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

梁成艾

(铜仁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 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和新人文主义是乡村社会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三大类别.三大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此起彼伏、交错发展的生长态势.但考虑到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借以助推“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等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故聚焦“人”作为本体的解构和逻辑批判的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理应成为现阶段乡村社会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通识教育;价值取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况看,这一矛盾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总要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P.31).这说明,乡村振兴本质上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是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而做出的战略调整和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4]

科雷一直希望能够将中国制造推向国际舞台,不单单是产品本身,还有更高层次的技术和理念输入,付诸积极行动的科雷也因而成为走出国门的典范。

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社会资本的涌入将会在农村掀起振兴热潮.[5]不过,根据矛盾论的观点,之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定是因为乡村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广大农民群众提升自身物质及精神水平的因素,而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大多与中国乡村社会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关.因为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理念及价值诉求,对整个农村教育乃至农民的全面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那么,当前中国通识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究竟有哪些?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曾产生过哪些重大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识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该何去何从?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这些问题必须得到科学回答.

一、通识教育之主流价值取向概述

既然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社会的发展理念及价值诉求,影响着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与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那么,根植于乡村社会的通识教育之主流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哪些类别?研究表明,隐含于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之主流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和新人文主义三大类别.

(一)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培育完整及理想化的自由人

理性是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特定发展目的等方面的智能[6],而理性主义(Rationalism)则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之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理性本质上旨在体现科学与民主之要义,故其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知识不可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是先验的、与生俱来的,是从“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逻辑推理而得到的,而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属于理性认识的内容.[7](P.60)理性认识则是一个从最一般原理到较特殊原理再到个别现象的理性演绎过程.[8]

例3(2015全国Ⅰ卷·文6)《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1,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放的米约有( ).

新人文主义(The New Humanism)是以传统人文主义为基础,融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为一体的新型哲学派别.一般来说,人性论是新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尊重人性则是新人文主义的发展核心.新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潜能,重视精神和道德自由的理性追求,特别是人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致力于建构一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整合在一起的全新观念系统.[12]而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是人类认知事实与价值的结合、实证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这两大基本问题结合点的重要表现.这一价值取向关注的协调性、稳定性及全面性体现的是人类认识中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的有机融合,是价值哲学思考的核心范畴.鉴于此,通识教育之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需要考虑“人”的价值,充分尊重人性,认为通识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都应着眼于人性的发展,而人的学习、生活、生长、生存、生命等不但是农村通识教育的永恒主题,而且更是农村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之所在[13],故应透过价值表象来判断和分析实证科学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内蕴与价值.

(二)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强调以人的发展价值为中心

实用主义(Pragmatism)源于美国,是现代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实用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和实用在价值标准上是等同的,思维只是个人用来应对客观环境、解决疑惑问题的工具而已.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强调人的发展性与工具价值等属性,具有较明显的满足需要论和实践价值哲学的表征意蕴.通识教育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着眼点,强调以人的发展价值为中心,以实用、效果等为真理标准,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一种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提倡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教育应该传授经验性知识[10],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不能仅着眼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且认为只有经过个体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东西才是合理的知识及有效的道德标准.[11]

(三)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关注人的协调性、稳定性及全面性之价值

通识教育之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倡导人的逻辑思维的价值,强调人的理性功能[9],而理想主义和本质等元素自然而然地包含在这一价值取向之中.也就是说,通识教育之理性主义价值取向注重人的永恒性及其内在的心智价值,彰显价值自觉的哲学义理,倡导培育价值体系的完整及理想化的自由人.

