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生源多元化的社会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源论文,成人高校论文,条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0)01-0079-05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扩招效应的逐步显现,成人高校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生源急剧萎缩,面临退出历史的危险。而同时,我国又有大量的学习者无法获得充足的学习机会,这使得成人高校的生源危机显得难以理解。我们认为,成人高校走生源多元化的发展路向,可以走出这一尴尬境地。那么,何谓成人高校生源多元化呢?成人高校(本文所指成人高校是指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成人类高校和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生源多元化,主要是指不分身份、种族、性别等因素,把所有有学习需求的成人吸纳进学校教育的体系内,使成人高校的生源呈现多样化样态。具体来讲,成人高校生源多元化的内涵主要包括:(1)生源身份的多元化。成人学员的身份既可以是干部、教师、企业员工,又可以是待业青年、农民、农民工、监狱犯人等。(2)生源学习目的的多元化。成人学员无论是为了技能学习、学历提升还是为了娱乐消遣,都可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3)生源种族和性别的多元化。无论来自那个种族、民族,无论是男是女,都同样需要纳入成人学校……其中,身份的多元化是生源多元化最基本的内涵。
一、我国成人高校生源的非多元化历史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坚持“为广大工农阶级服务”的教育发展方针,教育部、政务院等多次召开全国范围性的会议,制定并发布相关文件,以条例、决定等形式把成人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去,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这使得工农教育、干部教育以及农村技术教育等在规模和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的指示》,仅1954年就有2万多工农干部进入高等学校[1](P70)。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五·七”指示,提出尽可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需要。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表“七·二一”指示,要求大学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此后,各大学相继依此做了尝试。这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日制高等教育仅以成人工农兵为教育对象,只发展了“七·二一大学”(主要分布在城市)、“五·七大学”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后两类主要分布在农村)等[2](P145)。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但成人高校的学生组成呈现出非多元化的形态。成人高校一方面体现了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例如,享有某种特权的干部子弟学校的普遍设置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成人高校以是否是“人民”为能否入学的标准,而这又取决于家庭出身。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剥削阶级”的子弟、非劳动人民的子弟受教育的机会被剥夺[3]。
经历“文革”十年的劫难之后,教育逐步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成人教育也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随着职工大学的建立,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重组或成立,成人高校步入新时代。1977年到1985年,仅用了8年的时间,成人高校招生人数近80万,在当时超过普通高等教育近20万[4]。但是,这种发展是一种过分追求文凭的表现,出现了“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的现象。这种追求文凭的办学,其生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局限的,并不能适应一些群体的学习需求。之后,国家实行统一入学考试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三乱”现象,但却加重了成人高校的选择性。有资料显示,1986年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后的一段时间内,成人高校的录取率一般在40%左右(潘香春,赵卿敏发表的论文《当今中国成人高校生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的“1986-2004年全国成人高校报考和招生人数统计”)。但是,学生组成主要是来自城市的干部、职工以及教师等,成人高校生源较为单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上述人员已基本拥有专科学历,“专升本”开始升温。同时,成人高校把视线集中到高考落榜生身上,积极吸引青年学生,甚至,高中毕业生成为成人高校的主要生源,成人高校生源呈现“低龄化”趋势。成人高校生源依然较为单一。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文本中,也可分析出成人高校生源的非多元化境况。有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成人高等教育有关的大部分政策文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阶层利益的政策文件有46个。这些政策中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有关的政策有11项,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有关的有24项,与办事人员阶层相关的有3项,与产业工人阶层有关的有11项,与农业劳动者阶层有关的有1项,至于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及城乡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五个阶层,则没有与之相关的成人高等教育政策[4]。当然,近几年随着农民工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文件多起来,但对于农业劳动者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及城乡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的政策仍较少。各地、各院校具体的招生情况也可印证非多元化这一状态。如表1所示:湖北省2001年至2004年成人高校的考生职业依然是以国家机关、党群组织等单位负责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商业人员为主,而农民、农民工、无业失业人员没有能获得应有的比例。九江学院成人高招的生源职业情况,同样显示出成人高校生源的单一化。2005年成人高考报名中,报考九江学院考生的职业特征是这样的:高中起点专科考生中属专业技术人员类别的有1479人,占报考人数的72.8%;专升本考生中属专业技术人员类别的有814人,占报考人数的73.7%;高中起点本科考生中属专业技术人员类别的有65人,占报考人数的84.42%……考生中无业人员比例极低,仅占4.67%[5]。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特别是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共开发课件18000余门,累计注册在校生规模达到400多万人,并且已连续三年招生人数近100万,普通高等学校设立校外学习中心3000多个,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设立教学站2800多个[6]。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又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政策。但“数字鸿沟”却警示我们,在远程高等教育中,成人高校的生源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富人倾向”。毕竟,依据我们目前的国情,如果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弱势群体是无法享受远程教育机会的。
