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琳瑶[1](2021)在《多模态视角下汉英安慰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以中美家庭情景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沈倬丞[2](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陈丝雨(SAITHAREE NAMFON)[3](2021)在《汉泰称赞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称赞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最常见的礼貌用语之一,在日常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称赞这一言语行为的外在产物,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称赞语的使用方式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中泰两国人民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称赞表达和应答方面也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本文主要将汉泰称赞语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中泰影视作品中的称赞语作为研究的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形成本文的汉泰称赞语语料库。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称赞话题、词类、句法形式以及应答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汉泰称赞语在使用场合、称赞话题、词类、句法形式以及应答语方面均有异同。汉泰称赞语的使用场合大多相同,但汉语称赞语还出现在请求场合,而泰语没有;汉泰称赞语话题主要集中在能力成就、人品性格、外貌和所有物四个方面,但使用频率不同;汉泰称赞语的使用词语相同,但使用词的表达方式大有不同;汉泰称赞语的句法形式都是规约化的,但二者的句法特点却各有不同;汉泰称赞应答语都符合“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但在非同意称赞中,汉语称赞应答语存在沉默型和贬低型,而泰语只有沉默型。本研究从语言对比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汉泰称赞语的研究,为汉泰称赞语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为中泰的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提供参考,同时能够促进中泰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彼此称赞语的使用方式。

陈翠[4](2021)在《礼貌原则下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通过对汉语招呼语的分类分析,分析汉语招呼语的语言使用现象和社会功能。按照汉语招呼语的语义分类,可分为五种汉语招呼语类型:称呼型、问候型、即景型、调侃型、零招呼语。然后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为基础,说明中泰双方汉语招呼语使用的异同。语言文化及各自使用方式的异同,即会因话语角色、语境、文化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同。随后,又从跨文化和语用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文化心理与语言环境的影响、礼貌程度的不同、礼貌原则与使用的礼貌策略不同和跨文化交际语言与语用移情现象等等。针对泰籍受试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情况与基于语用情况和礼貌原则下的礼貌认知的差异,笔者希望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双方交际过程中语境、话语角色、文化心理的编码和解码作出一定的研究,并通过论证这些研究促使双方都能更进一步了解彼此交际方式和汉语招呼语的使用,以便更好地了解泰国汉语学习者在汉语招呼语交际中使用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分析并给出一定的建议,以促进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招呼语的学习和使用能力。

孙一晨[5](2021)在《面向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感谢语在中日两国的社会发展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由于两国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导致两国感谢语在发展的过程衍生出了多种差异。因此,如何更高效地针对日本留学生进行汉语感谢语的教学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前两章结合了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以及影视剧中的语料,对汉语感谢语的独有特点以及汉日感谢语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做出了归纳和总结。并从对日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分析了这些差异可能给教材编写、教学者教学以及日本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第三章统计了大纲以及口语教材中的汉语感谢语,并在第四章调查了日本留学生关于汉语感谢语的使用情况。最后在第五章中,本文以以上三方面的结合分析为依据,对汉语感谢语的教学提出了建议。口语教材应充分结合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感谢语相关内容的编排。教学者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丰富课堂内容及教学手段。日本留学生则要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实践机会。希望本文能初步提高日本留学生运用汉语感谢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

王丹[6](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中信息转换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提出翻译转换理论,他将转换定义为原文翻译为译文时形式对等的偏离。该理论注重信息对等,避免局限于形式对等,在翻译实践中可行性较强。本次汉译实践材料选自布鲁姆·库尔卡、豪斯等教授的着作《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选材属于学术类文本,语言表达客观。文中频繁使用被动句和复杂句。该选材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追求形式对应。基于选材语言特征,该实践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范畴转换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翻译转换理论对学术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鉴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仅讨论句子层面以下转换,本文另从衔接和连贯层面进行案例分析,为学术文本汉译提供借鉴。

李偲[7](2021)在《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的语用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发生的“于欢案”一审被判故意伤害罪,处无期徒刑的判决结果经由媒体报道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二审改判,以存在防卫过当、被害人过错等事由对于欢进行减轻量刑,最终处有期徒刑五年。从司法角度而言,该案是法律适用和依法审判的问题;从媒体角度而言,该案是人伦情理与道德规范的问题;但从话语实践的角度而言,究其本质,则是法官和媒体报道者对“于欢”话语身份建构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语用学理论对法庭内外叙事话语中于欢身份建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解读于欢身份是如何在判决书和媒体报道中被构建的。本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陈新仁的“语用身份论”构建了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动态顺应性的语用分析框架,以“于欢案”法庭内判决书叙事话语与法庭外相关媒体报道叙事话语中“于欢”的语用身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份建构动态顺应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判决书和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建构因受特定交际目的和特定交际语境的制约而在身份类型和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同判决书相比,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类型则更多元化。本研究通过对判决书与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建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二者间的异同,为进一步认识判决书与媒体报道的体裁特征和说服“艺术”,领略司法机构语境与媒体机构语境下于欢身份建构的“语用功效”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将有助于增强受众正确理解和理性认知判决书与媒体报道内容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推动司法和舆论间良性互动的实现。

