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透的病人一共有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病人的HAMD和SF-36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HAMD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透病人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不良情绪得以消除,对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因为维持性血透属于一种终身替代治疗方法,过程比较差,在治疗期间病人机体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并且由于血透需要治疗的费用非常昂贵,给病人的精神和经济方面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大部分病人会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使病人发生心理障碍的几率明显增加[1]。所以,要对病人采取相对应的心理干预,使其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透的病人一共有9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各47例。当中,实验组男33例,女14例。年龄在34-72岁,平均为48.2±10.5岁;对照组男35例,女12例。年龄在36-74岁,平均为49.1±11.9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1.2.1 护患沟通
临床护士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巧和基础知识,使病人的痛苦明显减轻,让病人信任自己,另外,在护理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全面分析血液透析病人的大致情况,将健康宣传教育落实到实处,让病人能够明确认知到自身疾病。
1.2.2 个体化心理护理
血透室的临床护士应该明确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身的临床护理水平明显提高,并且还需要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方案,根据其具体的心理状态给予分析研究,进而给予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其心理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2.3 关怀与帮助
诸如病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家庭状态等全部包含在血透档案当中,临床护士应该明确了解病人的大致情况,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与体贴,让病人不管是情感或经济方面都可以得到帮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治疗之前和以后的HAMD、SF-36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计量资料均应用 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病人的HAMD和SF-36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HAMD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HAMD、SF-36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分)
注:b: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目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采取维持性血透治疗,然而却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让病人长期处于一个不良的生理状态,造成患者心率明显加快,血压明显升高,对临床疗效带来较大影响,进而丧失对治疗的信心[2]。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3],对维持性血透病人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需要重点关注维持性血透病人的内心变化,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不但可以协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将内心疑虑明显打消,同时使心理疏导明显增强,进而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病人的HAMD和SF-36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HAMD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透病人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不良情绪得以消除,对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泽英.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5,(03):144.146.
[2]熊建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31):2929.2930.
[3]侯永梅,胡佩诚,王梅,等.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2):165-273.
论文作者:王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病人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