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s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予以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对照组40例予以柳氮磺吡啶口服及西药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满意。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中西药结合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直肠和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以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及外界环境的刺激有关。中医病属“久泻”、“久痢”、“痢疾”、“肠癖”、“肠风”、“脏毒”、“大瘕泄”等范畴。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住院的80例UC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2~57岁;病程6个月——15年;初发型13例、慢性复发型27例;病变累及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24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2例;轻度16例、中度23例、重度1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0~56岁;病程6个月~13年;初发型15例、慢性复发型25例;病变累及直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27例、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1例;轻度18例、中度2l例、重度1例。两组患者大便培养3次均未见致病菌,并排除妊娠、哺乳期、严重全身疾病、其他肠道疾病及对水杨酸、磺胺过敏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肠镜下病变范围及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苦参30g、黄柏30 g、血竭20 g、白芨30 g、三七粉15 g、白头翁30 g、地榆30 g水煎取浓汁150ml加入锡类散lg及柳氮磺吡啶粉(SASP)4 g混匀,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保留灌肠,灌肠液温度保持在40℃左右,取左侧卧位,导管插入肛门15-30cm为宜,灌人10min后改为胸膝卧位,抬高臀部,10min后再改为右侧卧位,使药液与肠黏膜广泛接触,给药后静卧保留3~4h,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SASP 1 g,4次/d,同时予甲硝唑0.2、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mg加生理盐水150ml保留灌肠,灌肠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三)辨证论治
证见腹泻,腹痛,便下黏液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身热,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以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治疗。证见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腹痛隐隐,肠鸣,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面色萎黄,水谷不化,久治不愈,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者;治宜健脾益气,化湿助运;以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治疗。证见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治宜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以乌梅丸(《伤寒论》)加减治疗。证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溏,或黏液便,性情急躁或精神抑郁,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伴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以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治疗。证见泄泻日久不愈,夹有白冻,甚者完谷不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胀,食少纳差,五更泄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健脾补肾,温阳止泻;以理中汤(《伤寒论》
(四)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行肠镜检查,并记录治疗前、治疗第7、14、2l、28天临床症状及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同时调节情志,清淡饮食。
2结果
(一)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摹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镜检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1级以上,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5个/HP。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无改善。
(二)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11例出现轻微头痛、恶心、皮疹等反应。完全缓解和显效病例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12例。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三、讨论
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直、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糜烂、溃疡为特征,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心理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UC患者有黏膜下血栓形成,病变未累及肠段也有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存在。UC活动期血小板处于明显活化状态,并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变化,病情越重血小板活化越明显,血管内皮损伤越严重,从而引起和加重肠壁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又促进和加重炎症反应,使肠道病变反复发作,治疗困难。
我国UC病例绝大多数属于轻、中度,西药能较快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但停药后易复发,治疗副作用较大,如大量使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影响脂肪及糖代谢,引起电解质紊乱及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服用SASP可引起上消化道症状、头痛、白细胞减少、丙氨酸转移酶增高等,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本病属于中医“痢疾、便血”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湿邪而使脾胃受损,湿邪内生,湿从热化,下注肠间,壅遏气机,气滞血瘀,终致肠黏膜腐败溃烂。作者运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肠黏膜充血水肿,促进黏膜组织增生修复,增强黏膜屏障功能。方中苦参、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芨、三七、血竭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头翁、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锡类散解毒祛腐、收敛生肌,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芨所含淀粉及胶质可使黏膜溃疡局部组织蛋白凝固,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血竭促进创面愈合,兼有防腐保护作用;三七能抑制炎症渗出,减轻水肿,抑制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减轻炎性递质的增敏作用,增加组织营养而达到抗炎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白头翁可以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杀虫抑菌及提高免疫力;苦参、黄柏能抗菌、抗病毒、抑制炎性介质合成释放;地榆减少创面渗出,加速创面愈合;锡类散能减轻肠黏膜炎性反应,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和溃疡的愈合;SASP在肠道分解为5一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后者有较好的抑菌作用,SASP肠道给药避免其胃肠道反应,皮疹、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总之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UC,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且副作用少,患者易耐受。
参考文献:
[1]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4,24(11):1052-1053.
[2]王会梅,高荣芳.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联用药物口服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肛肠痛杂志,2015,27(3):45.
[3]陈惠华,桂文,周玉莲.外用麝香痔疮栓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5,27(7):33.
[4]关树光,於文博,徐东铭等.白头翁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况[J].吉林中
医药,2015,26(3):60-61.
[5]王微,高敏,符思.中药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3例临床观察 [J].北京中医药,2013,30(11):836-838.
论文作者:李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黏膜论文; 灌肠论文; 溃疡性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结肠论文; 结肠炎论文; 《中医杂志》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