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运输线路及沿线城镇聚落研究论文

淮盐运输线路及沿线城镇聚落研究

赵 逵*,张晓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 清代淮盐税收甲于天下,仅其—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覆盖了苏、皖、赣、湘、鄂、豫六省.淮盐运销促使了淮盐运输线路的形成,此线路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城镇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该文运用古地图解读法对清代“四省行盐图”中淮盐运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将点状城镇聚落串联成线,根据各城镇聚落在淮盐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为产盐古镇和运盐古镇两类,并探讨盐业经济给沿线城镇聚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沿线城镇聚落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 淮盐运输线路; 聚落类型; 聚落分布

漫漫历史长河中,“盐”值自古较高,只是当下因太容易获得而忽略了其重要性.封建社会中,食盐既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又是历代政府的重要税源,是一种上关国计下关民生的特殊商品.其中以淮盐最为突出,它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元宋,又经明代变革至清达于极盛[1].清代的淮盐税收已然成为了政府的财政支柱,左右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故有 “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2]、“淮盐课额,甲于天下……淮盐以—隅,抵数省之课.”[3]、“佐司农之储者,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等说法.

古人云“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4],淮盐运输沿线上城镇聚落的形成亦是如此.繁盛的淮盐经济不仅为运输沿线带去了大量的经济资本,更对沿线城镇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如今散落于淮盐运输沿线上的城镇聚落,清代均深受淮盐经济、文化的影响,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和淮盐经济的衰退,原本的淮盐商贸路线消失,沿线的城镇聚落也随之没落,从而被人们遗忘.直至近年,因乡土建筑研究的兴起,多年被掩埋于历史尘埃下的盐业城镇聚落逐渐为人所知晓和了解.但这些城镇聚落的发现、发展均是以点的形式展开,并未成线,且对沿线聚落产生重要影响的淮盐经济也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故本文从淮盐文化线路的角度,连点成线形成整体,重新审视淮盐运输沿线上城镇聚落的变迁,以全新的视角展开研究,为沿线城镇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既然你作死,老夫成全你。就这样,张万邦、花五奇这两枚棋子,被德公公丢到秦铁崖面前,一个被打残,一个被打死。秦铁崖赢得名声,德公公去了心病。

1 清代淮盐运输线路分布

清代淮盐的运输线路由政府明文规定,且盐商只能按政府规定路线运送到规定的口岸行销,如不按规定执行则以私盐论处[5].巨额的财政收入,引起了清政府对淮盐的高度重视,且为保证淮盐税收的持续与稳定,清政府不仅多次修订《两淮盐法志》,还在乾隆年间绘制 “四省行盐图”,明确表达淮盐的运输线路及各行销口岸所销售的盐引数量,以助沿线官员管理两淮盐务.

“这家伙!逛蜡像馆是假,找‘幽灵’才是真的吧!”霍铁虽然很想看看蜡像的制作过程,但也只好跟在她后面出了工作室。

淮盐盐场以淮河为界分为淮南盐与淮北盐[6],因交通、地势、经济等原因,淮南盐与淮北盐实有不同的销售区域.淮南盐场紧邻长江,故可借长江水利销往安徽南部、江西、湖北和湖南各地,而淮北盐场则经由洪泽湖可直接入淮河运销安徽北部以及河南淮河沿线地区(图1).

1 .1 清代淮南盐场的运销线路

1.1.2 淮赣运输线路 行过安徽,盐船进入鄱阳湖,停靠于古南昌城外蓼洲头(今南昌百花洲附近),上生米滩,后再利用汇入鄱阳湖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这5条主要河流分销江西各地.根据“四省行盐图”中所标盐引可知,江西省内行盐万两以上的分销节点主要集中于鄱阳湖周边(图3)和可达性较好的赣江沿线.

微博是其首选。创立之初江小白选择重庆新浪微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微博关键意见领袖的功能,通过大V的名人边际效应放大江小白品牌裂变,沉淀下一批又一批铁粉,同时快速提升江小白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为了维护用户粘性,不定期推出线上线下活动。如,“遇见江小白”,任何人只要在现实生活中遇见和江小白相关的事物,比如广告牌或是实体的江小白酒,拍照发话题微博并@我是江小白,即可参与活动并有机会中奖。简单便捷极具传播力的参与方式,为江小白大大提高了宣传力度。其微博文案也延续一贯的“青春风、情怀风”,经常引发用户的二次转载。

图1 清代淮盐运输线路示意图
Fig.1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Huai Salt transportation in the “Salt Map of the Four Provinces"

1.1.1 淮皖运输路线 淮南盐船出仪征过采石后进皖江流域入太平府、荻港等地进行分销.从图2可以清晰的看出,淮南盐在安徽省内的销售范围主要集中于长江沿线及长江南部主要河流可到达之地.其中盐引在万两以上的有八处,除分布于长江沿岸的四处外,其余四处均沿长江下游的最大支流——青弋江分布.