二、成人高校生源多元化的必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成人高校的生源构成呈现出非多元化。但,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形态。
(一)生源多元可使成人高校获取更多的学习者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校走的是非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无论是以“人民”为标准的入学政策,还是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成人教育实践,或以远程教育为主的政策方向,恐怕都没有或不能实现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的时期内,践行非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成人高校的生源依然火爆。但是,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及学历补偿任务的衰减,成人高校已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教育部官方网站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成人高校招生222.32万人,比上年增加26.39万人,增长13.47%,招生规模达到高峰。但是近几年呈现了下降趋势。2005年,成人高校共招生193.03万人;2006年,184.44万人(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之“教育统计”)。随着生源危机的到来,成人高校必须跳出目前的框架,寻找新的潜在生源,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而不能固守目前以“在职人员学历提升、高中落榜生就学”为主的思路。其实,国外已在相关方面做了不少的尝试。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对所有想学习的人开放,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都可入学,相应的,学习制度相当灵活,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有着更为充足的潜在生源,我们必须挖掘,走多元多样的道路,为成人高校的发展开启新天地。
(二)生源多元化可保障多元社群获取学习机会
198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宣言,特别重视社会群体的学习机会,强调学习权的概念。而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告诉我们,“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已然到来。“学习社会”的概念是1968年在其出版的《The Learning Society》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学习社会”除了个人生涯中不同阶段的教育外,更是一种以学习、自我实现、人性发展为指标的社会,使一切的制度都能实现此种目标的社会。他强调,学习化社会是以“社会全体成员充分发展自己能力为目标的社会。”学习化社会中,学习成为个人发展的唯一砝码,学习甚至是个体的存在方式。广大的成人要获取发展,必须有充裕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机会,而成人学校的生源多元化战略,无疑可以实现学习者这一愿望。其实,国内外的成人高校已在多元化方面做了尝试,如英国的开放大学、无边界高等教育以及全球兴起的虚拟大学,它们都较大地增进了成人的学习机会,实现了生源的多元化。
(三)生源多元化是世界成人高校发展的趋势
生源多元化是世界成人高校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财政支持以及特定计划等手段促进成人高校实现生源多元化。美国在立法方面做出了表率。二战后,美国把退伍军人纳入高等教育视野,1966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法》进一步通过确保所有希望继续受教育的成年人能至少提高到中等学校毕业水平。法案对各州实施成人教育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强调教育计划应照顾到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如英语水平欠佳者、失业率高的城市成年人、偏远农业地区的成年人、移民、老年人、少数民族及妇女等。1976年的《终身学习法》以所有公民获得终身学习机会作为目标,使其学习不受原先所受教育或训练、性别、年龄、生理缺陷、社会和种族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1980年颁布的《中学后继续教育法》规定向各州投入资金用于促进成人参加中学后教育,帮助他们开发职业潜能,消除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使成年人在寻求中学后教育机会时处于不利地位的障碍。法案还特别要求相关机构制订计划,为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人们接受中学后教育提供便利。英国也同样重视以立法推动生源多元化,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成人教育白皮书《技能战略》,提出为所有不具备良好技能的成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学习,为部分成人学习者提供每周30英镑的拨款,用于资助其全日制学习。2001年-2004年间,为帮助失业人员学习基本技能,英国政府一次性投入6.5亿英镑[7]。美国的社区学院,成人教育学生所支付的学费,仅占社区学院经费的一半,余下部分由州政府的税收统筹。澳大利亚的TAFE院校是类似于北美的社区学院,其经费的59%来自州和地区政府。各州和地区的TAFE院校也都会向学生收取费用,但一般只占到4%[8](P244)。“欧洲电子学习计划”强调社会权利的平等,强调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强调对弱势人群开展网络培训。一些网站为了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数字鸿沟,开设了针对老年、残疾人、少数民族、妇女的学习课程。布鲁塞尔培训中心还与荷兰、法国的警方合作,为狱中犯人设计网络学习课程[9]。
三、成人高校生源多元化的社会条件
成人高校生源多元化的实现,需要许多条件。究其主要者有两个。首先,成人高校要积极进行组织变革以便于多元化生源的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我们认为,学习权的确立和新学习文化的形成是成人高校实现生源多元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一)学习权的确立与保障
