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臻成熟,无损检测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它不仅已成为工程事故的检测和分析手段之一,而且正在成为工程质量控制和构筑物使用过程中可靠性监控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在整个施工、验收及使用过程中都有其用武之地。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根据其原理可分为半破损法、非破损法、综合法。常见的主要有回弹法、超声法、拔出法、钻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近年来,虽然在基础理论方面并无新的重大突破,但在检测方法、数据处理、评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结构;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正确应用
从混凝土工程的实际建设中我们可以知道,决定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标准,需要对其强度进行无损的技术检测,而这种无损检测技术是根据混凝土的测试期间结构的受力变化来进行推断的,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状况也在逐渐的变化,其强度在不断的增加,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混凝土无损检测数据的变化,因而会在结果上造成分歧,引发了对无损检测是否真实与合理的质疑,甚至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错案以及财产上的纠纷。所以,对于混凝土无损检测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得到深刻的教训和反思,并及时寻找一个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对检测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并且要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一的处理,从而避免因为无损检测而造成的各种判断上错误,而引起纠纷的问题再次发生。
1 芯样强度与试件强度差异的问题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条文说明第6.0.1条指出:“据国外的一些试验结果,由于受到施工、养护等条件的影响,结构混凝土强度,一般仅为标准强度的75%~80%左右,国际标准草案为75%~85%。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对试验用墙板的取芯试验证明,龄期28d的芯样试件强度换算值也仅为标准强度的86%,为同条件养护试块的88%”。也就是说,规程认可实际结构强度与标准试件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众所周知,验收规范要求的是标准试件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并非要求实际结构强度也必须达到这一相同的设计要求值,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2002)条文说明第4.1.3~4.1.4条,考虑到结构中混凝土强度与试件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差异,结构中混凝土强度是按设计强度等级的88%计算的。因此《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条文说明第7.0.5条特别强调:“本检测结果为构件混凝土强度,该强度与标准养护或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存在差异,因此不能据此结果对构件的设计强度等级给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以上三个混凝土强度规程对同一问题的表述是相互协调、基本一致的。但是,既然是检测报告就必须给出合格与否的结论,新实施的《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也是直接用未考虑上述差异的强度推定值与设计强度等级进行判定,使这一差异在具体的计算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造成检测结果明显偏低的实际状况。
2 强度推定值与强度评定值公式差异的问题
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CJ 55--2000)第3.0.1条同样可以看出,混凝土配制强度通常要求按?cu.k+1.645进行计算并配料,该式与之对比可知,实际结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等同于按混凝土配制强度值进行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标准试件强度与实际结构强度存在15%~25%的差异,而这一差异又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的,如果标准养护28d以后的剩余强度不能弥补这一差异,可以预见,按此检测办法几乎所有的在建项目实际结构强度都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除非施工时混凝土配制强度未严格按规程执行,不考虑经济合理性而人为地将水泥用量大幅度高。据此,同样也可以得出检测标准提高而造成结构的检测结果偏低的结论。
3 芯样加工工艺差异的问题
目前,国内无损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芯样修正回弹法,该方法对检测结果取决定性作用的是用于修正的芯样强度测量值而非回弹值。因此,芯样强度测量值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例某工程曾委托两个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在相同部位用钻取芯样的办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出乎意料的是,两个单位所测得的芯样强度平均值相差20%,使得两个单位的检测结果对同一结构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发生了质的变化。究其原因,经过论认为主要是芯样加工存在明显的差异所造成。一个单位是对芯样端面采用专用机具进行磨平,同时,将芯样表面2cm厚的保护层切除。而另一个单位是对芯样端面采用硫磺胶泥补平,不切除保护层。前者芯样完整,不需修补,不受结合面影响。由此可见,不同芯样加工工艺的差异对芯样强度测量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4 几点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管理者对规范的理解和应用重点放在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上,对辅助检测规程通常研究了解不多。当对混凝土试件强度的代表性有怀疑而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对结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时,一时难以对权威机构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合理性提出质疑而认同检测结果,加之检测报告的形成不需第三方进行仲裁,错判误判的可能性难以避免,责任各方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也就可能发生。为此,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检测规程与验收规范的对应关系要一致。规范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检测必须是相互协调、相互对应、相互统一的,如果最终检测的标准提高,在执行过程中将会产生矛盾、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上述不同保证率的差异、标准强度与结构芯样强度的差异问题应明确具体解决办法,如同《港口工程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技术规程》(JTJ/T272―1999)取芯法,用统一计算公式加以表述,避免检测规程执行过程中因理解不同而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这样,既可使检测规程与验收规范相统一,又可直接用强度推定值与设计强度等级进行对比评定,达到规范检测行为,统一判定标准的目的。
4.2 对于混凝土强度高于20MPa的芯样,其端面修整建议采用磨平法,并将保护层切除,使芯样试件保持“原有结构的密实性”而更具代表性。
5 结语
在法规建设需进一步健全、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追究进一步落实的今天,规范检测行为、统一检验标准、避免错判误判发生势在必行。上述问题应该从规范之间的协调和对应关系来着手解决,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方法,其最终的评定都应回归到们昆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C,BJ 107―1987)的原则上来,防止出现双重标准。这样,检测结果才具有合理性与公正性,反映结构的真正强度值。
参考文献:
[1]张林峰.建筑施工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丽华.建筑钢结构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杨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强度论文; 混凝土论文; 结构论文; 差异论文; 标准论文; 规程论文; 的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