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华1 郑琴珠2
1.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2.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法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0例通过上肢浅静脉进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PDCA组、PDCA加药物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下进行静脉化疗;PDCA组在实行化疗方案同时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控制;PDCA加药物组除在化疗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外,每日化疗前分别使用防护药物山莨菪碱注射液湿敷,对比观察各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PDCA组与PDCA加药物组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加药物组与PDCA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CA加药物组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均为I级。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控制能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基础上使用药物防护能进一步减轻静脉炎严重程度。
【关键词】PDCA循环;化疗性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94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82-01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毒性大、浓度高,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对静脉进行反复穿刺,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血管平滑肌痉挛,造成化疗性静脉炎。临床研究表明,接受化疗的患者中局部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57.6%,甚至达80.4%[1]。而化疗性静脉炎一旦发生就难以完全修复,将会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及疗效。本研究针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流程,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以期达到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同时,使用药物对化疗性静脉炎进行防护,以达到进一步减轻化疗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推广有效的化疗性静脉炎防护方法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某三级乙等医院肿瘤内科住院并通过上肢浅静脉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化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6~75岁,平均(53.98±5.98)岁。按简单随机分组法(抽签法)将120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PDCA组和PDCA加药物组,共3组,每组各40例。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及化疗前血管情况[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5),3组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常规化疗护理:化疗当天,由责任护士进行化疗知识宣教,责任护士或协助护士执行患者的血管穿刺及遵医嘱静脉应用化疗药物,责任护士负责巡视与下一班护士进行床边交班,发现静脉炎根据药物性质给予及时处理。
1.2.2 PDCA循环实施组:(1)计划阶段(P):化疗前1天,由责任护士和协助护士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局部静脉状况进行评估,确定穿刺部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化疗知识教育,重点让患者掌握静脉炎的体征和自觉症状,并当场评价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静脉炎的认知,对未认知的问题重复教育。(2)实施阶段(D):化疗当天,责任护士或协助护士再次向患者进行化疗知识教育,执行患者的血管穿刺及遵医嘱静脉应用化疗药物。(3)检查阶段(C):化疗当天及化疗结束后,采用三级监控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检查工作,由执行该患者化疗的护士和责任护士负责巡视化疗注射部位的情况,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发生红肿,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责任护士与下一班护士进行床边交班,交给下一班观察,护士长进行第三级监控,对化疗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检查穿刺部位的选择是否正确,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凡发现静脉炎,根据患者所用化疗药物的性质给予及时处理。(4)总结处理阶段(A):化疗当天至化疗结束,评价静脉炎的处理效果,分析原因,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根据。
1.2.3 PDCA加药物组: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基础上,每日输注化疗药物前都进行药物防护:静脉注射化疗药前30min,沿着准备进行注射的静脉,敷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浸湿的纱布,保留5-10min,然后进行穿刺和化疗药物的输注。
1.3 评价指标 静脉炎的等级判定标准参考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将静脉炎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由两位有经验的肿瘤内科护士进行观察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对照组与PDCA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对照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21例,总发生率为52.5%。PDCA组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9例,总发生率为22.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与PDCA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的比较结果(例%)
3 讨论
应用PDCA循环管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PDCA循环法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现代护理已进入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管理的发展阶段,静脉化疗由单纯静脉输液操作发展成为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与实践[4]。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静脉管理,把对病人的静脉保护措施落实到肿瘤化疗的全过程,观察更细致,对已发生的静脉炎的处理更及时,将化疗对病人静脉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保证了病人有更专业、更安全的化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英玲,石会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7~858.
[2]李加宁,白金技,张玲.浅静脉血管评级与静脉输液穿刺质量管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1,8(6):56~57.
[3]姚小春.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69~71.
[4]郭燕红.护理的专业价值[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2.
论文作者:黄梅华1,郑琴珠2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静脉炎论文; 静脉论文; 药物论文; 护士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