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语言的回归与社会进步--对流行词语与媒体编辑责任的分析_流行文化论文

文明语言的回归与社会进步--对流行词语与媒体编辑责任的分析_流行文化论文

文明语言的回归与社会进步——关于流行语的分析与媒体编辑应负的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语论文,社会进步论文,应负论文,编辑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1]。精神生成语言。当语言代代相传的时候,民族的全部文化、精神内涵也就附着在语言之上了,语言趋向文明的过程是不同民族精神趋向文明最过硬的指标,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支撑起社会的文明进步[2]。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语言就成为包括思想、文化、观念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变化的最为敏感的显示器。它能够迅速捕捉和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及人们文化心态的变迁。

一、流行语的类型和来源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流行语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有人认为,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词汇,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因素的产物。[3]也有人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社会时期广为流传的并且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语言。[4]《美国英语遗产词典》对其解释是:“使用广泛且较为通俗的短语,特别是用于群众或运动的口号。”[5]英语流行语研究专家、英语词典学家E.帕特利奇则认为:“流行语是一种时下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5]无论怎样表述,研究者都认为流行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流行,而流行又具有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直接赋予流行语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是流行语产生的土壤。

据新浪网对大学校园的统计,每年的流行语均不同。2001年流行语排名依次是“QQ、考研、情深深雨濛濛、911、过级、半死、886、公益、卧谈”。2002年,排名依次为“酷毙了、去死吧、哇噻、恶心、也不行、帅呆了、白痴、上网去、变态、有没有搞错”。2003年至2004年则依次为“郁闷、找校长聊天去、我搜、大跌隐形眼镜、我晕、你不是我的冤家派来玩我的吧、顶、我闪先”等等[6]。在一个日新月异、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的社会,流行语的出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替换也更频繁。具体来讲,流行语主要有以下来源和类型:

1.自创词。张扬个性是现代人时代意识的一种体现,能在语言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天才、尽显个人魅力,是对自身存在价值肯定的一种方式。心情沉闷到极其无聊时,不说“很烦、很无聊”而说“郁闷”;不说“反应慢”而说“大脑短路”、“大脑缺氧”。

2.代用词。说话者故意拆散或曲解正常语义,加入自己的想象,组合成诙谐、幽默的新意义。如“偶像”解释为“呕吐对象”;“天才”解释为“天生的蠢才”。有些情况是使用引申法赋予了原词新的含义,“妇男”由包办家中所有家务的男性,引申为事业上无所建树的男性;“绩优股”由股市术语引申为优秀学子。

3.外来词。各国语言的交流使语义同化甚至泛化,这是流行语生命力旺盛的标志。“秀”是“SHOW”的音译;“酷”是“COOL”的音译,现在已泛化至只要令人觉得“棒、了不起”均可用“酷”来形容,如“酷包”、“酷职业”。有的干脆直接以英语单词简称的面目出现:“MBA、IT、CEO、IQ”等等。

4.方言。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互相影响,原本属于某一方言区的词汇和表达形式被频繁地广泛使用。如港澳粤语“靓妹、拍拖、发烧友、表酱紫”;台湾“写真、秀斗”;京语“火、歇菜”等。

5.缩略词。社会节奏加快,缩略词的使用大受欢迎。如“韩流”指韩国传来的时尚潮流;“反恐”指反对国际恐怖组织。

6.网络用语。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登录”、“在线”;二是指与网络有关的称谓,如“网虫”、“闪客”;三是指网络聊天的常用语,如“大虾”(大侠)、“斑竹”(版主);四是网络创造的数字类词语,如“584”(我发誓)、“286”(反应慢)。

有一篇中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这几天真郁闷(指心情不好),班里那三个绩优股(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成绩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一晃三年,现在我已是高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老生)了。在我的主页(指生活)上找不到‘欢乐’。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指睡觉)或者干脆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病毒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我真羡慕高一的菜鸟(指新生),他们好Cool(这里指轻松),有时间拍拖(指谈恋爱),还可以在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7456(指气死我了)……”(文中注释是作者加上的)。这个例子典型地体现出流行语在年轻人尤其是学生语言中的渗透。

二、消极流行语流行的特点

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观事实,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在这个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没有什么最高权威。诚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7]一样,选择一种语言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文化价值。向往多样文化的现代人将语言变革的冲动表现为色彩斑斓的流行语。这意味着流行语流行的成熟。

同时,其中一些流行语也体现了新生代的思想消沉颓废的特点。体现思想消极颓废的流行语,我们称之为消极流行语。消极流行语的特点有:

