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关于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文化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商务论文,跨文化论文,因素论文,作用论文,我国加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程的加快, 我国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和跨国经营活动必然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跨文化国际商务经营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特别是在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交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甚至形成商业冲突。因此,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将国际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过程中,不仅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主体之间的经济环境,更能适应相互之间的文化环境,并且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主动权,是我国企业在跨文化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重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
跨文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经营概念是国际商务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产物。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联盟以及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使得世界经济中的国际商务交往的范围和空间更为扩大。这也同时要求各国企业经营必须从单一的文化模式向多元的跨文化模式转变。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和影响。
在理解和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个人本位的竞争观与群体本位的和谐观的差异。西方文化是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这种价值观念要求每个人都享有独立空间的天赋权利。这种价值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为明显地反映出来,表现为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强调个人的作用,通常个人也有足够的权利来处理各类日常的和突发事务。企业鼓励雇员个人奋斗,不断创新。个人能力是以个人的实际经营业绩为基础,并且以契约的形式作为联系企业与雇员的纽带,将个人能力与企业报酬和补偿结合为一体。而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加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个人的成就由企业和国家共同分享。个人的成就不是看他个人的能力如何出众,而是看个人为企业和国家的公众福利事业作出了多少贡献,这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崇尚“中庸之道”。它要求的既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人的和谐。和谐作为一个极具深刻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它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表现为公平、均富和稳定。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渐趋激烈,但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还是以“和谐”为原则。无论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是在企业内部的各阶层雇员之间,仍然讲求团队合作精神,反对彼此倾轧。因此,东西方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跨国经营中很有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此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东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观念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时间观念,视时间为大自然所固有之物,是环境的另一成份,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有限的资源,所以可以像商品、金钱一样获得,使用,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商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制定详细计划,时间单位被划分得很细,而且严格按照时间。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则把时间看作是无穷尽、无限度的资源,强调事务的完成和人的参与,而不是紧扣死板的时钟。在中国,提前完成工作或超额完成计划是一种应该受到表扬和值得提倡的行为,而在西方,则被视为是计划性不强或违反既定的工作计划程序和规定,就是这种价值观差异的典型表现。
在雇员与企业的关系上,以什么作为合作共事的准则,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西方企业要求注重法律、注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合同或企业规则以及既定的工作计划程序和规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企业或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可以有权取消所有不成文的规定。西方文化反映在国际商务管理方面,经常表现为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只尊重规则和制度,一切服从合同和计划。企业的每个雇员都应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以契约和计划合同来约束个人行为或企业行为。东方文化的传统伦理思想所注重的则是人伦情谊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与和谐,对于企业规则和契约往往认为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补充约束。这种差异在国际商务中经常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产生交流误解,出现决策冲突。仅以契约或计划合同的执行为例,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对待契约的观念也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也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可是在东方文化的传统中,更注重的是信誉和信任。根据对大量中西贸易合同纠纷的分析,中国合同与外国合同存在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异:一是对适用法律的诠释,二是对订立合同的要求,三是经济合作项目是否需要政府批准的问题,四是重合同条款还是重政府或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或规章。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际是价值观的差异,是重规章制度还是重人情的差异。
文化冲突对于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化冲突影响了我国企业与外商企业之间的和谐关系,产生所谓的非理性反应。在成功的国际经营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交易双方或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如果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甚至是误解和猜疑,必然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产生疏远和距离,这样就肯定会形成矛盾和冲突。假如各方都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于是相互之间的非理性行为最终可能导致国际经营活动和商业合作的失败。其次,文化冲突可能使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经济活动中产生市场机会损失和交易成本增加以及企业管理的低效率。一方面,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交易各方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经营行为和思维方式,这就可能使交易或合作双方在有关国际商务活动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这种由文化冲突形成的误解和不信任增加了国际商务活动的市场交易成本,甚至是市场机会的损失。不同背景的文化冲突还会影响我国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全球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各国的企业打破国别经济界限,树立全球经营意识,在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一般的市场战略、资源战略向全球市场战略转变,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这是一个国家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全球战略是当前各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实现企业长远战略和全球战略目标,我国企业必须以世界通行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作为运行模式。
