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_创新教育论文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_创新教育论文

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课程设置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21世纪知识经济将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比重已经超过GDP的30%。1993 年以来美国工业增长的45%是由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带动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小学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

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都是居于中心地位,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因此,在知识经济这种新背景下,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研究中小学课程设置就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拟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设置要体现“创新性”

江泽民总书记对“创新”高度重视,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我国科学技术这种“知识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转化不快,储备不足,创新不够”三大问题。其中“创新不够”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教育思想,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中小学要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作为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并把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作为学校创新教育的一项系统基础工程来抓。

1.设置“创造性”课程

“创造性”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习惯为宗旨的课程设置。“创造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高度,其教学模式表现为启发式的教、探究式的学。“创造性”课程的最基本特征在于前期目标、价值、功能等方面的创造性品性与依据,即形成在课业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地掌握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郝德永,赵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1999.1.28—29 )在中小学开设“创造性”课程,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要参加的活动内容,在这种课程中学生自己确定选题范围,寻找相关材料,独立设计实施方案和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制作及检查、总结。因此,“创造性”课程是一种开放性课程,它着眼于中小学学生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把他们加工、训练成社会生活中的某种角色。

2.研究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性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确立“活动课程”的名称并将它正式纳入中小学学校课程计划,确定了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九年制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活动课程早就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其创造性特征。

笔者认为,中小学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各种活动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新型课程。中小学开展的活动课程中的各种兴趣活动,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场所,参加者被共同的兴趣吸引,他们为着共同的“目标”,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创造的志趣使他们团结一致,创造的结果使他们欢欣鼓舞。活动课程为那些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施展才能或没有发现自己特长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和特长得以发挥。因此,只有对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特点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科学系统地挖掘其中的创造成分,结合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这样的活动课程才可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使他们具有美好心灵及创造个性的目的。

3.课程设置要构建创造心理素质的目标体系

从知识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创造型人才。为了真正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快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其课程设置要以建构中小学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目标体系作为最终目的。目前已有研究者对小学创造心理素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小学教育要构建创造心理素质的目标体系。(注:葛明贵等.小学创造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9.4.34)

创造心理素质目标

目标序列目标要求一级 二级三级

┌┌创造智慧能力: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深刻,

││ 解决问题迅速、流畅且独特。

│创造能力┤创造操作能力:懂得科技创造常识,善于重新组合

││ 与分解问题,有敏捷的动手操作能创造心│└ 力。理素质┤

┌创造意向水平:创造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

││ 求知欲,有远大的创造理想以及穷

│创造个性┤ 追不舍的钻研精神。

││创造人格特征: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

└└ 敢于冒险,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事实上,以上小学创造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对中学创新教育一样重要,因为创造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进行创新、发明的心理基础,是创造者所必备的、良好的、持久的个性品质。这些品质、精神对创造活动起着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等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成功,是构成人才的最本质特征之一。因此,中小学教育“创造性”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体现这种整体的系统的创造心理素质目标体系,以最终达到使学生具有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要适应“综合化”

在人类发展史上,知识经济是第一次使教育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力量。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掌握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刘微.全国首届课程学术研讨会侧记.课程·教材·教法.1998.1.54)从国外课程研究看, 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其意义十分深远。如西方许多国家已把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为自然科学;美国中学则把天文、地理、生物、人类学等学科高度融合成“地球科学”。因此,“综合化”课程才有可能使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可能性。这也是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综合化”是将制约课程的各种因素及理论来源融汇、加工、升华为复合化的指标规范,使科学与人文、社会与个体、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等指标之间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建构广博的、综合性的课程形态。在由国家教委授权,上海市和浙江省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中,上海在初中阶段进行了小范围的综合课程实验,浙江则较大范围地在初中开设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课程。1998年广东正在进行高中阶段设置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正在进行高中模块式综合课程研究。以上国内关于“综合化”课程的研究和实验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开设综合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课程的综合,我国学者根据自己长期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一是以课题为中心建立“模块式综合课程”,一个一个的课题就是一个一个的模块,在解决课题的过程中,没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也没有具体学科的界限。“模块式综合课程”保留学科课程的基础性,从思想上对现有学科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二是在一门学科课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例如生物课以生命现象为线索,对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三是“拼盘式综合课程”,将彼此相近的学科内容组合成一个大学科,减少课程的科目数,这种综合实属“拼盘式”综合,它取代了分科课程。四是“整合式的综合课程”,将彼此相近的学科知识按一定线索有机整合成具有新质的课程,它并不取代分科。有学者认为,综合课程实质上是“整合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实质上是“课程整合”(注:王永红,黄甫全.课程现代化:跨世纪的思考——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8.2.6)

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实施“综合化”课程应以“整合式综合课程”为主,注重以语、数、外、计算机等四门基础工具学科为核心的综合,要构建进行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要研究怎样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媒体,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使“综合化”课程的设置真正起到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教育。

三、课程设置要加大美育比重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与智商相对应的“情商”概念(情感智力),并且认为在对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注: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27 )美育作为情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能起到引导、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认为,美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智育所不可代替的功能。表现在:一是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因为美育可以培养想象力和直观动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二是由于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有程序的,另一方面又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所以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三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因为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快、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为基本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知识经济这种新的条件下,中小学课程设置应该充分挖掘美育所具有的独特创造功能,使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丰富审美情感,形成审美价值观,达到启迪智能,开发智力的目的。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美育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对美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美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以美育德的作用。如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这样中小学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使美育真正成为了中小学学生创新的动力源。

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开设美育课的比例,真正使美育在中小学创新教育中起到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作用,进而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锻炼其创新品质,促进中小学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标签:;  ;  ;  ;  ;  ;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