图2 清代安徽淮南盐运销线路示意图
Fig.2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inan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淮南盐共20场,各盐场所产之盐经由串场河和运盐总河运往扬州掣验所后,由仪征十二圩入长江运销.船只入江后,可顺江而上,到达鄱阳湖和洞庭湖水域,再利用皖、赣、鄂、湘内部的主要水运河流进行转运分销[7].

现在五芳斋的第一张面孔是“老字号”,它背后是“一味百年心”的美食匠心,第二张面孔则更显生机勃勃,散发着互联网时代的新锐气质。

果酒和果醋有缓解疲劳,促进钙吸收,预防高血压,预防心脏病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等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来源于有机酸、酚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的互相作用。其中酚类物质是植物次生代谢物,不仅具有各种生理活性功能,还影响着水果的风味和质量品质[1-3]。

1.1.3 淮鄂运输路线清代湖北、湖南两省的淮盐运销对于整个淮盐经济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淮盐得湖广兴盛,失湖广衰败”.盐船由长江入洞庭湖后,均需停靠汉口进行分销,因而汉口于淮盐是十分特别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湖北省内,淮盐运输以汉口为起点,依托长江和众多支流:蕲水、浠水、巴水、举水、府河、沮河、汉水等共同构成的运销网络进行运销.且由图4中淮盐销售量可知,在湖北淮盐的运销以长江为主,其次则为汉水.

在淮盐销售范围内,众多规模不同的城镇聚落,犹如一颗颗遗世的珍珠,串联于淮盐运输沿线上,这些聚落因在淮盐经济中所起作用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2 清代淮北盐场的运销线路

3.2.1 分布于河流交汇口 河流交汇口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联系范围广,是沟通各地区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河流的相互冲击,形成了若干大大小小缓坡或平地.这些地带可建设用地较多,水流平缓,不仅便于盐船停靠,而且也便于淮盐的集散和储存,故而河流交汇出的缓坡或平地成为了淮盐集散聚落最理想选址之一.如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口的汉口镇,自明代中叶起就是湖广地区淮盐第一集散地.因汉水是南北向的交通要道,而长江则连通东西方向,故封建政府规定,湖广行销的所有淮盐均由汉口集散后再行分销.一时间,各大淮盐商人齐聚汉口,使得汉口呈现 “十里通津驻盐艘”的盛况.就连乾隆《汉阳府志》中都称:“汉口盐务一事,已足甲于天下,十五省中,亦未有可与匹者”[11].

图3 清代江西省淮南盐运销线路示意图
Fig.3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inan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图4 清代湖北省淮南盐运输线路解读示意图
Fig.4 Interpretation of Huainan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图5 清代湖南省淮南盐运输线路解读示意图
Fig.5 Interpretation of Huainan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图6 清代安徽省淮北盐运销线路解读示意图
Fig.6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ibei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图7 清代河南省淮北盐运销线路解读示意图
Fig.7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aibei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2 沿线聚落与淮盐的关系

1.1.4 淮湘运输线路 由淮鄂运输线路分析可知,湖南所销淮盐也由汉口起运,通过洞庭湖水域进入湖南境内.在湖南,淮盐运销网络由澧水、沅江、资水、湘江共同组成,其中又是以沅江、资水和湘水为主要的运输线路(图5).古时的洞庭湖与今差别甚大,从四省行盐图中便可以看到,清代湖北、湖南省内的主要河流均汇于洞庭湖,且长江穿洞庭而过,古洞庭湖湖面甚为宽广,东起湖北古武昌府(今鄂州),西至湖南益阳县.如此宽阔的湖面,将湖南、湖北连在一起,并称“湖广”.也正因如此湖南的行盐也以汉口为起点.

