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ct室 463900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胃间质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2例良、恶性胃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要点。结果 对42例良、恶性胃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形态、生长方向、位置、强化方式、有无坏死、有转移等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早期血行转移是有效的恶性胃间质瘤的CT诊断要点。结论 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胃癌;间质瘤;病理;X线计算机
随着容积CT在胃肠道的广泛应用以来,其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发挥着较为重要作用。胃间质瘤具有较明显的生物学特性,其病理学特征,往往也很难界定其良恶性特征。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随访复查结果并有完整影像学检查资料的良、恶性胃间质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进一步探讨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范围在18~86岁之间。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CT及相关的腹部超声、胃镜、钡餐等影像学检查资料。
1.2检查时患者被要求空腹、低张及胃腔充盈对比剂,即患者检查前8 h禁食,扫描前肌内注射盐酸山莨菪碱(654-2)10 mg,而后口服温开水500ml充盈胃,然后吸气后屏气对胃部进行一次性平扫及增强后多期螺旋扫描。扫描时常规取仰卧位,对于胃内充气的患者则根据可疑病变部位及时调整扫描体位,使病变部位的胃壁充分扩张并保证其黏膜面暴露于气体中,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80~100 ml,团注速率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而定(3 ml/s),增强后多期扫描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0~40 s、55~65 s和90~100 s进行,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图像进行薄层重建,通过工作站完成MPR重建。然后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分别阅片,对胃间质瘤的CT征象进行良恶性分析,进一步明确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要点。
2 结果
CT表现,42例中,良性10例,恶性32例。生长方式,腔内生长9例,良性8例,恶性1例,腔内外生长23例,均为恶性,腔外生长10例,良性2例,恶性8例;肿瘤大小,大于5cm者27例,良性1例,恶性26例,小于5cm者15例,良性9例,恶性6例;肿瘤形态,不规则24例,恶性22例,良性2例,规则18例,良性8例,恶性10例;肿瘤位置,胃底7例,良性2例,恶生5例,胃体22例,良性4例,恶性18例,胃窦13例,良性4例,恶性9例;强化方式,不均匀强化29例,良性3例,恶性26例,均匀强化13例,良性7例,恶性6例;有无转移,随访时间为1至8月,共发生血行转移16例,有3例发现胃周淋巴结增大,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恶性1例,良性2例,肿大淋巴结病理结果为增生性淋巴结炎,并非转移。
3 讨论
3.1胃间质瘤的良恶性判定
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恶性不等,有根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像数目分为极低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四组[1-2]。各观察组间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种分组仅参考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两个指标。本组良、恶性的诊断采纳Miettinen等[3]的判断指标作为参考。本研究组除了依靠当时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后,对良性胃间质瘤也进行了1至8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因其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良性胃间质也会在术后发生恶变及转移。因此,对术后随访观察至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原病理诊断为良性的,在本研究组内视为恶性考虑。病理学诊断往往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文献报告仅30%~38%的GST有恶性的组织学特征,却有68%左右的肿瘤出现临床转移[4]。所以,一些组织学上判断为良性的胃间质瘤也可发生转移,认为用低危状态来描述比用良性更确切[5]。所以在判断胃间质瘤的良﹑恶性时,不能单靠病理组织学诊断,本组将短期随访复查的结果也列为评估良恶性胃间质瘤的考虑范围之内,这就显得探讨胃间质瘤的CT征象尤为重要。本组研究的目的,亦即探讨胃间质瘤的良性(恶性程度低的)和恶性(中等及高等程度的)与CT征象间相关性。
3.2 恶性胃间质瘤的CT诊断特征
胃间质瘤是在胃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近年来发病率增加,应引起重视。本组32例恶性胃间瘤中,腔内外生长23例,均为恶性,可见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长的胃间质瘤,应高度提示恶性征象,但其肿瘤一般不影响正常胃壁蠕动功能,很少出现梗阻表现。位于腔内者,以良性居多,向腔外生长的位于浆膜下的间质瘤也高度提示恶性,一般瘤体较大者,侵向于恶性,本组大于5cm者27例,良性仅发现1例,恶性26例。本研究结果表明,胃间质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6-7]。淋巴结肿大,因此,淋巴结肿大,不是胃间瘤的良恶性判定依据。本组42例胃间瘤中只发现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反应性增生。
3.3 恶性胃间质瘤与胃癌、胃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特征
胃癌在胃肿瘤的发病率中最高,胃癌常常引起胃腔狭窄,胃壁扩张受限,致胃部梗阻,并且僵硬,常形成不规则的溃疡,发生于胃窦者,容易导致幽门梗阻。胃间质瘤具有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与胃癌不同,很少沿胃壁浸润生长,一般不影响正常胃壁蠕动功能,很少出现梗阻表现。胃间质瘤以血行转移为主,以肝脏最多见,胃癌、胃淋巴瘤则以淋巴转移为主。胃淋巴瘤多以继发性多见,一般强化程度较轻,肿块坏死少见,胃壁较柔软,一般不影响胃腔扩张度,很少出现胃梗阻表现,CT上多见粗大的黏膜皱襞,肿块型表现为散在、多发的、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溃疡型表现为外形不规则的完整阴影,常伴有胃壁增厚。周围可见淋巴结肿大。
综上所述,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肿瘤大于5cm、位于浆膜下、不均匀强化、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以及早期血行转移是最有效的恶性胃间质瘤的CT诊断要点。
附图说明
图1 良性GST,腔内生长;图2 良性GST,腔外生长。图3 恶性GST 腔内/外生长伴片状钙化;图4 恶性GST,腔内/外生长伴大而深的龛影
参考文献:
[1]Pop MS,Stransky N,Garvie CW,et al.A small molecule that binds and inhibits the ETV1 transcription factor oncoprotein.Mol Cancer Ther.2014,15(4)
[2]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J].Hum Pathol,2002,33(5):459-465.
[3]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Virchows Arch,2001,438(1):1-12.
[4]Lee JS,Nascimento AG,Farnell MB,et al.Epithelioid gastric stromal tumors(leiomyoblastomas):a study of fifty-five cases[J].Surgery,1995,118(4):653-660.
[5]Berman J,OˊLeary T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orkshop[J].Hum Pathol,2001,32(6):578-582.
[6]Pierie J,Choudry U,Muzikansky A,et al.The effect of surgery and grade on outcom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rch Surg,2001,136(4):383-389.
[7]师英强,杜春燕.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进展.实用肿瘤杂志,2003,18(4):263-265.
论文作者:黄耀强,苗书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间质论文; 肿瘤论文; 胃壁论文; 病理论文; 术后论文; 胃癌论文; 腔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