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_装机容量论文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_装机容量论文

关于我国能源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能源结构的忧思

我国是一个地大但物不博、资源禀赋极差的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迅猛发展时,能格外感受到能源短缺的巨大压力。这从我国GDP 与能源生产的增长率比较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

表1 我国能源与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原油 原煤 发电量 GDP

1979~2002

2.0

3.48.19.4

1990~2002

1.5

2.18.39.3

1998~2002

0.8

0.17.87.7

200417.3

14.5

9.5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3》,[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11页编制,2004年数字见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5年5月12日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25年中,除发电量勉强接近持平外, 其它能源的增长率都远远低于GDP的增长率。在我国2002年的能源结构中, 相对丰富但污染严重的煤炭占66.1%,相对“干净”、经济但十分短缺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23.4%和2.7%(《日本经济新闻》[N]2004年6月3日),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成为近年来进口增长最快的能源。据国际能源组织估计,2002~2004年间,全世界石油消耗量每天增加360万桶,在增加的需求中,中国占36%,北美占24%,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占16%,欧洲占11%(英国《金融时报》[N]2004年6月2日)。

这占我国石油消耗30%的石油进口,让国人在世界石油市场波动的惊涛骇浪中提心吊胆。我国石油产量2000年为1.66亿吨,2001年为1.64亿吨,2002年为1.67亿吨,应算是稳定增长,可消费量扶摇直上,10年来以每年平均5.77%的速度增长,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进口大国,进口量迅速超过消费量的1/3以上,达到9112万吨,国际油价每上升1美元,我国每年就得多花费46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7月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0%,让全国人心疼;2004年第一季度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增长180万桶,中国就占了100万桶;上半年进口151.7亿美元,增长57.4%;全年石油消费量增长16%,让整个世界都感到恐慌。从我们自己角度看,最可怕的是进口结构,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进口构成

年份 进口数量(万吨) 中东 非洲 亚洲 俄罗斯 其它

2001 7000 56.2 22.5 14.4 1.9

2002 7000 46.4 17.5 9.8

4.6 21.7

2003 9112 56.0 23.5 14.0 6.7 6.5

2004 1200046.7 19.4 17.3 6.7 9.9

资料来源:根据零星搜集的数据编制。

从表2可见,我们的石油进口地大部分处在因美国在伊拉克进行战争的战场周围,恐怖分子频繁出没,到处狼烟四起炮火纷飞,自杀性爆炸声声作响,绑架人质新闻不断,使世界局势惊心动魄;我国进口石油90%依赖外国油轮运输,70%得经过海盗出没、事故频仍的马六甲海峡,可谓是命悬一线。在这风雨飘摇的动荡中,被世人视为经济命脉的石油,恰是对政治、军事和经济局势最敏感的商品,石油价格在全球市场上扑朔迷离。

在石油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价格总是发生剧烈波动。1857年美国人首先发现石油,1860年首次定价仅9美元一桶;其后石油产量迅速压垮了市场,1919 年降低为2美元一桶;1946年到1970年一直维持在每桶1.8美元,1972年也仅为每桶3美元;1973年在中东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把每桶石油的价格由2.9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最高达到每桶30美元,让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其后渐渐低落。但1979年伊朗发生“霍梅尼革命”,美国与伊朗交恶,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由13美元暴涨到34美元;即使是颇为顺利的1991年海湾战争中,虽没有酿成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也曾经达每桶40美元;接着局势渐趋平稳,油价跌到1998年的每桶7美元; 可随着美国在伊拉克泥足深陷,石油价格在2004年6月1日飚升至42.45美元,9月27日突破每桶50美元,10月18日突破55美元,此后一直在高位徘徊,2005年3月17日突至56.72美元,4月1日突破57美元,6月27日突破60美元;8月12日突破65美元,13日以66.60美元报收。

我国是一个经济蒸蒸日上迅猛发展的国家,2003年石油开采量占世界的4.8%,需求量占世界7.4%,而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06%;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3%;煤炭人均可采储量89.8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5.26%,相当于美国的10.18%。据美国兰德公司沃尔夫的预测,在2005~2015年,如果发生中等程度的石油危机,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2~1.4%;如果发生严重的石油危机,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将达到3.5~4.0%(日本《追求》双月刊[N]2004年7月14日一期)。面对这样险恶的能源格局,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需要从长计议。