2.1 因产盐而“生”

因产盐而生的城镇聚落主要分布于江苏东部沿海,是所有淮盐运输线路的起点.最初,江苏东部沿海仅是一片荒芜之地,并无人烟,后因淮盐生产,人员聚集形成盐场,但当时也仅具有生产功能.到清代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人员再度聚集和海岸线东迁,最初功能单一的盐场逐渐转化为集生产、贸易、运输为一体的城镇.功能转化后的盐场内部不再只有灶丁和盐场管理人员,大批盐商人及相关产业人员也逐渐汇集于此[9].大量资金流入和不同功能需求,使得盐场最终成为了当地周边的经济中心,如如东的栟茶镇.唐代以前,栟茶镇是荒凉无人居住之地,唐代以后,淮盐在此开始生产,人口逐渐聚集,栟茶盐场初具规模.到清代淮盐生产规模达于鼎盛,来自安徽、山陕、镇江等地的商人汇集栟茶经营盐业,古镇中形成了南街、北街、东街三条主要商业街巷.但来自各地的盐商给栟茶带来商业资本的同时,还建设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旅馆、育婴堂等等.同时由于海盐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为求生产平顺,场镇中建有大量的宗教建筑,如法慧庵、准提庵、东岳庙、关帝庙、范公词等.如此栟茶便成为了当时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在淮盐运输沿线上,不仅仅是十二圩,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河南各省的运输沿线上众多古镇村落的兴衰,均与盐业运输和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淮盐在其兴衰过程中,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2 因运盐而“盛”

因运盐而盛的城镇聚落主要位于淮盐运输沿线上,其兴衰与盐业运输和盐业贸易带来的商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此类城镇聚落大部分在淮盐经济发展壮大以前,已因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换等原因形成,只是停留于较低水平,后由于淮盐运输线路贯通和外来盐业资本介入,使得聚落无论是空间规模还是经济水平均得以快速发展,淮盐也因此逐渐成为了沿线城镇聚落的经济命脉.随着淮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原本相对闭塞,规模较小的聚落开始对外开放、交往,最终成为淮盐运输沿线上重要的节点城镇,如仪征十二圩.

十二圩原是长江泥沙冲积淤涨而成的一片沙洲,由于滩面地势开阔高爽,江岸不坍,遂农民逐渐聚集于此开垦耕种.清代因仪征盐运河淤塞,原掣验所所在地时常被江水淹没不再便于使用,加之此时十二圩处夹江水深流缓,适宜大船停泊,且沿江岸滩均可构筑码头,故政府便将淮南盐掣验所搬迁至此[10].十二圩也因此便成为了淮盐运输沿线上的重要集散节点.自此以后十二圩商贾云集,各地盐商纷至沓来,镇上十八帮会馆共存,水上帆樯林立,岸边房屋鳞次栉比,商业日益繁盛.

针对信息不对称这一导致交易成本增大的诱因,强化信息公开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苗木的竞标过程中,要及时公开招标结果信息,保障农户的利益。同时,应该及时公开造林的数据信息,接受大众的监督,防止已成林再冒领补贴的现象。地方政府应该强化责任意识,保障中央政府造林的基本决策数据的真实性。虽然人的认知和知识技能存在局限,但是保障相关数据的真实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决策失误,从而降低可能的交易成本。

淮盐经济与文化是运输沿线城镇聚落最为重要的发展标识,它不仅影响了沿线城镇聚落的兴衰,也对沿线聚落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且不同类型的城镇聚落其分布也各有特点.

3 沿线聚落的分布特征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与创造的源泉。”

3 .1 产盐聚落的分布特征

清代产盐聚落主要分布于串场河、运盐河与范公堤之间的平原地带(图8).春秋时期产盐聚落紧邻海岸线初步成形,至隋唐为促进淮盐发展,便于淮盐运输,封建政府在江苏东部沿海平行、分段修筑了复堆河和捍海堰.到宋代,复堆河常年於堵,捍海堰亦是多处决堤,两淮盐场因此常年遭遇水患,盐业生产与盐业运输备受影响,故政府下令疏通复堆河,并用此河将淮南中十场西侧串联,改名串场河.同一时期,时任泰州东台盐仓监的范仲淹亦沿着各盐场东部,重新修筑了捍海堰,后人称其为“范公堤”,至此两淮产盐古镇分布格局就此形成.

图8 盐产聚落分布图
Fig.8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salt-producing

3.2 运盐聚落的分布特征

于淮盐经济而言,除生产外,最重要的便是淮盐的运销,而淮盐运销又主要依托水运,此由“四省行盐图”中淮盐的运输线路便清晰可见.但在淮盐盐销区内并非所有引岸均可由水运达到,个别仍需配以陆运,因而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承担的作用不同,运盐聚落的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

清代淮北盐共3场,其所产之盐主要销往安徽、河南两省的淮河流域.在安徽境内,淮河通航条件良好,盐业运输主要依托水运,且根据方向不同分为淮北线和淮南线,淮北线主要利用淮河北部支流即洪河、颍河进行运输[8],淮南线则主要利用畀河配以陆运的方式进行运输.而与安徽境内不同的是,淮河在河南省内,水量较小,航运时有不通,故转而以陆运为主(图6,图7).由于淮河流域运输条件不如长江水运来的便利,加之淮北盐场早期产盐量相比于淮南盐场要少,故而其行盐数量在万两以上的分销节点并未有之.