苏勤(PROMSAKUL MISS NIPAPORN)[8](2020)在《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礼貌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言语之一。不管是中国还是泰国,都是一个有礼貌的社会,语言中的礼貌用语都十分丰富,并且表现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尤其是由于两国语用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人们对礼貌的表达、理解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本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泰国留学生对汉语礼貌用语的掌握情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文化和泰国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之处,这是泰国留学生在汉语礼貌用语的使用上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偏误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礼貌语言的意义不理解;对礼貌语言的使用场合不清楚;对汉语礼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习惯。因此,为了提高留学生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对汉泰礼貌用语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本文从问候语、感谢语、恭维语、告别语等四方面对汉语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一步对汉泰礼貌用语语用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的差异。通过对泰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的偏误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跨文化礼貌用语学习及教学现状,从学习者、教材、教师这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及建议。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提高对礼貌用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礼貌用语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情境教学及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中国礼仪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礼貌用语使用不当造成的语用失误,有效提升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汉泰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柳真(Yoo Jin)[9](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马丽[10](2020)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文中提出委婉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考虑到文化、礼仪、宗教、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人们往往避免使用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闪烁其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的说法,即委婉语。委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既有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韩国语委婉语这一神秘宝藏,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寻,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对委婉语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不够统一和明确;概括分析居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宏观研究较多,个案分析不足;没有统一的语料来源,等等。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韩国语委婉语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韩国语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变化与社会功能,并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尝试建立韩国语委婉语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本文在分析既有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将委婉语重新定义为:在具体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内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间接表述,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在此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的范畴包括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语篇委婉语三部分。词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词汇或短语,使用其他词汇、短语间接表述敬畏对象、死亡、疾病、性、生理现象、身体条件缺憾、社会生活缺憾、政治与经济的消极方面等内容,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词汇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句式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礼和有负担的言语行为,使用句类转换、句式转换、句子成分添加等语法手段和迂回表达、省略、提示等语用手段,间接表述请求、命令、提问、劝说、指责、拒绝等意图,从而避免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句式委婉语多属于语用学范畴,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难以囊括所有种类。语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当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都难以满足表达需求,此时可采用传达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篇章进行委婉表达。与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所不同的是,语篇委婉语的使用目的除了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更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在准确判断双方利害关系基础上,实现保护自我和照顾对方的一箭双雕目的。