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建议:石油进口多元化

首先,千方百计增加进口。一般认为,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动荡不已,风险很大,应当尽量减少进口,这是不正确的。在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难免有起伏,有快有慢,有高潮也有低谷,谁也不敢说他的国家会永远能在高潮之上独领风骚;国际环境动荡不定,谁也不敢保证以后的市场环境会比今天更好。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在世界上也不多见。2003年全球GDP增长总量中,中国和美国占52%,中国的增长尤其强劲,年增长率达9.1%,应说是一枝独秀。可好花不常在,好日子不会永久留驻不去。目前的高油价我们还是扛得住的,即使每桶原油的价格保持在60美元以上,也不过是每年多支付70~80亿美元,仍是可以接受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2000年仅为9086亿桶,2002年也仅达到10477亿桶,而年消费量284亿桶,可开采的时间不超过37年,且集中在波斯湾、里海盆地、 北非和俄罗斯。我国是一个石油蕴藏量相当有限的国家,探明储量38亿吨,而日消费量达到546万桶,以2003年1.6932亿吨的开采速度,仅够用22年。 如果我们能在当前石油市场虽然动荡但国际环境尚好的情况下多进口一些,在将来发展速度相对慢时,就有发展的后劲;在国际环境相对差时,就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安全系数就大多了,而不可有知难而退的考虑。相反需要加大石油储备的力度,2000年世界石油储备总量达到8亿吨(59亿桶),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石油储备分别为158天、 169天、127天和74天,而我国2003年石油储备才刚刚起步,目前仅能达到21天,2008年才能达到90天,致使2004年上半年进口石油151.7亿美元,仅因石油涨价就多花费17.45亿美元。这是需要作出巨大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保险系数的。

虽说目前每年的探明储量都超过开采储量,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还会涌现更多的储量——它会使原来没有开采价值的油田变得有开采价值(美国在1973年石油危机中一夜之间探明储量就翻一番),但全球性的石油短缺是铁定的事实,石油资源枯竭毕竟越来越近,虽在市场波动中的策略可有张有弛,我们的总战略应该是,宁可让它在我们顺利发展时造成麻烦,也不愿它在经济衰退或国际环境险恶时对我们落井下石。

其次,当务之急是石油进口多元化。这是各个石油进口国都在争取的,即使是2001年国内石油年产量达3.54亿吨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得不急剧地进行石油进口多元化,见表3:

表3 1970~1998年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及所占比例(%)

年份 北美 拉美 中东 非洲

1970 23.5 58.8 5.9

1980 5.9

29.4 17.8 20.6

1990 12.5 32.5 25.0 20.0

1995 15.9 38.6 18.2 16.6

1998 15.2 39.1 20.2 16.7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N]2000年第5期。

美国2003年的能源多元化又有进展,见表4:

表4 2003年美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

进口地数量(亿吨) 占进口比例(%)

全世界石油进口合计 6.425100

加拿大和墨西哥 1.71726.7

中、南美洲 1.19218.6

中东地区 1.14717.9

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 0.98015.3

非洲0.69110.8

欧洲地区 0.5708.9

亚太地区 0.1281.9

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消息报》[N]2004年4月26日数据编制

2001年“9.11”事件后,当美国人发现恐怖分子多是石油生产大国沙特阿拉伯人之后,一方面拨款200多亿美元,以在墨西哥湾沿岸建立的5个地下岩洞式储存为主、地上储油罐为辅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设计储备能力达到7.5亿桶; 同时把从沙特进口石油的比例从25%降低到18%,才敢对伊拉克下手,以推进“稳定中东,挺进里海,控制中亚”的能源战略。

欧盟15国尽管有储量丰富的北海油田,有邻近俄罗斯的近水楼台,也早就未雨绸缪,把石油进口来源变成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进口2.146亿吨;从中东进口1.611亿吨;从北非进口1.225亿吨;达到了相对均衡的多元化格局。 其中法国仅天然气进口就拓展成北海、荷兰、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四个渠道。石油进口大国日本更是不敢怠慢,拼命与中东国家拉关系,在与我国竞争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管道铺设问题上不惜血本提供极其优厚的条件,甚至在我国2004年停止每年向其出口的区区300万吨大庆石油时,也愿意卑躬屈膝地反复央求, 目的就是一个:石油进口的多元化。连资金缺乏的印度2001年以来也斥资110亿美元,分别投向苏丹、俄罗斯、越南、伊朗、伊拉克和缅甸,可见各国对石油多元化的重视程度。