3.2.2 分布于水运与陆运转换的节点上 在淮盐运销过程中,当局部地区水路不通时,就需由水运转陆运送达.因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重新装卸需要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这些转运节点周边原本从事其它生产的居民,逐渐聚集从事盐业劳动,此时相关产业也逐渐发展,节点逐渐壮大形成城镇,安徽六安市的毛坦厂镇便是此类聚落分布的典型代表.清代淮盐由淠河运抵霍山县后,需运往舒城、桐城二县,但因地处大别山东部,并无发达的水运,故而由霍山县用陆运将淮盐向前运输至毛坦厂镇后转水运至舒城和桐城两地.所以自明代起,毛坦厂便是淠河流域淮盐重要的水、陆转运节点[12],且镇中老街上盐铺从街头开到街尾,许多当地居民都从事淮盐装卸、运输、销售等工作.

4 沿线聚落的空间形态

在运输线沿线上,因与淮盐关系、分布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城镇聚落也呈现出了以下两种主要的空间形态.

4.1 产盐聚落“四面环水”的空间形态

因淮盐管理、生产、运输等原因,产盐聚落均呈现四面环水的空间形态.两淮产盐聚落与其他城镇聚落有所不同,因其由盐而生并因盐而兴,故自形成、发展到最终稳定的整个过程,均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如聚落内部的河流多是为便于淮盐生产、运输、储藏而人工开凿的.最初,聚落内部最初以“团”为单位进行建设,且为防止私盐产生,围绕场镇均设有围墙.但由于特殊的洋流作用,加之明代黄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沉积,使得江苏东部的海岸线逐渐东迁[13].随着海岸线的不断东移,清代淮盐的生产场地大量增加,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盐场中出现了细化的功能分区,如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和仓储区等等.于此同时,场镇总体布局也出现了突破性的改变,原有“团”的布局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故而围墙逐渐拆除,用以河道代替,如此场镇既保留了封闭格局,也有效预防了私盐,聚落四面环水的布局形态亦最终形成.

在聚落中作为盐业的管理中心,场署、分司公署、盐课司和大使宅是核心区,位于中心位置;盐仓、预备仓通常位于镇的南、北两区.并且此时的场镇已开始向区域中心转化,布局也与城镇布局相似,场镇内部还设有社学、察院、书院、养济院等功能空间.加之淮盐生产多靠自然条件,为祈求风调雨顺,盐业生产顺利,场镇中的宗教空间十分突出,每各盐场均供奉王地祠、龙王庙、关帝庙等大量的宗教建筑,并且这些宗教建筑空间伴随着盐业生产空间而向沿海延伸.

以位于南通市通州区的余西古镇为例,余西是清代通州全境5盐场的核心,古镇由护城河和盐运河一起形成了四面环水的格局.位于古镇南面的运盐河,是古时余西盐运的交通要道,海边生产的淮盐由余西进入运盐河后运往南通,再由南通进入长江运往扬州分销全国各地.余西的街巷空间格局主要由南街、北街以及南北向的龙街构成,场镇中最为重要的淮盐管理单位“盐课司”位于龙街街头,寓龙头之意,统领全镇,但目前盐课司已拆除,仅剩下遗址[14].在盐课司两侧,开挖深井,寓意龙眼,以此烘托出盐课司独一无二的地位.古街原为商业街区,沿街多为前店后宅的集商业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目前,大部分的商业建筑格局仍在,但街道中原有的盐仓、盐店、盐栈已转做它用.

4.2 运盐聚落以码头为中心的空间形态

分布于河流交汇口或水陆转运节点的运盐古镇,一般以码头为中心,展开布局.在运输沿线上,盐业运输是聚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带动因素,因而盐业交通便成为了古镇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如湖南的洪江古城,古城沿阮江和潕水边,设有多个码头,镇中的街道顺着码头延伸出去,形成整体为以码头为中心的发散状的布局.码头是每一条街道的起点,亦是整个聚落的中心.与码头功能相关的官署、会馆等建筑,围绕码头布置.如新安码头,是清代徽商运输淮盐至洪江古城集散所用,而在淮盐码头周围,则分别建有淮盐缉私局、淮盐盐仓和新安会馆等建筑[15].