第二,在构成方式方面,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可将其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从狭义上看,主要指语言手段。韩国语委婉语的语言构成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方式、字形方式、词汇方式、句式方式、修辞方式等。语音方式主要有变音、倒置、省音、替音、添音;字形方式包括改字、空字、拆字、标记替代;词汇方式分为同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抽象词替代、汉字词替代、外来词替代、构词法、熟语替代;句式方式包括规约性句式和非规约性句式;修辞方式主要涵盖概念隐喻、转喻、拟人等。第三,在语义变化方面,本文根据委婉语的语义演变特点,从语义层级关系变化和语义清晰度变化两方面着手,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演变归纳为语义聚合和语义模糊两部分,其中语义聚合又可分为语义相同、语义反向、语义扩大、语义转换几方面,语义模糊又包括指称模糊、语义多样化、语义缺乏确指、语义隐含,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委婉语与直陈语相比较的语义变化情况。第四,在语用功能方面,以使用委婉语的首要照顾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为标准,即以“利人”还是“利己”为标准,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划分为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两类。委婉语使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展示说话人良好的礼貌教养,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善和诚意,不让对方受胁迫和感到难堪,赢得对方的好感。尤其在表达负面信息时,礼貌是卓有成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也是委婉语的重要功能。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礼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表达不洁不雅事物、礼貌表达对弱者的尊重同情、礼貌表达面子威胁行为。人们往往不是单纯为了交际而交际,通常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目的。保护自己,为自己说好话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礼貌功能只是委婉语的部分功能,一旦交际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利益、地位、面子,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自我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保护自我安全、保护自我利益、保护自我面子。总之,委婉语可以在行使礼貌功能的同时,伴随生产自我保护功能这一副产品。另一方面,所有的委婉语使用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自我保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功能,当二者发生冲突,最终是礼貌功能服从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和社会功能是自我保护,即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委婉语,可以达到含而不漏、曲而不晦的功效,避免针锋相对引起对方不悦和不快,令听者更容易接受谈话内容,提高谈话效率,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汉泰称赞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泰称赞语概述
    第一节 汉泰称赞语的界定及其功能
        一、汉泰称赞语的界定
        二、汉泰称赞语的功能
    第二节 汉泰称赞语的类型
        一、汉泰直接称赞语
        二、汉泰间接称赞语
第二章 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使用场合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使用场合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的异同
        一、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的相似处
        二、汉泰称赞语使用场合的不同处
第三章 汉泰称赞语话题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话题
        一、汉语称赞语的外貌话题
        二、汉语称赞语的所有物话题
        三、汉语称赞语的能力成就话题
        四、汉语称赞语的人品性格话题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话题
        一、泰语称赞语的外貌话题
        二、泰语称赞语的所有物话题
        三、泰语称赞语的能力成就话题
        四、泰语称赞语的人品性格话题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话题的异同
        一、汉泰称赞语话题的相似处
        二、汉泰称赞语话题的不同处
第四章 汉泰称赞语词类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词类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词类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词类的异同
        一、汉泰称赞语词类的相似处
        二、汉泰称赞语词类的不同处
第五章 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称赞语句法形式
    第二节 泰语称赞语句法形式
    第三节 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的异同
        一、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的相似处
        二、汉泰称赞语句法形式的不同处
第六章 汉泰称赞应答语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称赞应答语
    第二节 泰语称赞应答语
    第三节 汉泰称赞应答语的异同
        一、汉泰称赞应答语的相似处
        二、汉泰称赞应答语的不同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礼貌原则下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泰籍受试者汉语招呼语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理论
        一、礼貌原则
        二、关于汉语招呼语的界定
        三、汉语招呼语的分类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和目的
        二、问卷的分析方法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内容
        五、调查过程
    第二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二、问卷的总体情况分析
    第三节 问卷的调查情况
        一、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使用情况
        二、泰籍受试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三章 汉语招呼语的使用形成差异的原因与分析
    第一节 语境与话语理解对泰国汉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话语角色与文化心理对泰国汉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礼貌原则对泰籍受试者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第四章 关于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说明和建议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中泰国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招呼语的建议
    第二节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学习建议
    第三节 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泰汉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对比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面向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日感谢语概述
