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跨国采购中的物流商机_全球物流论文

抓住跨国采购中的物流商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论文,商机论文,采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采购活动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制造业采购,如飞利浦、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欧姆龙、IBM、索尼、松下、三洋、奥林巴斯、联合利华、摩托罗拉等公司的产品或原料、配件在全球的采购;另一类是跨国零售集团的连锁商业采购,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麦当劳、欧尚等等。WTO为国际采购商带来到中国采购的机会。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获取有效的零件(原料)供应合作伙伴或产品供应合作伙伴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国际采购部门在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按供应链模型可分为四种专业物流形态,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如下图所示:

在物流活动中人们比较注重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而忽略了供应链中的采购物流环节。实际上,采购物流成本占整个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比例并不小,开发采购物流的市场潜力相当大。尤其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今天,开发国际采购物流业务的机会甚多,潜力巨大,物流企业应该抓住国际采购中的物流商机,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国际采购物资流向新趋势

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量达到1.42万亿美元(进口0.66万亿,出口0.76万亿),稳居全球第三位,而且每年以20%以上的高速增长。外贸的发展促进了全球供应链不断向中国延伸并扎根,甚至供应链的分拨中心有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通过对下表显示的来华跨国公司的企业原材料产地选择和制成品流向地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国际采购物资流动的方向:原材料流出量最大的是中国,估计约占50%以上,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再次才是亚洲,然后是澳洲和非洲,最后是东欧;成品流入量最大的也是中国,因为13亿人口的国度,人口膨胀中的大国,市场太大了,其次是亚洲,再次是北美和澳洲以及欧洲,最后是非洲和东欧。其中物流成本是他们考虑选择采购地、制造基地和贸易对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采购供应链管理新动向

国际采购新趋势:传统的为库存而采购的模式正逐渐被为订单而采购的模式所颠覆;对采购物资的管理正向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过渡,如英国的零售商和零件采购商,他们把供应链向前延伸至供应商制造环节,这种现象在法国和西班牙似乎也有加剧的趋势,电子商务采购逐步代替传统采购;采购方式多元化。

(一)按需分拨计划。

采购过程以最适量地控制买卖双方库存的管理方法,实现实物按需物流的 VMI形态。把VMI看作是增加销售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库存成本、保持竞争力和客户联系的战略性措施之一,可以做到双方互惠、信任和信息共享的关系,对供求双方都有益。按需分拨力求做到在一定的时期内期望数量的原材料或产品有现货供应,即材料或产品的现货供应能力有保证。

(二)物流外包。

外包简单说就是企业保留自己最能干的事情,把非主营业务的工作交给能做好这些事情的专业组织为自己服务。物流外包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模式,《国际商报》对100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物流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物流服务需求的情况,并出具了《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受访企业物流业务有外包,比例高达90%左右。由此可见,在外资企业中,采用物流外包的比例是相当高的。目前企业外包业务项目最多的是仓储保管,比例达到70.6%,其次是中转运输、市内配送,比例均超过47%。

(三)多供应商接力中心。

在采购过程中,过去采用集中式的库存和仓储管理,现在已经鼓励第三方物流商在接近资源转运点的地方建立“多供应商接力中心”,接力中心虽然要做更频繁的递送,但其运输费用不见得会相应地上涨。传统的仓储活动将被以交叉装卸和一有需求立即补给为特征的供应链所替代。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WMS, Barcode,RFID,等),包括实时监控和追踪等功能是其成功发展的关键。

(四)供货方管理库存。

全球采购型企业已将本土物流中心向低成本的采购地转移,使非境内VMI仓库管理变得越来越普遍。对采购商来说,就是“要货有货,不要货时零库存”。生产型或加工型企业设立的VMI仓库,为生产线喂给原料、配料、配件提供了便利,使仓库变成一座物料、产品流动站。 VMI仓库,大大减少了制造商(采购商)面对众多供应商,供应商面对制造商内部各个事业单位的多次物流活动,实现物料来源整合,统一安排运输、统一储存,节省了众多人力。我国的保税区、保税仓、保税物流园、出口海关监管仓等“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为国际采购商在将国内采购的商品集中库存,按需分拨的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便利。

(五)JIT采购。

JIT采购就是一个企业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把需要的物资采购到需要的地点,这种做法使JIT采购成为一种既节省又有效率的采购模式。JIT采购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原材料等物资的库存。由于节省原材料等库存物资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有利于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国际采购物流需求

(一)国际采购物流需求潜力。

“世界工厂”、联合国采购、政府采购、跨国企业的跨国采购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国际采购的供需双方。采购物流需求应运而生,构成了宏大的采购物流规模。

跨国公司及其设于我国国内的分支机构围绕其一体化经营战略对其全球供应链和网络重新布局调整,使我国成为其重要的采购加工中心,从而推动了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对接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外向型经济的纵深化发展,对国际物流产生了持续稳定的需求。2005年我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7580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一。媒体预测,到2010年,世界货物海运量将达70亿吨,其中,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近4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1.1亿标准箱。庞大的货物处理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及其预测数据证明了国际采购物流需求潜力之巨。

(二)我国的国际采购物流需求量。

跨国企业集团采购、联合国采购、全球采购等新生事物频繁出现在中国的各种展会上,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采购的超市,有近76%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首选的物资采购基地。我国是一个巨大的采购市场,采购市场究竟有多大?2004年我国全社会的物流总额为38.3万亿元,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采购货物的总物流产值。

(整理自《来华跨国公司物流需求调查》)

联合国采购。联合国是全球采购量最大的政府组织,联合国采购每年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商业机会达350到400亿美元之多(但实际执行的采购量不大存在很大的开发潜力和空间)。

政府采购。国际上的政府采购一般占本国GDP的10%,按此比例,目前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就应该达到1万亿元以上,而2005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仅仅为 2500亿元。

零售业跨国采购。沃尔玛公司在我国采购量2004年达180亿美元2005年达到220亿美元之巨,采购量每年以 20%的速度递增。麦德龙的全球采购单中,64%的货物来自中国,2004年达到 26.6亿美元。家乐福集团2004年在中国的采购总额为32亿美元,2005年已达 45.8亿美元。欧尚集团在华采购额2005年已高达2.5亿欧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5亿欧元。百安居的采购量可达50多亿元人民币。2005年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采购总量达到600亿美元,同时,属于世界500强的国际零售集团在中国的总采购量也接近600亿美元。除上述企业外,还有不少企业已把全球采购中心、亚洲采购中心移至中国。例如日本永旺株式会社(Aeon)、英国翠丰集(Kingfisher)、瑞典宜家公司(IKEA)等外国企业,纷纷将采购基地或采购中心移到中国,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与采购中心。

一般贸易采购。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量比例维持在40%左右,约 3000亿美元。一般贸易采购仍然是国际采购市场的主要贸易方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采购市场将会异常庞大,物流企业应该抓住商机,积极拓展国际采购物流。

标签:;  ;  ;  

抓住跨国采购中的物流商机_全球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