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生成过程中并非物与物的交流,而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有形或无形的物(教学资源)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碰撞、体验、升华,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才是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立场,因而,教师单方的设想经常不能引起学生共鸣,不利于学生认识体悟到知识真谛。于是移情的重要作用体现出来,而教学过程设计中所指的移情并非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移情,它是一个多向度的概念。
一、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的移情
移情又称之为感情移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而这个对方,不仅仅指人,还可以指文本,如教材,也可以指社会生活、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广义的教学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教师充当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于是,移情对教学过程设计的运用成为必然,尤其在情境教学中,如果设置生成的情境不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情感接轨或碰撞,将不能产生同化或顺应,从而不能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为了便于行文,将教师设置生成的情境和能与学生有效接轨或碰撞的理想情境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师生情境隔阂。这样的情境隔阂是难于完全消失的,然而要求这个隔阂在一定限度内,以能实现师生情感接触为底线,能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
二、情境教学过程设计各个环节的移情运用
情境学习与移情运用相辅相成,情境学习要求移情的运用,而移情运用很好的载体正是情境。整个情境教学过程设计与移情运用的环节如下:
1.调查沟通。调查沟通是移情情境教学过程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没有调查沟通就让移情失去了土壤,而调查沟通也正是移情的必然要求。通过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景,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以达到真正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动机,兴趣点所在。其次,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初始能力,接受能力等。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关注视角的引导,在教师对学生的移情过程中,不完全是单向的,对学生的移情不等同于教师简单钻入学生的视野,应引导学生对教师及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资源移情,从而将学生的视野扩大。这样,当下一次设置生成情境时就可以在学生扩大的视野基础上,于是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之,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移情不是囿于学生视野和经验,而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视野方向,提高学生初始能力。
2.反思分析,情境设置生成。将第一环节调查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采用多种形式与同科教师、学生共享分析获得的信息,明确学生外显的学习期望和初始能力,以澄清学习差距,最好能根据数据正确预见潜在的学习需求,根据上述结果就可以选择出有效资源,过滤无效或低效资源,设置生成情境。情境设置应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材为重要参考,社会生活、学生流行文化为载体的情境设置生成。由于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最佳的情境要求尽可能消除师生情境隔阂,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实时、动态生成的。好的情境必有一定的广度,由许多不同的侧面构成,并且具有良好的继续生成性,形成情境链条,是一个典型的生活空间。
3.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学生在语言上或许是沉默的,但头脑必须活跃,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感知、体验。此时学生对情境、对教学资源的移情占据主导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将情境中的情感移入自己的情感中,情境成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这种真实感越强越能引起学生对情境的移情并形成个性化感受,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而应尊重,给予他们思索的机会;其次,让学生个人独立充分地表达,而其他同学就对表达者移情,以表达者的角度、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是为后来的协作学习,师生移情、生生移情埋下伏笔,奠定基础。独立探索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协作学习的深度。
4.创造深入移情氛围,合作学习。平等有利于移情的实现,创造一个平等开放的氛围就创造了一个移情的氛围,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围绕教学目标展现一幅流动、变化、起伏、美的生成图。移情好比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情感和体验连接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学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相互移情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学生对学生的移情,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要有争先恐后的竞争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立场,适合学生思考。其实也就是促使学生对教材移情,对教师移情。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移情教学时,适时转变角色地位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比率,促发学生向纵深度思考。
5.意义建构及实现开放式学习评价。课堂教学的意义建构可分为集体意义建构和个人意义建构。一节课下来,作为一个班级总会有或实现普遍的共识,也会形成个性色彩很浓的自我感受。往往在传统的教学中,把共识看作标准答案,与之不同就是错的,现在,要进一步看到个性感受的重要性,总是囿于共识,就难以形成个性感受,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有新的标准。
论文作者:邓化礼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是一个论文; 师生论文; 情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