与美国和欧洲相比,我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就显得相当集中和单一,石油多元化的力度与日本比也不够大,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风险,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石油进口多元化。在这方面我们已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中石油公司在苏丹每天可得到6万桶的份额油,并在北美、中亚和南美获得生产基地,2005 年将使海外油田年产量达3500万吨;中油公司海外油田产量2400万吨;我国2004年2 月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达成每年进口1000万吨石油的协议;正在伊朗的16个油田竞标;耗资10亿美元、全长1240公里、年输送能力达1000万吨的哈萨克~新疆阿拉山口石油管道正顺利开工。但也有在俄罗斯油田竞标中铩羽而归、在与日本在石油管道走向竞争中处于不利态势等失利记录。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目标仍很遥远。

笔者认为,为了不受制于人,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目标,我们应当趁美国入侵伊拉克引起阿拉伯人反感的机会,开展石油外交,多在波斯湾地区争取进口份额;应该利用里海地区产油国迫切希望出口多元化的时机,扩大从那里的进口;也不妨与日本在竞争俄罗斯石油管道走向中加大筹码,争取有利于我或至少打个平手;利用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让中石油在非洲以苏丹为滩头阵地,加快向西非和北非扩展;在亚洲以大海不弃涓流的气度,争取在印尼、文莱和越南扩大石油进口;甚至可以利用委内瑞拉与美国的疏远,从遥远的中美洲取得进口渠道,再进一步开拓加拿大的进口市场……,以尽快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建立雄厚的石油储备,增加我国的能源安全度。

再次是能源进口多元化和优化进口程序。我国能源生产总量2000年为10.7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占25%(7000万千瓦时),天然气仅占2%;2002年达到1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占66.1%,石油占23.4%,水电占7.1%,天然气占2.7%,核电占0.7%。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市场的实践都证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单独依靠某一种资源是危险的。我们的煤炭可以自给有余;石油缺口太大,单纯依赖进口这单一的能源是相当不安全的;而水电可以通过开发西南部的河流资源来解决;天然气和核电比例太小,应当成为增加进口的重点——这一点后面还要论述。最迫切的是在进口石油的运作上,有非常大的优化余地。世界上的石油价格,最为公众所知的是纽约期货市场西得克萨斯中级原油价(WTI)和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价,实际上石油的价格多达十几种,最重要的欧佩克的联合企业原油价,它与WTI 和布伦特原油价相比是打折的。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价格体系中,有极大投机成分和操作空间,据英国经济学家估计,石油产品领域2005年新增投机资金达到220亿美元,其中80亿美元是6月后进入的。而我国限于储存能力,既不能在油价低时大量买进,也不能在油价高时减少采购,更没有在石油短缺时调整消费方式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异常被动。其实我国有利条件甚多: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巨大的市场足以影响世界石油价格;有众多的留学生在各个先进国家留学,其中有不少人是学市场运作的,已有一大批在跨国银行崭露头角……。如果能组织一部分才俊,投身石油市场运作,背靠将要形成的中国石油储备系统,对石油现货、期货和格林斯潘所说的远程期货进行巧妙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被动局面。

以上这些都是解决眼前能源的燃眉之急,从全球能源的总格局看,就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能源进口多元化也实为目光短浅之举。我国要想解决长远的能源问题,还得有深谋远虑的总体战略——

三、中期能源战略的思路:能源供应多元化

首先,能源开采尽可能先远后近保持储备

我国石油工业长期重陆地而轻海洋,在海洋石油中又重北方而轻南方,大多数海上油田都围绕渤海湾在开采。从长远来看这不尽妥当,因为我们在黄海与朝鲜、韩国有共同大陆架;在黄海和东海与日本也有大陆架的纠纷,尤其是钓鱼岛的争端;在南海更是与越南、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海洋划界上的交错;唯有渤海是我国没有任何争议的内海。

在黄海和东海,每当我国在自己的海域(例如东海的春晓天然气田)发现油气田,都让对石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蠢蠢欲动,特别是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麻烦不断。最大的问题是在南海,那里350万平方公里海域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在我国传统海域断续线内;已经发现的面积达61.95万平方公里的13个大中型沉积盆地中,有达41.7万平方公里在我国海域断续线内;各国在南海已作126万公里地震测线,钻探1000多口井,查明97个油田和含油构造,75个气田和含气构造,油气储量268亿吨,年采油5000万吨,天然气储量25亿立方米,在我国传统疆界内可采石油储量8.27亿吨,天然气40958亿立方米。

