣味活动、发明活动、社会活动,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只是会死读书,很难说将来对社会能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只以一个人在校学习成绩来衡量他将来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即他今后在社会上几十年的工作能力,那将是很片面的。我常常听朋友们说到某某人在学校的成绩不怎么样,现在却做出了大成果,当了某某公司负责人,简直匪夷所思。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课堂智慧是不能代替一个人的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和发挥青少年的“第二智慧”,使他们不论学校成绩怎样,都有充分的信心面对生活,坚信自己在将来能有所作为。
前不久,报上发表了江泽民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全社会关心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非常赞同。
我经常来上海,听说了这样一句俗语:“各人头上一爿天”,我想从中引伸出更积极的意义: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在全社会的正确引导下,只要自己矢志不渝去努力,必将会有成就,必将有一片光明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