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开放背景下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的探究
——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党曲楠/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甘肃电大)是一所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为依托,面向全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新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本文以甘肃电大为例,分析了当前甘肃电大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提升甘肃电大生态道德教育效果为切入点展开思考,探索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同时为其他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 开放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 模式探究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成为时代最深沉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明确通过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高校应当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生态道德观,这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同时,电大作为以成人教育为主的高校,学生群体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基本都是在职学习,在工作经历、年龄结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等方面个体差异性大,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必然也与其他普通高校迥然不同。因此,如何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探索新时代开放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便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依据
大学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他们既是亲历者、宣传者,更是示范者、践行者,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是否有能力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未来社会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这不仅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弥补传统德育缺失的现实需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工业文明下,人类忽视了自然的内在规律,把人的需要置于自然之上,把自然视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恩格斯曾经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而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的演进,是对工业文明无视自然权利的扬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立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激发其生态道德情感,调动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生态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肺泡SIRT6含量、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包括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PaO2/FiO2及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分析SIRT6与炎症因子及动脉血气指标的相关性。
(二)弥补传统德育缺失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传统的大学德育往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道德调整的范畴仅仅囿于人际关系范围之内,主要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未将人类道德调整的领域扩展到自然界之中,忽视了人类对于自然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当前,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把自然界真正纳入人类道德关怀之中,从根本上完善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使大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生态危机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自觉践行起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生态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友好发展。
很多时候我需要这样的空白,与一空白的宣纸不同,内心的弥漫在骨头缝里的空白,如歌如泣,随风款款而动,是如此的让我痴迷,又使我在庸俗与单调的轮回中惶惶不可终日。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受制于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局限性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强调学生学会处理人际范围内的物质利益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客观的道德和伦理关系,这种教育模式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阻碍,培养出来的学生时常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陷入道德困境,甚至出现道德失范。因此,必须把生态道德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2]21 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某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也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
二、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及内容有待于完善、整合
电大学生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明显区别在于,他们基本都是在职学习,无法在统一时间和地点接受某门课程的系统学习。目前,甘肃电大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网络课程学习以及少量的面授辅导,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对于先进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利用不足。如何高度整合资源和信息优势,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教材,深入课堂,进入学生心灵已成为甘肃电大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师资配备相对单薄
从思政教师配备情况来看,甘肃电大无论在教师数量还是知识结构上都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思政教师团队需要扩大,为此,学校可以在教师培训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关注。如:积极争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去学习;支持有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在职称评审中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岗位比例。
(三)资源平台利用不足,教学手段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有关规定,甘肃电大目前在本科各专业开设的统设必修课程(国家开放大学统一开设的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开必修课程(甘肃电大开设的课程)为《形势与政策》。开放教育专科各专业开设的统设必修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开必修课程为《形势与政策》。虽然以上思政主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穿插了有关人与自然、生态建设和与保护环境有关的内容,但是内容过于简单,呈现方式也多零散化、不成体系。
三、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从师资配备情况来看,目前甘肃电大承担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专业教师人数较少,其中,专职任课教师3人,兼职任课教师6人(专职任课教师是指编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承担思政课教学与科研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是指编制在校内其他教学单位或管理部门的教师)。
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内收治的386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脑血管类疾病指征[2],且经系列检查确诊为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患者128例、冠心病患者146例、疾病兼发患者112例。386例患者中有男性187人,女性199人,患者年龄54.3-80.5岁,平均(72.6±6.2)岁,病程0.5-15.4年,平均(9.5±2.7)年。本实验的纳入标准为患者自愿参与实验、患者无重大脏器类疾病、无传染类疾病、未参与其他类型实验,且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二)创建生态道德教育在线学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对电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理应抓好网络载体这一资源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云教室等自媒体及新媒体,有计划的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交流、探讨,形成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线上线下协同配合的网络学习平台。本学期,甘肃电大初步开展了《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平台建设工作,该平台开设了包括生态文明的由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有关生态道德的微课,通过向学生呈现相关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富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占领课外“微时间”,实现师生“微互动”,通过这种教育形式,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的热情,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第一,将生态伦理知识融入到现有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中,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环保内容。第二,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理解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第三,开设相关选修课,除继续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作用外,还可以提供《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渠道。
由表9可知RSD<3%,验证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吻合,说明正交试验筛选出的工艺参数能较好地达到所需目的,重现性好。
(四)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
蔡元培认为,“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而是要注重实际行为,要“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4]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鲜活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善美,唤起内心的生态良心,最终把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外化于行。首先,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于“保护母亲河——‘电小青’在行动”的社团及志愿者活动。其次,还可鼓励学生围绕环境保护等相关主题设计毕业论文,动员他们积极到校外实地调研,使他们在直观的体验中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从而树立起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358.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张勤.国民教育新视野——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社 ,2005:30.
作者简介: 党曲楠(1986-),男,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开放教育论文; 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模式探究论文;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