但我国在南沙群岛的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中,仅仅控制9个(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被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控制50多个,分布面积24万平方公里。致使我国2003年海洋GDP仅为469.37亿元,其中油气总产值只占4.66%;海洋产原油2437.17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只有43.69亿立方米。

笔者认为,我国在石油和天然气匮乏的条件下,2004年成就54年历史上第8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5亿吨的记录,形成23个规模储量板块,33个重要进展,14个重要苗头,19个亿吨区有9个取得重要进展;天然气勘探13个1000 亿立方米级主攻区有7个取得重要进展,3个出现重要苗头,尤其可喜可贺。但在大陆内地和海洋发现的油气田,包括最近发现的储量达4 亿吨的长庆油田和冀东油田滩海地区以及全部渤海油田,都只应积极勘探,抓紧准备,却不急于开采,而应留作未来的储备;对塔里木盆地和黄海、东海、特别是南海的油田,则要只争朝夕,实行有水快流的开采方法;为了控制南海石油,我们就是不惜血本装备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也是值得的。它甚至比收复台湾更重要——如我们能依赖南海石油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台湾同胞急于在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的欲望就可能强化为统一的意愿,台湾面对强大的祖国会自动回归;如我们受能源制约失去经济增长的势头,即使冒险用武力收复也是变数多多,收复台湾可能就只是纸上谈兵。

其次,发展核电站,促成能源供应多元化

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和石油两种常规能源占89.5%,而常规能源可开采总储量仅为1500亿吨标准煤,只能再使用25年,这还是在我国人均电力消耗相当于美国人的1/13、日本人的1/8、世界平均水平1/2的情况下的估计。我国2003 年底电力装机总量为3.8亿千瓦,近年大约缺电700~800亿千瓦时,国家电监委估计年缺电在2000万千瓦,两年内可由新电站投入运行弥补,而未来15年则必须新增5亿千瓦以上的装机总量。这就需要在常规能源中,需要加大核能发电的比例。

核电分水冷反应堆、液态金属快增殖反应堆和气冷堆三种,只有极有限的环境影响;对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只相当于火力发电的1%;不释放二氧化碳、 硫或一氧化碳;很小的废物量,而具有清洁、原料容易储备、可使用时间长(一般核反应堆加一次原料可运行20年)、原料供应充足(煤的探明储量可使用200年,天然气可使用60年,石油可使用40年,核燃料可使用3000年)、占地少(修建一座发电1000兆千瓦的核电站需1~4平方公里,太阳能电站需20~50平方公里,风力电站需50~150平方公里)、成本低(每度电成本核电为0.035欧元,天然气发电为0.39欧元,水电为0.047欧元,石油发电为0.06欧元,风力发电为0.062欧元)、不排放温室气体等优点,成为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首选。从1957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目前全世界已有441座核电站在运转,装机容量3.64亿千瓦, 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的16.1%,有17个国家核电占全部发电量的1/4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国中,美国有核电站104座,装机容量9903万千瓦,占发电量的20.83%;日本有53座,装机容量4404万千瓦,占发电量的33.82%;德国20座,装机容量2259万千瓦, 占发电量的30.57%;英国35座,装机容量1497万千瓦,占发电量的27.94%;俄罗斯27座,装机容量2029万千瓦;加拿大22座,装机容量1511万千瓦;韩国18座,装机容量1497万千瓦;最突出的是法国,其59座核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320万千瓦,占发电量的76.4%,把能源自给率从70年代的22%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资料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处《世界核电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经济日报》[N]2002年1月14日)而我国在2000年13472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中,火力发电占82.9%,水力发电占15.9%,核电发电量仅为1.2%。核电站只有9座,装机容量仅为870万千瓦,2003年只占发电量的2.3%,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