    第一节 汉语感谢语概述
        一、汉语感谢语的定义
        二、汉语感谢语的分类
    第二节 日语感谢语概述
        一、日语感谢语的定义
        二、日语感谢语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日感谢语对比及其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一节 汉日感谢语表达方式的对比
        一、汉日感谢语表达方式中的相似之处
        二、汉日感谢语表达方式中的差异
    第二节 汉日感谢语语用功能的对比
        一、汉日感谢语语用功能的相似之处
        二、汉日感谢语语用功能的差异
    第三节 汉日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对比
        一、汉日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相似之处
        二、汉日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差异
    第四节 汉日对比下的汉语感谢语特点
        一、汉日对比下汉语感谢语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汉日对比下汉语感谢语语用功能的特点
        三、汉日对比下汉语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特点
    第五节 汉日感谢语使用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形成汉日感谢语差异的文化历史因素
        二、形成汉日感谢语差异的民族性格因素
        三、形成汉日感谢语差异的社会关系因素
    第六节 汉日感谢语的差异对汉语感谢语教学影响
        一、汉日感谢语表达方式差异对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二、汉日感谢语语用功能差异对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三、汉日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差异对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中感谢语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大纲中的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一、《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二、《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中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第二节 口语教材中汉语感谢语的考察与分析
        一、《发展汉语》口语系列中的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二、《汉语口语速成》中的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第三节 口语教材中汉语感谢语的考察总结
        一、《发展汉语》口语系列中对汉语感谢语编排的优点
        二、《汉语口语速成》中对汉语感谢语编排的优点
        三、教材中对日汉语感谢语编排存在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考察
    第一节 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一、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基本说明
        二、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二、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日本留学生的感谢语教学建议
    第一节 对口语教材中感谢语的编写建议
        一、结合大纲要求、对感谢语进行多方面丰富
        二、结合大纲要求,优化感谢语分布
        三、结合学生需求,增加有效性练习
    第二节 对教学者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建议
        一、对汉日感谢语差异及其原因要有积极态度
        二、丰富课堂内容及教学手段
        三、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相结合
    第三节 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学习建议
        一、把握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
        二、正确看待中日差异,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积极参与交际,增加实践机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日本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1.1 Pre-translation
        1.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1.2 Translation Tools
    1.2 While-translation
        1.2.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1.2.2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1.3 Post-translation
        1.3.1 Self-check
        1.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2.1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broad
    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t Home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Category Shifts
        3.1.1 Class Shifts
        3.1.2 Structure Shifts
        3.1.3 Unit Shifts
    3.2 Logical Relation Shifts
        3.2.1 Shifts of Implicit Logical Relations
        3.2.2 Shifts of Coordinating Relations
Conclusion
    Major Findings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7)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的语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法律话语身份建构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媒体话语身份建构研究概述
    第三节 相关研究简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语言顺应论
    第二节 语用身份论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的身份类型对比分析
    第一节 “于欢”身份的断定
    第二节 判决书中“于欢”的身份类型
        一、默认身份
        二、变异身份
    第三节 媒体报道中“于欢”的身份类型
        一、默认身份
        二、变异身份
    第四节 判决书与媒体报道中“于欢”的身份类型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对比分析
    第一节 判决书中“于欢”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
        一、命题内容策略
        二、语言—语用策略
    第二节 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
        一、命题内容策略
        二、语言—语用策略
    第三节 判决书与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的语境顺应 对比分析
    第一节 判决书中“于欢”身份建构的语境顺应
        一、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二、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三、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第二节 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建构的语境顺应