在整个LNG气化站的工艺包括通过槽车运输的过程中,都会由于压力的变化导致一部分LNG气化,即BOG气体。虽然BOG气体相对于LNG来说非常少,但是倘若不加以处理,会对设备以及管道造成损坏,因此,需要针对BOG设置专门的处理工艺。一般在BOG处理工艺中设置BOG气化器对BOG气体进行气化增温后,方可投入使用。考虑到对于撬装式气化站来说,使用BOG压缩机会比气化器更节省空间,所以,撬装式的气化站在该工艺中采用压缩机处理BOG气体[7]。

从已有的研究看,之所以要求个体或群体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等为榜样示范,是因为这些“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身上有着独立的人格品性和慎思的精神品质,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追求.然而,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赞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其具有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特性.因为通识教育是“孕育”真正的“人”而非“产品”.[14]既然如此,在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那些根植于乡村社会的通识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又给整个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哪些重大影响呢?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哲学方法,其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15]而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自上而下的逻辑推理思维等则是理性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特征.鉴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或征服依靠的就是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教育熏陶的方式加以培育,甚至反过来还可能对教育尤其是对通识教育的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贯穿于通识教育全程的理性主义之价值取向特别重视“科学方法”的追求.这本无可厚非,但对广袤的中国农村地区而言,这种特别重视“科学方法”的通识教育传统会给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乡村社会的治理效果等带来发展层面的障碍.

二、通识教育之主流价值取向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此起彼伏、交错发展的生长态势.但无论这些价值取向处于什么样的论争及权衡发展状态之中,都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或理解,不仅体现着人文主义的发展特性,而且还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及人性的不断完善.当然,由于通识教育价值取向关注点的差异性,必然导致通识教育的发展效应与目标诉求等存在众多的差异,而且这一点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还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一)理性主义引导的重视“科学方法”的通识教育传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实践体验及其应享有的情感关怀

女人总是会老的。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九岁,我跟了谢瑞天七年。我们游山玩水,踏遍祖国大好山河,东至上海,南到天涯海角,北上哈尔滨,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在他面前,我永远都是冷静的,从不迷失。

一是重视“科学方法”的通识教育传统关注的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个体的实践体验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贯穿于农村教育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活动充斥着对知识的膜拜,追求的是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并把传授知识、发展理性等作为通识教育的终极发展目标,反过来对那些影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质量的主观体验等却关心不够,进而导致通识教育活动脱离了农村社会的教育实际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求知兴趣,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天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致使许多来自农村地区的高考落榜生因无法快速适应乡村社会的变革需求而被迫转向城市社会,严重影响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之目标的早日达成.

二是兼顾性特征明显的通识教育活动致力于克服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人为分离的发展弊端,强调人类无法摆脱自然发展规律的制约,藉以尝试革新那种将道德人为地上升到与自利无关的崇高要求的发展境界.虽然这一诉求有其合理之处,但由于过分关注通识教育活动之兼顾性,有意无意地抬高了自然进化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肆意贬低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漠视乡村文明,致使其无法清晰界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应然界线,培育出来的农村学生不但无法将前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农耕文化或乡规民约等迅速转化为持久动能,而且还可能导致乡村文明断层或乡贤精神倒退等乡村社会建设风险的产生,加速乡村社会的凋零及乡村文明衰落的进程.

(二)实用主义催生的饱含工具属性的通识教育认知忽视了人的内在心智的养成及功利主义思潮的蔓延

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及品德素养的有效提高.为了达成这一既定发展目标,需要下大力气改革现行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特别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关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是否饱含着工具主义之属性.然而,这种饱含工具属性的通识教育认知却给原本就处于发展艰难境地的乡村社会的教育活动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A:对于公司员工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企业要有归属感和发展空间。在力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因为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一个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员工的群策群力。如公司在生活区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邮电代办所、自动柜员机、医务室、商场、宿舍和大小饭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建有风景优美的观音山公园和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每月举办一次员工生日晚会,每年举办一些拓展活动,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在这里快乐地工作。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给他们以晋升的空间,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在力嘉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力嘉互赢共进,一起成长。

一是饱含工具属性的通识教育认知活动虽然期望农村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既能够掌握广博的知识,又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有专长者,从而实现农村学生自由与秩序之间再平衡的价值诉求.但事实上,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认知活动过多地强调人的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注重“职业人”的培育与发展,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人的内在心智的培育或养成.这样的通识教育,不但无法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会使其陷入对狭窄的职业圈的追求之中,在庞大的乡村社会建设浪潮中显得无比空洞,无助于整个乡村社会的健康向上发展,使这些农村学子沦陷为乡村社会富有成效建设及健康快速发展的历史尘埃或匆匆过客,无助于乡村振兴之华丽篇章的谱写.