虽受美国三里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又受国内环保主义者的围攻,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决定2020年以后不再建核电站,但他们主要的原因是国土狭窄,人口密集。同样是人口密集的日本计划在2010年前再建16座核电站,韩国打算再建8座核电站,可见核电站对人们的吸引力。我国与他们不同, 我们疆域辽阔,面临海洋,如在南海的岛屿上选址建核电站供应珠江三角洲,在舟山群岛选址建核电站供应长江三角洲,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外的岛屿上选址建核电站供应环渤海湾经济区,安全上绝对是万无一失;我国已掌握核燃料的分离技术,已具备设计百万千瓦核电站的能力,只要在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设备制造的国产化和批量化,就能把核电的成本降下来(法国的核电成本仅为煤电的65%,油电的32%);如果把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考虑在内,我国目前可用几十年的核燃料资源使用时间就可再延长140倍。因此国家2004年7月21日决定把核电发展战略从“适度发展核电”改为“积极发展核电”,把核电站投资从占GDP的1.3%提高到2~3%, 批准建设4座核电站,宣布从今年到2020年决定投资400亿美元,引进和新建32座核电站,使我国核能发电上升占总发电量的4%,是及时和英明的决策, 对缓解我国能源匮乏具有决定性作用。

其三,发展可再生能源,促成能源消耗多样化

在可再生能源中,应该把水电、 风能和太阳能放在优先的地位。 欧盟计划到2010年把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从目前的13%提高到22%,英国要在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高到20%。而在我国2010年电力规划中,水电占15%,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只占0.4%,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2003年11月公布的《中国能源战略和改革背景报告》,把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定为发电装机总量1亿千瓦, 开发量5亿吨标准煤,从目前的世界能源形势看,力度显得小了一点儿。

据专家估算,我国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7605亿千瓦,可开发总量为3.9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2.9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亿千瓦占世界1/6;尤其是西部水电开发仅达开发率的10%,仅西藏墨脱水电装机容量就可达43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2630亿千瓦时,相当于2.5个三峡水电站;2004年10月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如果能全部开发, 就可使我国的装机总量和年发电量翻一番。水电虽然需要大量的投资,但它干净、方便、环保、是值得下大气力、用巨额投资去解决的。

加大风能电力开发力度。1990年到2000年,全球能源年增长率,风能25.1%,太阳能20.1%,天然气1.6%,石油1.2%,核能0.6%,煤—1.0%,风能发电是十年中世界上发电增长率最高的能源,近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7%。据估计世界风能发电量可达到能源消耗的15倍,2003年底风能发电量已相当于12座核电站的能量。2000年到2005年全球在该项目的投资将达到270亿美元,发电量每年增长为30.7%;2003年风电装机容量已达3300多万千瓦,有研究报告称2020年全球风能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12亿千瓦,为2002年的38倍,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2%,是世界未来最重要的替代能源。风能发电潜力巨大,世界上风能能源达53亿千瓦时,只要离地5米,平均风速达每秒5米以上,就可达经济水平。风能发电技术上已经过关,并达到批量商业化生产水平,美国风能发电机组造价已从1990年的1333美元降低到2000年的790美元,发电机组寿命达到20~25年,发电成本由每千瓦时8美分降低到4美分,达到与常规能源相当的水平,并且每30个月成本降低15%。欧洲占世界风能装机总量的74%,德国在风能上领先世界,发电量占全球1/3,风能发电在电网中的容量可达30%以上,德国绿党的联邦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廷和社会民主党的联邦合作和发展部长海德玛丽·维乔雷克—措伊尔甚至呼吁放弃使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工能源,使用太阳能、风能、水力和生物能等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德国《世界报》[N]2004年6月2日)。丹麦2001年风能发电2364兆瓦,占总发电量的20%,以人均450瓦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是世界上风能资源最多的国家,仅陆地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就达2.53亿千瓦时,如果加上近海风能资源,可达到10亿千瓦时,理论可开发风能更是高达32亿千瓦。在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场,进口的72台机组生产的上网风能电价已降低到每千瓦时0.5元,6.29年就可收回成本。但全国40个风场每个不足1.5万千瓦,风能装机总量2003年底仅为56.7万千瓦,占全国装机总量的0.14%;并且风能电场得不到电网的支持,发电量不能上网。(资料来源:何祚庥、王亦楠:《用风能发电救济“电荒”》,《经济日报》[N]2004年6月5日)我们每年用那么多的资金用于石油等能源的进口,如果依靠我们巨大的外汇储备,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大规模进口美国和德国的风能发电技术设备,进一步促成技术本土化,辅之以鼓励投资者的政策激励措施,应该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太阳能的利用上,世界每年增长率达到20.9%,呈现日本第一,德国第二,美国第三的格局。其缺点是受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制约,成本较高,电的价格高于风能和燃煤发电的价格。但它更干净、更方便、 更环保, 单位瓦特发电的成本已从1980年的200美元降低到2001年的3.5美元,并在随着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我国在西北、北方到东北的资源不可限量,值得下大功夫研究和投资,如果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突破,不仅对我国的能源格局可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对世界也是巨大的贡献。