二、以跨文化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
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中如何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价值文化观,避免价值冲突,是企业管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首先,中国三资企业需要跨文化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通过跨文化管理提高经营效能已成为中国三资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28.4万个,协议外资额4672亿美元,三资企业就业人员达1700万人。我国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管理,使不同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管理方法、思维方式、道德和行为规范发生了正面的交汇和碰撞。一方面,建立在中国境内的三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要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其组织管理体制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原德方副总经理马丁·波斯就曾指出:“为了实现长期的目标,必须实现‘两个’中国化:一个是技术的中国化,一个是管理的中国化。”三资企业管理的中国化并非按照固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而是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探索出达到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三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他们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外双方的沟通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管理方式的融合过程也是长期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融合,必将促使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走向全球化、高效化、多元化。
其次,中国海外企业需要跨文化管理。随着我国企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境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了企业。 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进行全球投资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便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的海外企业及其它机构与不同文化背景和层次实现沟通和合作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此外,中国国内各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需要跨文化管理。我国是一个地域宽阔、民族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所处的地域和民族不同,必然造成人们在文化上的差异。如上海企业到新疆去办厂,双方就有因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跨文化管理。目前深圳市的内联企业也存在着广义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我国跨国公司的组建较晚,加上在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所以我国的海外企业从数量上讲还很少,规模也小。从行业上看,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大部分是与华侨企业家合资经营的。鉴于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跨文化管理等手段,把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引向深入。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异域文化中开展国际商务经营活动,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经营目标。作为从事国际商务经营活动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全球性市场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其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最大程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取得企业国际商务活动利润的极大化。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应当重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在商务活动中的影响作用。以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经营目标,使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既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又符合合作对方的经营习惯和文化传统,最终使双方都乐于接受和共同得益。如果片面以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为参照,势必增加管理成本,影响经营绩效,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际商务经营活动的失败。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增强跨文化意识,缩小文化差异。所谓“跨文化意识”,就是为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获得成功,从而建立起文化差异的概念,了解和尊重异文化的特征,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点,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气氛。东西方商务冲突只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难定谁好谁坏,更不能以某一文化价值观念作为评判的准则、衡量的标准。一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首先要克服民族中心论。如果以本国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思维模式去观察事物、评价工作、经营商务,不仅会使文化冲突难以调解,新的矛盾还会接踵而至。据调查,我国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有时较为复杂,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合作和经营发展,并且成为双方的合作障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差异意识。因此,认识文化特征,增加跨文化意识的跨国商务活动成功的关键。
2.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充分注意文化差异对商务交往的影响。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往,首先必须了解本国文化,然后了解别国文化,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世界各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规律:重视文化分析者成功,忽略文化分析者失败。在宏观上,国际经济中的伙伴要注意对方的文化状况,主要包括:(1 )文化的变动性,分析该国的宏观文化是处在低度或高度变动中,或处在稳定或不稳定中;(2)文化的复杂性, 分析该国宏观文化的公开与不公开方面,并作出分析;(3)文化的对立性,分析伙伴之间在目标、 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寻找文化协同的途径,进行文化融合; (4)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程度或相似程度;(5 )文化的互相依存性,采取合作共事的态度,创造互相友好的局面,等等。
3.注重文化分析,掌握持不同文化的商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往。举例来说,持重而善于助人的西方人在商业上表现出坚守信约,一旦达成交易,履约率较高。他们对执行合同比较认真负责,也比较注意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极少出现不执行合同的情况。但是,如果发生贸易纠纷时,他们往往则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是斤斤计较,难以通融,一般不会轻易作出让步。
4.谨循共同的市场规约。从理论上讲,在国际商务经营活动中,各国企业都有一套适合自己行为发生的经营操作规范,然而在现实的国际商务经营活动中,有时还存在一个国际上约定俗成的惯例。为了使合作双方相互信任和理解,进行成功的交往,就必须有一个相互承认的交际条件,如双方都能接受的、相互之间共同遵循的市场交往规约。尽管在实际交往中,既成的市场规约条件还难以完全避免交往中那些互相差异较大的方面,而共同的市场规约可以看作是合作者用以弥补合作交往中的文化差异而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办法。
标签:跨文化管理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合作合同论文; 商务合同论文; 经济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