学习权是以个人为主体,透过适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记录历史、创造历史的一种基本人权。学习权作为一个权利,由学习自由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和个性发展权三大类权利构成[10]。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通过的《学习权利宣言》指出:“学习权利的确认是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没有学习权利,人就得不到发展,没有学习权利,就不会有社会健康的进步。”社会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人人都有获得学习的权利。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提出:要满足所有儿童、青年、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而“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以及他们如何得到满足,因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而不同,并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并落实学习权。1988年的日本教育白皮书提出:必须向社会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即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责任,可以自由的选择贯穿终身的多样化的学习机会。1998年,中国台湾《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提出:保障全民学习权。1999年,韩国《终身教育法》正式实施,提出:建立终身学习社会,营造保障国民学习权和选择权的学习风气。步入21世纪,韩国正在更大范围内为全体国民的终身教育提供更多机会。韩国教育将通过终身学习体制的确立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开放,最终实现“学习的福利社会”理想[11]。要真正确立学习权,政府必须做出努力,打造“善”的成人教育政策。首先,政府要为成人学习者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这就需要建立开放与灵活的成人学习体系,使成人能够不受地域、时间和工作性质等的限制,便捷地在教育与职业两个领域自由流动,同时,政府还要有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政策,以支持其像优势人群一样获得学习机会。而这方面已有许多国际经验。如欧盟1996年发表的《教学与学习:迈向学习化社会》明确提出:要通过“设立第二次机会学校”来满足弱势成人群体的学习需求。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学习者尤其是弱势群体参与学习有物质性的帮助。其次政府还要以成人为中心,激发成人的学习需求,帮助成人明确自身的学习需求,并通过建立适合成人学习需求的制度来满足成人需求的制度。德国学者Paul Belanger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成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人抱负和成人学习的社会经济学需求的增长,成人渴望有机会学习。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非发达国家),成人学习需求还有待激发,成人还不是特别明晰自身的特定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政府运用相关政策和机会,激发成人学习需求并使之得到满足[12]。
确立学习权,在人权的高度上认识学习对于个体的重要价值,无疑会使得成人学校获得充裕的学习者。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每年将有相当多的人无法享受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如果再考虑到重新学习、回归教育的问题,将有众多的学习者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这为成人学校提供了极大的学生来源。但是,为什么目前成人高校却出现了生源萎缩呢?我们认为,一方面与这些人群没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有关,很多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多数有学习需求的群体学习权利没有获得保障。我国虽然已经把学习社会的建设提上日程,但是在观念层面,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潜在的学习者无法真正享受到学习权,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
(二)新学习文化的形成
学习文化(learning culture)是指关于学习的一切文化,是整体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学习的观念、价值及学习方式与习惯的一种精神和物质体现。学习文化是不断变迁的,有传统学习文化和新学习文化之别。近些年来,由于各国有感于推进终身学习,需要筑基于文化之上。因此,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学习文化对终身学习的阻隔,提出并实践新学习文化[13]。20世纪90年代末期迄今,新学习文化的塑造与发展,正式在一些国家中展开。英国是实践学习文化变革的先行者。1997年,英国“全国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顾问小组”提出《21世纪的学习》(Lear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报告书指出:英国目前仍不是一个学习社会,因此,白皮书中呼吁英国要发展“全民终身学习文化”,通过“文化革命”实现学习社会的愿望。1998年英国出台《学习时代:新英国的复兴》绿皮书,提出了实现新学习文化的十大重要策略。1999年发表了《创建学习文化:实现学习时代》报告,针对新学习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建议。随后又公布《学至成功》白皮书,明确指出:学习时代的蓝图即要建立一种新学习文化与抱负……[14]。德国新学习文化的开展也轰轰烈烈。德国的前联盟教育、科学、研究和特别技术大臣吕特格尔斯(Jurgen Rüttgers)在“98学习节日”的开幕式上,明确地阐述,德国需要——新的学习文化。从1998年德国每年以“塑造、开展、继续教育”为主题举办学习节的活动,以发展新学习文化。从1998年到2002年学习节中,每次学习节活动均有近3000个继续教育、文化与企业组织参加盛会,年均超过10万人。学习节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激发并透过各种继续教育机构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据以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理想,建立新的学习文化[15]。新学习文化,除了在欧洲持续扩展之外,在美洲及澳洲等地,也日益受到重视。
人类的活动创造了人类的文化,人们的学习活动形成了人们的学习文化。而学习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行为。成人高校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国家需要大力支持成人学习,提供学习资源,扫除学习障碍,保障每个公民的学习权。但是,只有政策与法律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人们依然拥抱着功利性的、一劳永逸的、被动的学习文化,成人高校何来持续不断的、多元的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变迁,是一个既存的事实,然而,这种变迁系在人为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改变。良好的学习文化变迁,更是在人类对于学习文化概念有充分的认识之后,进而省察当前学习文化的问题与缺失,并展开具体改造的行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16]。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终生不断的、视学习为个体生存方式的新学习文化。这样的学习文化,无疑会促使每个成人都积极加入成人高校进行学习,继而,学习也无处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