如在上述各方面都取得圆满成功,则可形成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地区以水电为主,西北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以及北方的内蒙古以太阳能和风能电力为主,在东北和华北以煤电与油气发电为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以煤炭、石油和核电混合应用去支撑,就能形成相对安全的能源格局。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西南和更危急的西北,国家每年付出大量的扶贫资金,如果把这些资金给西南的每个家庭发一个电炉;给西北和内蒙古的每个家庭发一套太阳能灶,让他们不再烧薪柴,那么那里就不仅有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局势就可大大缓解,实在是泽被后世功德无量的举措。

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即使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多的沙特阿拉伯,其2594亿桶石油以目前的速度开采,也仅够用50年,遑论其他能源消耗大国或能源短缺国家,这就需要——

四、长期能源战略:能源结构节能化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提出“哈伯特峰值”,预测美国石油生产的高峰期在1970年,结果1971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近35亿桶,此后日益减少。今天世界已发现油田的储量998亿吨,为剩余可开采储量的76%,“哈伯特峰值”也已临近,各国发现大油田的时期似乎已经过去,世界上1500个正在生产的大型油田中,探明储量已达所有已知原油储量的94%,400个最大型油田储量已占到总储量的60~70%,只有41个油田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现的;其中占世界石油产量20%的14个大油田平均年龄60岁,即使储量最丰富的沙特采出的石油中也有27%的水(不可开采的临界点是40%),世界石油产量的最高点即将达到,产量将不可避免地下降。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世界上的石油仅够开采40年,天然气仅可开采70年;而我国的576个油田和201个天然气田估计峰值在2015年,可开采的时间是10年和20~30年,结构性短缺不可避免。

我们是个后发的人口众多而能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个资源利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石油探明储量仅居世界第11位,全国剩余可开采量仅为23.8亿吨,人均石油剩余可开采量更是只有1.87吨,人均石油化学燃料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人均石油可开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缺口已经从1990年的1914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9000万吨;能源进口从1310万吨增加到14331万吨,进口增加992.4%;能源进口平衡差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扩大到2000年的—15147万吨标准煤。据中国工程院刘健超院士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达31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需求的13.8%,需要增加26座兖州煤矿、6个大庆油田、8个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和4.3个三峡水电站。即使把我国经济上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全部开发,也仅相当于12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只能满足2020年需求的28%。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应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长期能源就有巨大的指导性意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思路,笔者提出以下节能建议:

1、推行针对污染者的收费体制,促成节能型生产体系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与世界上的大国比,2001年我国1亿美元GDP消耗的能源为11~12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资料来源:《世界能源数据提要》〈2003年〉);与近邻日本比,2003年我国用3.85亿发电装机容量生产的GDP仅为1.4万亿美元,而日本用2.85亿发电装机容量即实现4.3万亿美元的GDP;我国工业主要用能行业能耗水平比国外平均先进水平高1.4倍,有的产品能耗水平比甚至是先进国家的1.8倍(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3月版);即使在较发达的浙江, 工业生产中每千瓦时电力的平均产出也仅为8元人民币,与第三产业每千瓦时产出20元相比,效率上的潜力不可低估。 据估计,我国一次性能源的节能潜力在26%以上。(资料来源:沈中元:《中国的节能潜力》,[N]载《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第一期)如果能在发电厂的布局上进行优化配置,如果在生产设备上进行科学改造,如果能在能源网络上加强能源管理并进行市场化改革,让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各环节形成独立运行主体,同时积极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着力于电网供配电和用电设备的计算机技术高端化、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把网络通讯技术应用于住宅建设中,使用更节能的照明设备和绝缘材料,形成节约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大有可为的。

我国有不少企业已在节能上取得重大突破:鞍山钢铁集团1999年淘汰平炉实现全转炉炼钢;2000年淘汰初轧工艺,实施全连铸工艺;2002年淘汰热烧工艺,实现冷烧结;2003年新建3200立方米大高炉和6M改扩建大焦,在钢产量从813 万吨增到1018万吨的同时总能耗从905万吨标准煤降低到904万吨。坚持“绿色公司”理念的中国华能集团2003年平均供电煤耗338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克。 中国一汽集团2003年万元产值能耗由0.3782千克标准煤减少到0.1983千克标准煤。