        一、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二、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三、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第三节 判决书与媒体报道中“于欢”身份建构语境顺应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
    六、研究综述
第一章 汉语和泰语礼貌用语概述
    第一节 汉语礼貌用语的界定
        一、汉语礼貌用语的定义
        二、汉语礼貌用语的分类
    第二节 泰语礼貌用语概述
        一、泰语礼貌用语的界定
        二、泰语语礼貌用语的分类
第二章 汉泰礼貌用语比较分析
    第一节 汉泰问候语比较
    第二节 汉泰感谢语比较
    第三节 汉泰恭维语比较
    第四节 汉泰告别语比较
第三章 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情况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泰国学生使用礼貌用语使用问题研究
        一、泰国学生使用汉语问候语情况分析
        二、泰国学生使用汉语感谢语情况分析
    第三节 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原因
第四章 针对泰国学生汉语礼貌用语教学建议
    第一节 加强对学生汉语礼貌用语的语言教学
        一、提高对汉语礼貌用语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模式
    第二节 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对语用情境的理解
        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语言情景描述
    第三节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礼仪文化的教学
        一、影视鉴赏,提升语言感知力
        二、组织活动,体验中国文化
    第四节 强化汉泰礼貌用语的语言语用对比研究
        一、汉泰礼貌用语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二、汉泰礼貌用语语用差异的对比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9)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2.1 感叹句的界定
        2.1.1 感叹句的性质
        2.1.2 感叹句的功能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3 小结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4.1 句子与语气
    4.2 语气词
        4.2.1 语气词的界定
        4.2.2 具体的语气词
        4.2.3 语气词的功能
    4.3 语气副词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4.3.2 感叹标记副词
        4.3.3 其他语气副词
    4.4 小结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5.1.1 叹词的界定
        5.1.2 原生叹词
        5.1.3 准叹词
        5.1.4 新兴叹词
    5.2 疑问词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5.3 小结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6.1 话语标记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6.2 程度补语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6.3.1 了不得
        6.3.2 要不得
        6.3.3 不得了
    6.4 小结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7.1 “你这个NP”
        7.1.1 名词N
        7.1.2 偏正短语NP
    7.2 “都是NP”
        7.2.1 自责
        7.2.2 责怪听话人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7.3 “这/那+叫一个X”
        7.3.1 “X”为形容词
        7.3.2 “X”为动词
        7.3.3 “X”为成语等
    7.4 “好+一(个)X”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7.5 小结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8.1.1 名词独语句
        8.1.2 动词独语句
        8.1.3 形容词独语句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8.3 小结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10.1.2 语义特点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韩国语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委婉语的定义与体系
        一、既有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委婉语定义与范畴的重新界定
        三、委婉语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言语行为理论
第三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第一节 语音方式
        一、变音
        二、倒置
        三、省音
        四、替音
        五、添音
    第二节 字形方式
        一、改字
        二、空字
        三、拆字
        四、标记替代
    第三节 词汇方式
        一、同义词替代
        二、反义词替代
        三、抽象词替代
        四、汉字词替代
        五、外来词替代
        六、构词法
        七、熟语替代
    第四节 句式方式
        一、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二、非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第五节 修辞方式
        一、概念隐喻
        二、转喻
        三、拟人
第四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第一节 语义聚合
        一、语义相同
        二、语义反向
        三、语义扩大
        四、语义转换
    第二节 语义模糊
        一、指称模糊
        二、语义多样化
        三、语义缺乏确指
        四、语义隐含
第五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礼貌功能
        一、礼貌表示不洁不雅事物
        二、礼貌表示对弱者尊重同情
        三、礼貌表示面子威胁行为
    第二节 自我保护功能
        一、保护自我安全
        二、保护自我利益
        三、保护自我面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视角下汉英安慰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以中美家庭情景剧为例[D]. 郝琳瑶. 辽宁大学, 2021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汉泰称赞语对比研究[D]. 陈丝雨(SAITHAREE NAMFON).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礼貌原则下泰国汉语学习者汉语招呼语的使用研究[D]. 陈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面向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教学研究[D]. 孙一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丹. 兰州大学, 2021
  • [7]法庭内外叙事话语身份建构的语用对比分析[D]. 李偲.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礼貌用语问题研究[D]. 苏勤(PROMSAKUL MISS NIPAPORN).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韩国语委婉语研究[D]. 马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