二是饱含工具属性的通识教育认知活动虽然期望把农村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并立志于建设乡村社会的公民,但与生俱来的工具属性不仅导致“学以致用”之功利主义思潮在乡村教育活动中的肆意蔓延,而且致使“急功近利”之浮躁风气滋生.不仅如此,这一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认知活动还要求农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多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实用型知识.上述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各类实用型课程、饼干式课程、夹生式课程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快速构建,而那些经典的、理论型的人文理性类核心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压缩化,导致农村学生纷纷涌入技术理性强、经济收益高的城市地区.久而久之,这一发展迹象逐渐清空了农村社会的生存根基和发展潜力,使整个乡村社会的建设进程逐渐陷入深度萧条与极度荒芜之发展处境.

(三)新人文主义孕育的兼顾性特征明显的通识教育追求忽视了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效率的教育教学环节及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知识重构方式等均发生着显著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的经济社会显然已进入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扶持农业的大变革时代.然而,无论是农业供给侧的深度改革还是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抑或是乡村文明的科学传承,客观上都要求农村地区的通识教育进行变革与创新,藉以促进乡村社会的繁荣振兴和乡风文明的科学传承,而农村地区通识教育活动的变革与创新,客观上需要一种具备跨学科、多样异质、逻辑思维、批判思想、与时俱进等特征的价值取向的引领,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无疑是农村地区通识教育活动变革与创新的理想选择.

一是兼顾性特征明显的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传统经典与文明、现代科学与技术以及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平衡.为了达成这一平衡目标,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活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等的编制上,对那些真切影响农村学生职业能力、核心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养成的模拟阶段、实践环节、实习情景、生活体验等教育教学环节的关注较少.不仅如此,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层面也表征出比较明显的固步性与慎微性等特征,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冒险精神,培育出来的农村学生中规中矩,不但缺乏振兴乡村、致富乡民的意愿,更少见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的改革本领,严重削弱了乡风文明的传承效应和乡村社会的治理效果.

二是因为重视“科学方法”的通识教育传统注重对学生理性的培育,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关怀.在这种价值观主导下的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提升,忽略了学生整体性发展之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观主导下的通识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农村学生的情感需求及生活体验,以政治、经济或其他目标为教育教学改革指南,并常常用经济学或政治学哲理来管控农村学生的意愿诉求和发展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农村学生潜意识里成为人文情感缺乏的“机器人”或“木偶”.这种缺乏乡愁情感、忽视乡风文明的培育导向,不但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因无助或迷茫选择逃离,而且也使许多原本意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城市居民止步不前,使整个乡村社会处于凋零、沮丧的发展境界.

总之,从中国乡村社会的建设现状看,现行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通识教育始终处在新人文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等价值取向的反复论争和权衡之中.尽管引领通识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取向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些人文主义的情愫,并时常表征出一些隐晦的人文主义发展特性,但人文与科学、理性与感性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于农村通识教育体系之中.虽然通识教育之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力求弥合人文与科学之间的种种隐性鸿沟,但却苦于无法对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应然界线进行准确且明晰的科学界定.所以,一种以跨学科、多样异质、逻辑思维、批判思想、与时俱进等为发展特征的新型通识教育价值取向应势而出.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通识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