但我们不能幻想每个企业都像这些先进企业那样实施节能措施,而需要通过法规,形成普遍性的节能生产方式。方法是谁污染谁付费,计算具体企业的能源使用指数和排污数量,适当收费,为环境保护部门筹措资金,实行综合治理,促使每个企业都自觉节能,健全计量、台账、统计和测试制度,积极推行高效照明、高效电器、工业余热利用、供热供冷优化等节能技术,把我国相当于经济合作组织国家4.6倍的能源消耗强度降下来,实现循环性能源利用的生产。

2、完善税收制度,形成节能型社会消费模式

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我国即使以现在很低的能源消费水平运行,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从2000年占世界排放量的12.7%增加到2020年的16.7%,将有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威胁,目前或将来,我国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将来也没有必要模仿美国式的消费方式。眼下各地盲目地大搞所谓的城市“光亮工程”,纯粹是出于局部虚荣心作怪,是劳民伤财的愚蠢勾当,甚至不需论证就可否决。

更有不少人——主要是汽车业的外国股东——为了拉动消费在鼓吹普及私人汽车,使我国汽车销量以每年近80%的速度增长,这绝对不符合我国的能源短缺的国情。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推算,未来10年我国的汽车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是美国人的一半,在能源消耗上是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普及私人轿车是目光短浅之举。殊不知当年轿车之所以能在美国并进一步在先进国家普及,完全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搞的鬼,他们为了保持汽车市场的占有份额,把很有前途的公共电车交通系统买下来统统拆毁,阻止了该技术的扩展和普及,才把私人轿车从美国推向全世界。我们的运输业耗油已达到全国用油量的1/3,惊人的人口密度容纳不了成千上万的小汽车,实践证明最有效率的还是公共交通系统。

方法是通过恰当的税收体系,从燃料油的环节上收税,促使人们减少高耗油的汽车使用。美国人对燃料油只收30%的税,就造成了汽车的泛滥和污染,日本对燃油收120%的税,德国收260%,法国更是收到300%,有效地抑制了汽车的发展。我们如果达到法国人的标准,就能稳步推进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同时果断铲除出租车头上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机构以降低收费水平,就能让中国多数人坐上轿车而不必私人家家拥有,也有利于鼓励小排量汽车上路,一举改变我国机动车油耗高于国外20%的局面,那我们的能源压力将大大降低,能够得到环保上的无形效益。

3、通过生产环节的税收,促成全社会消费者的节能理念

方法是对所有消费品,在生产环节上根据包装使用材料的污染水平和能源使用状况,实施一次性税收拨付给环境保护部门,就可形成全社会公众的节能理念。例如食品包装收税(用来维持垃圾回收运转)包含在食品价格中,就提高了食品的消费价,能排除各种产品的过分包装;发电污染税(用来治理发电站污染)包括在价格中,就可提高人们的节电意识;建筑材料税(用来维持废金属、废玻璃等建筑垃圾的回收)能促使人们建设节能房屋以减少能源消费(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组合在一起,就可推动全民自愿节能,形成这样的局面:

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如果我们每个办公室在温度低于32摄氏度时不开空调;在炎热天气时每一个中国人把空调从18度调到27~28度;每家人都把家里的灯泡换成节能灯泡;如果我们不让电视机,DVD等家电处于待机状态, 我们就能每家每天节约一度电,而这都是举手之劳就可解决的,我国每年就能省下2亿吨煤。推而广之,再加上普及节能电器和节能房屋,完善消费品中碎玻璃、废金属、废纸的分类回收制度,节能的余地就更大了。

进一步,遵循循环经济减少资源利用量和废弃物排放量(Reduce)、实施物料循环利用(Recycle)和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的3R原则,在能源开发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制定法规和标准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环节开发新技术以提高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水平,在社会消费环节以价格杠杆促进和促进绿色消费,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把这些节约能源的措施实实在在地落实好,蔚成节能型社会的风气,形成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的节能型经济,我们的能源结构就能进一步优化,就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促使我国经济以更坚实稳妥的步伐走向世界的前列。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_装机容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