5 结语

淮盐运输线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运输线路,亦是一条商贸、移民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故以淮盐运输线路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将城镇聚落聚焦于“商贸通道带来的 ‘动态’影响”中来研究,不仅研究了这条“文化线路”上城镇聚落的整体性与共同点,更重点揭示了其变迁过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 奚 敏.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4):6-10.

XI M.Discrimination and combing of Huaiyan cultural route[J].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4):6-10.(Ch).

[2] 佚 名.(嘉庆)两淮盐法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5.

Anonymous.(Jiaqing) Salt Law of Lianghuai[M].Yangzhou:Guangling Bookstore,2015.(Ch).

[3] 陶 澍.淘澍全集[M].湖南:岳麓书社,2017.

TAO S.The Complete Works of Tao Shu [M].Hunan:Yuelu Bookstore,2017(Ch).

[4] 沈 括.梦溪笔谈[M].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

SHEN K.Dream Brook Sketchbook [M].Dunhuang: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2015.(Ch).

[5] 吴海波.清代湖广官盐运销、流通与私盐[J].求索,2006(2):215-218.

WU H B.Huguang official salt transportation,circulation and private salt in the Qing Dynasty[J].Seeker,2006(2):215-218.(Ch).

[6] 刘富道.徽州盐商留芳汉口[J].武汉文史资料,2016(6):49-54.

LIU F D.Huizhou salt merchants stay in Han Kou[J].Wuh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materials,2016(6):49-54.(Ch).

[7] 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 (5):93-98.

WANG X P.On the cultural route of Yangzhou salt merchants[J].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16 (5):93-98.(Ch).

[8] 郑伟斌.清代河南的盐业市场[J].盐业史研究,2013(4):49-59.

ZHENG W B.Salt market of Henan in Qing Dynasty [J].Salt Industry History Research,2013 (4):49-59.(Ch).

[9] 赵 逵.川盐古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ZHAO K.The Ancient Road for Sichuan Salt[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8.(Ch).

[10] 薛 平,朱宗宙,黄继林.仪征十二圩调查考察纪实[C]// 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7:114-120

XUE P,ZHU Z Z ,HUANG J L .Record of Investig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Yizheng Twelve Wei[C]// ZENG F Y.Salt Culture Research Collection.Chengdu:Bashu Publishing House, 2007:114-120.(Ch).

[11] 冯 辉.汉阳府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FENG H.Hanyang Fuzhi [M].Wuhan:Hubei People’s Press,2013.(Ch).

[12] 严昊宇.六安市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YAN H Y.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Mingqing Street in Maotanchag Town Liuan[D].Hefei: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6.(Ch).

[13] 鲍俊林.明清江苏沿海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D].上海:复旦大学,2014.

BAO J L.Jiangsu Coast Salt Activity Geography and the Changes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Shanghai:Fudan University,2014.(Ch).

[14] 徐永战,过伟敏.南通余西古镇意象研究[J].中国名城,2012(6):65-69.

XU Y Z,GUO W M.Research on the imagery of Yuxi Ancient Town in Nantong [J].China Ancient City,2012(6):65-69 .(Ch).

[15] 曾玉琴.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ZENG Y Q.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Commercial Culture in Hongjiang Ancient Commercial City[D].Chengd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6.(Ch).

Study on Huai Salt transportation line and town settlement along the line

ZHAO Kui1,ZHANG Xiaoli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In the Qing Dynasty,the tax of Huai Salt occupied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salt tax,only part of which would be equal to the total revenue of several provinces.Its transportation and sales range covers six provinces of Jiangsu,Anhui,Chongqing,Hunan,Hubei and Henan.The transportation and sale of Huai Salt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Huai Salt transportation line.This line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conomic prosperity,bu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settlements that along the line.In this paper,the ancient map interpretation method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Huai Salt transportation line in the “four provinces salt map” in the Qing Dynasty,and based on this,the point-like town settlement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roles in Huai Salt economy,the town settlements were able to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ancient salt-producing towns and ancient salt-transporting towns.The impact of salt industry economy on town settlements along the line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own settlements along the line.

Key words :salt map of four provinces; Huai Salt transportation route; settlement type;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 F291;K916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08-10.

基金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丛书)(2017)16号.

*作者简介: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方面的研究.E-mail:yuyu5199@126.com.

DOI :10.19603/j.cnki.1000-1190.2019.03.015

文章编号: 1000-1190(2019)03-0408-07

标签:;  ;  ;  ;  

淮盐运输线路及沿线城镇聚落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