新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科学基础之上的人文关怀,它以全面的精神解放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发展目标,重视对精神和道德自由的追求.新人文主义强调文化和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强调理性、道德和自由意志,反对唯科学论或功利思想,反对唯物质论的传统法则.正因为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这一目标考量,所以通识教育之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不但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而且尤其重视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同时还把人的综合性、可持续性、和谐的稳定性发展境界作为其目标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兼顾性的发展特征.虽然这种兼顾性特征较明显的通识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理性思维,体现其应有的人文价值,促进农村学生掌握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知识,帮助农村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之目标,但这种兼顾性发展特征较明显的通识教育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给农村地区的通识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及乡土文化的建设水平.[5]

(一)后人文主义及其价值取向之内涵

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作为一种具有批判样态的话语形式,重新思考“人类”这一整体性概念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变迁轨迹,反思人类自身的本质和主体性.现阶段,人类的表征形态正发生着剧烈变化,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构思.[16]工具性后人文主义和批判性后人文主义是后人文主义的两种基本范式.[17]工具性后人文主义是一种研究生命新样态的技术文化,而批判性后人文主义则质疑各种价值假设,立志重审同质论和二元论的本真,并由此挑战人类既定的统治中心地位.至于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是在人性伦理等本体价值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逐渐丧失之基础上,综合诸如理念、技术、地域、工具、对象和时机等主客观因素,聚焦“人”本体的解构和逻辑批判,探索人类存在的机理,反思和批判“人”的主体性.[18]也就是说,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活动与人的完整发展及人的真切价值诉求等核心要素密切相关.

(二)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下通识教育之内容

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引领下的通识教育活动关注在当前人类所依存的诸如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太空技术[19](P.127)、智能生态学、信息学、自创生之类的高新科技环境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及意义.因为这一环境不但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形成了巨大挑战,也对人性应有的尊严造成了极大威胁.为此,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下的通识教育活动尝试通过教育内容的创新,赋予该活动过程以全新内涵,进而在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跨界域思维、学科交叉及文化多元等通识教育情境中培育农村学生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和专业行动能力,以便为后人类生存时代的持续发展开拓一个全新的通识教育境域.

新闻报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正客观,它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更多的是代表其所属国家的利益。本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中美两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观点和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因此,人们也可以从不同的新闻报道中看出国家之间关系的转变。本研究也提醒广大读者们用批判的思维去阅读新闻报道,把握其中的真相。同时也希望国内的媒体朋友们通过更好地使用语言工具打造积极的中国形象,从而助力“一带一路”的伟大实现。

在这一发展理念与价值目标的导引下,后人类生存时代主张在乡村教育中更多地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同时代重大社会问题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课程内容模式.要求农村通识教育活动应树立起重视人的主体性之教育目标,承担起人性伦理道德等教育责任,借以培养价值观体系完备且具有严谨思维逻辑等能力的完整的人,以应对科技发展过程中诸如淳朴性、至善性等农村居民之人本性问题的发展需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大背景下,在继续关注技术理性通识教育课程的同时,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项目载体、完善实践步骤等通识教育的革新途径,开设或完善一些具有乡土特色、乡土文化、乡村文明、乡愁情结的“主题捆绑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使乡土文明、地方性知识等能够真正与城市化文明、大众性知识比肩媲美,藉以有效彰显乡土文明、地方性知识等在人类本体性价值的深度挖掘及认知潜力的充分发掘过程中应有的发展优势,彰显乡村文明、农耕文化等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效应,使通识课程呈现出普遍知识与地方知识兼具、理性能力训练与实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发展境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圆满达成.

(三)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下通识教育之方法

既然后人类生存时代主张人文精神更多地渗透进学校教育之中,提倡关注同时代重大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跨界域重构知识的课程内容模式.那么,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下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呈现方法就不仅仅是体现人文主义这一精神内核,而且还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之诉求,充分依托高新科技环境,重视有效公民与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交叉影响,进而彰显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下通识教育课程的应然价值或本体效应.

