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百强景区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区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百强论文,中国旅游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7578(2013)06-187-04
对旅游业内部各部门间关系的研究,是旅游研究的基础课题。旅游景区是旅游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游客到访目的地、参与旅游活动体验的理由和集合购物场所的手段[1],是旅游产业的龙头,良好的景区开发可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2]。然而,随着我国旅游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简单理解景区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产业提升的理论需要。许多省区市把旅游业列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在我国旅游业发展逐渐从景区开发向旅游目的地建设转型的今天,深入认识景区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运行机制,提高旅游产业运行和发展质量。
2011年6月28日,以2010年全年游客接待量为依据的“2010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排行榜”出炉。这份榜单以景区实际业绩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域旅游景区的实际发展水平,较之用等级景区来反映景区运营状况有更好的客观性。这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内部关联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文中研究用百强景区数据分析我国不同省区景区系统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区域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目前国内外对于旅游景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景区的空间布局、景区管理、单点景区内游客行为研究等方面[4-6],对于旅游景区与区域旅游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则较少。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吸引物,是旅游产业其他部分运转的原动力,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强大后盾和支撑力量,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文中用定量模型研究旅游景区与区域旅游产业间的关系可以更客观的反映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对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之间关系研究来说很必要。耦合关系能较为客观地衡量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在发展水平、速度等方面的一致性,已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关于旅游的耦合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7];旅游经济与交通、文化等的耦合关系[8];入境旅游、特色农业等旅游内部组成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9]等方面。但是对于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却没有出现。
基于此,文中研究以中国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为样本,着重分析拥有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与其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1 耦合内涵及其耦合指数计算模型
1.1 耦合内涵
耦合的内涵为耦合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大[10]。系统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后来渗透到生物学、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11]。
1.2 耦合模型
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百强景区与其所在省区市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及耦合程度,参考相关文献,构造出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耦合统计量δ。公式如式(1):
1.3 耦合程度划分
耦合程度可以反映两个系统间的耦合状态[12]。耦合程度的变化代表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间的不同耦合状态,根据耦合指数将耦合状态划分成不同类型(表1)。
2 旅游百强景区系统和旅游产业发展系统评价
文中以拥有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为单位,汇集其旅游百强景区和旅游产业数据,统一量纲,构建了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基于旅游百强景区的排名指标和等级水平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有:省区市拥有的百强景区个数、排名赋分、省区市单个百强景区平均接待旅游人数(万人次)、省区市百强景区中的4A级景区所占比例(%)、省区市百强景区中的5A级景区所占比例(%)。A级旅游景区的设立和评比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发挥巨大作用[13]。等级水平指标可反映百强景区综合水平(备注:排名赋分中第一名赋100分,第二名赋99分,依次类推,最后一名赋1分)。
通过参考权威文献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测性、科学性和可操作的原则,选取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增长(%)、接待入境游客人数(人次)、旅行社个数(家)、星级饭店数(家)、旅游业总收入(亿元)、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等9个指标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2.2 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文中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旅游百强景区系统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系统进行评价,所提取的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其累积贡献率均超过85%,符合主成分因子的选取原则。
根据因子负载情况,提取出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的主成分因子为旅游百强景区接待规模因子、旅游百强景区等级水平因子;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主成分因子为旅游产业规模因子、旅游增长潜力因子和旅游产业效益因子。
通过分析可知,旅游百强景区系统评价分数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中部地区总体高于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普遍偏低。可以看出,人们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接待设施良好的发达城市区域,同时追求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旅游发展水平首先依托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产业规模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云南的经济水平虽不及天津,但是其产业规模因子得分高于天津,因此其评价也高于天津。增长速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河北省旅游增长力因子得分低于湖南,导致其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也低于湖南(表2)。
3 耦合结果分析
各省区市δ值计算结果(表3)。
(1)高度耦合型(0.8≤δ≤1.2)。包括甘肃、广西、吉林、江苏、宁夏五个省区市。其中江苏省为“双高”式的高度耦合,甘肃、广西、吉林、宁夏则属于“双低”式的高度耦合。江苏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且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在27个省区市中仅次于广州;江苏省以8个景区入榜与陕西并列第二,旅游百强景区系统排名十分靠前。
(2)中度耦合型(0.5≤δ<0.8或1.2<δ≤2)。包括河南、黑龙江、天津、浙江,分为两类,河南、黑龙江、天津为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分略高于旅游百强景区系统评分;浙江为旅游百强景区系统评分相对高于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评分。天津虽然位于渤海湾,经济较为发达,但地域狭小,资源有限,且受到北京的屏蔽效应,影响其旅游产业和优秀景区的发展。浙江的旅游百强景区系统得分最高,导致其处于中度耦合状态。
(3)轻度耦合型(0.2≤δ <0.5或2<δ≤5)。包括北京、福建、贵州、湖南、山东、山西、云南、重庆。北京、贵州、湖南、山西、云南都是旅游百强景区系统评分高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分;福建、山东、重庆则属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分高于旅游百强景区系统评分。北京有5个景区入选旅游百强景区选榜单,其中4个排名在前十位,旅游百强景区系统得分超出其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多,两个系统的发展阶段并不对应。
(4)极不协调型(δ<0.2或δ>5)。包括安徽、广东、海南、河北、湖北、江西、辽宁、陕西、四川、新疆。其中安徽、河北、江西、陕西、海南、四川属于旅游百强景区系统得分高出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得分较多;广东、湖北、辽宁、新疆是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得分高出旅游百强景区评分较多。广东、辽宁的旅游景区等级评价因子得分较低,湖北省的旅游景区接待因子评价较低,导致其旅游百强景区系统得分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偏低。
4 结语
由耦合结果分析知,同一耦合类型并未集中分布于某固定区域,即耦合类型在空间上呈现不规律分布。各省区市的耦合类型未单纯地与其旅游百强景区系统或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水平相一致。大部分省区市都不能达到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互助发展,都存在单方面不同程度的滞后,这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各省区吸引游客的主要或直接因素还是旅游资源[14],这说明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文中通过定量研究试图探索旅游景区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由于研究样本的限制,不能全面地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但作为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旅游产业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对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协调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