1.负面词多,正面词少

根据历年流行语的统计分析,负面词的数量一年较一年多。如2000年,负面词只有“半死”1组,占10%;2002年,负面词包括“去死吧、恶心、白痴、变态”等4组,占总数40%;而2003年至2004年,负面词“郁闷、变态、我晕、你不是我的冤家派来玩我的吧、我闪先、大跌眼镜、表酱紫”7组,占总数70%。此外,流行语中,还有不少正语反说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词。

除了负面词外,流行语中还有大量的无病呻吟以及感情表达夸张的感叹词及语气词,如“酷毙了、帅呆了、哇噻、我靠、吔”等。中华民族本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而现在的流行语中不仅出现大量语气夸张的惊叹词,还出现了如“表酱紫”之类明显带有矫情意味的词,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2.外在表现冷漠,内心渴望理解

社会职业分工的细化加重人际间的陌生感。多角色的存在使人意识到自我的微不足道。如此一来,人们既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怀疑,既自信又惶恐,这便是现代人面临的尴尬境地。人们转而从与自己有相似心理特征的人群中寻求相对的默契和认同,这种群体聚合的心理表现为语言交流的认同,彼此心领神会,倍感默契,但对群外人而言则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郁闷”、“过把瘾就死”之类的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反映出现代人的性情冷漠、思想封闭、精神紧张。

3.关注娱乐、体育多,关心政治、社会少

大多数人尤其年轻人对港台及欧美影视明星与流行时尚盲目崇拜,不自觉地产生出模拟仿效的心理。“哈日族、哈韩族”的大量出现就是明证。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港台剧、日韩剧的大肆轰炸,使一些戏剧话语——“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一个都不能少”成了社会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焦点话语”。但人们却普遍不关心国际国内政治现实,反映这类词的流行语也少。有时,即使是政治大事件,也被调侃转化了。如“9·11”惨案被释为考试不及格的代名词,“这次考试和9·11一样,倒了”。这表明许多年轻人缺乏应有的是非感和同情心。

4.欣赏不劳而获,轻视勤奋实干

“过级”、“寄托”(指GRE和TOFEL考试)等流行语的风行,助长了只要拿到资历证书就可通行天下的思想;“我搜”这句流行语更是反映了对学术研究的无所谓的态度,有人甚至大张旗鼓地挂在口头,炫耀网络剽窃学术论文的“聪明”;“我是流氓我怕谁”也有点目中无人、玩世不恭的赖皮味道。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这样的来信:“7456,TMD!大虾、菜鸟一块儿乱灌水,这些水桶真是BT!哥们儿用不着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94酱紫,待会儿再打铁。呵呵!886!”你觉得他们的生活是正常的、阳光的吗?

消极流行语是流行语大潮中不和谐的音符,消极流行语的流行是一些人以游戏消遣的心态来把握社会、人生的方式,是“玩”语言的产物,也是以颓废心理消极抵御社会压力的例证。目前,消极的流行语已对传统语言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们已经渗透进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影响了他们的文化情趣,助长了浮躁的风气,并影响到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影响了对民族文化纯洁的继承,影响了对价值观念的判断。没有对自己国家语言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8]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消极流行语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

消极流行语的泛滥主要是由于各种媒介使用权的空前宽泛和监督权的空前软弱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如果不对那些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加以规范和控制,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消极流行语的受害者。

三、呼唤文明语言的回归,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摒弃消极流行语,净化语言环境,提升民族精神文明程度,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呼唤文明语言的回归,维护汉语的纯正性也就迫在眉睫。

首先,应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起。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礼让谦逊、表里如一的有高尚道德的人,他才会成为一个有美好言语的人。提高每一位语言使用者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是语言文明的核心。

其次,语言文明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政府强制约定,社会正确引导,学校积极配合,传媒(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正面宣传。面对消极流行语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媒介素质教育。“所谓媒介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媒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9]这就要求我们媒体编辑在本职岗位上做好编辑业务工作,对语言文字严格把关,大力倡导和带头使用文明语言和文字。一是要遵循雅俗原则。“雅”就是高雅,即提倡使用文明语言、礼貌用语,摒弃消极的、不文明的语言。“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的语言。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应当接受,如“程序”、“编码”、“软件”、“硬件”等。二是要遵循扬弃原则,面对流行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当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我们要发扬。对那些不健康的、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言、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应该抛弃,坚决制止。媒体编辑只有做好“把关人”,才有可能使社会语言文明,既达到互通信息的效果,又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标签:;  ;  

文明语言的回归与社会进步--对流行词语与媒体编辑责任的分析_流行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