具体到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下通识教育课程的呈现方式,不妨采取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起来的办法,通过综合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交替开设,借助批判推进与顺势引导等教学思维的合力,讨论学习与田野调查等学习方法的协调运用,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新型媒介的协力推进、通识学习结果和专业探究效应等整体评价之办法,让农村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生活感受中重构饱含乡土人文情结的认知结构与实践智慧,借以提升农村学生的科技知识水平,培育他们的乡规民俗、家国情怀、乡愁情结等人文理性,从而使农村学生重新认识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真谛和价值,重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理想蓝图.

新兴科技的发展使得犯罪手段日益呈现新的变化,若要规制一种新型犯罪行为就必须将该种行为的本质抽丝剥茧般的剥离出来,以此适应我国目前相对稳定的刑法体系。偷换二维码的行为在本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财产犯罪的框架,规制时也无须动摇财产犯罪的立法根基,只要将其内在的行为对象、方式等方面厘清,就会得出该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规制范围的结论。在信息网络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财产犯罪的行为方式更是层出不穷,只有把握本质,厘清内涵,刑事法律才能有更为广阔的适用前景。

结语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现实关照的是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乡村衰落、乡风秃废、乡情淡漠等现象,但这一现象却与其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关联密切.钱伟长认为,包含农村在内的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对公民进行“通识”教育,借以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20].因为只有通识教育活动才可能产生结构完整且具备思维逻辑能力的通才[21],借以推动“后现代化”的进程.细细思量之后会发现,这一论点在当下而言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鉴于此,在后人文主义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与本真性问题理应成为农村通识教育活动的关注重点.因为后人文主义主张通识教育活动应具备跨学科、多样异质、逻辑思维、批判思想、与时俱进等发展特征.要想有效彰显后人类生存时代的这些发展特征,首先应立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建设现实,探明在当前人类社会所依存的诸如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太空技术、智能生态学、信息学、自创生之类的高新科技环境中,农村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当代价值及现实意义,避免高新科技环境对农村群体生命价值的压抑或侵犯,确保在农民群体之人文精神的有效张扬中切实凸显后人文主义的技术理性,借以通过农村群体这一乡村社会建设主体的彰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最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医疗机构还是公益性质的,营利不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医疗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的来源可以包括政府的补贴,医院利润的一定的比例也可以纳入到基金的来源之中。目前,广东省深圳市的部分医院还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即预先扣留职工每月工资的一部分(如100元),在发生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以后作为赔偿金,若当年未曾发生,则在年终时一并返还给职工。[6]

[参考文献]

[1]董峻.乡村振兴战略透出“三农”新希望[J].农村·农业·农民,2017,(10).

[2]王振,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本土化优势——基于对发展主义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8,(4).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5).

[5]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6]张海梅.理性教育,回归根本[J].科教文汇,2010,(8).

[7]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申玉香.浅析理性主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5).

[9]吴坚,彭虹斌.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特色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10]张丽平,彭安臣.论实用主义传统对通识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11]马早明,高皇伟.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与转向[J].教育研究,2016,(4).

[12]甘绍平.新人文主义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1,(6).

[13]乔运超.新人文主义与素质教育简论[J].郑州师范教育,2016,(11).

[14]王琼,等.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中进行“完人”教育的路径探究——以《化学与社会》通识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

[15]童路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现代性及其借鉴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12,(8).

[16]李俐兴.后人文主义:超人还是非人?[J].理论界,2017,(12).

[17]Francesca Ferrando.Post-humanism,Trans-humanism,Anti-humanism,Meta-humanism,and New Materialism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Philosophy,Religion,Politics,and the Arts,2013,(2).

[18]马早明,高皇伟.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与转向[J].教育研究,2016,(4).

[19]曹荣湘.后人类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0]钱伟长.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公民进行“通识”教育[J].宁夏教育,1986,(6).

[21]张宇.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实现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5,(78).

[中图分类号] G40-02;G5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1(2019)04-0189-06

DO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4.027

[基金项目] 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黔教科研发[2017]85号).

[收稿日期] 2019-01-11

[作者简介] 梁成艾,男,侗族,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访问学者,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李静丽)

标签:;  ;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