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3~14日莱芜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论文_郑燕

(山东省莱芜市气象局,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利用实时资料,对造成2010年8月13~14日莱芜暴雨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本次暴雨过程产生在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区,由于前期副高控制,积累了丰富的温湿能量,当有弱冷空从底层南下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垂直速度和θse高能舌在此次过程中对暴雨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暴雨;西南暖湿气流;垂直速度;

前言

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影响,8月13日16时~14日14时莱芜市普降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62.9毫米,市区67.3毫米,区域自动站房干最大99.4毫米,全市有17个区域自动站出现50毫米以上降水。从自动站逐时雨量分布分析:降水主要集中在14日00~10时;本站02、03时1小时降雨量超过10毫米,最大24.1毫米/小时;最大雨量站房干出现3个强降雨时段,分别出现在14日00~01时、06时、10时,最大26.0毫米/小时,表现出明显中尺度对流特征。经过灾情调查,此次过程全市没有大灾情发生。

1环流形势分析

8月13日08时,贝湖以南有低涡,山东处在槽前和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中,副高稳定维持,588线位于120°E,北纬35°N附近,700HPA从陕西至鲁西有东北风、西南风的纬向切变线,850HPA在河北到河套地区有切变线,同时中低层西南气流向黄淮流域水汽输送。

8月13日20时,500HPA低涡东移发展,山东位于槽前,槽线位于河套地区,中低层槽线在河套以东,850HPA西南气流输送到山东上空,且在在鲁中有风向、风速辐合,为我市的降水提供了充沛动力和水汽条件。

14日08时,副高有所南退,我省处在500HPA槽前西南气流,700HPA、850HPA槽线在鲁黄河以东,我市上空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基本结束。虽然本次降水水汽条件较好,但低空急流不明显,这可能也是造成强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为不连续性原因之一。

分析地面形势演变和地面风场变化,从四川盆地有低压向东北方向伸展到鲁南,鲁中山区有明显辐合中心,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

2物理量分析

2.1垂直速度

12日20时850Hpa我市处于下沉运动区内,到13日20时位于-16上升运动区内,为暴雨形成提供触发条件。

2.2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是表示水汽输送强度物理量。12日20时到13日20时850Hpa我市从80上升为120大值区内,说明低层水汽输送较好。

2.3水汽通量散度

13日08时850Hpa我市位于水汽辐散区,到20时,我市位于辐合区边缘,说明水汽条件在逐渐变好。但就本次暴雨过程来说,指导意义不是特别明显。

2.4假相当位温θse

θse是反映大气温度、压力、湿度的综合特征量,θse分布反映了大气中能量分布。13日20时850Hpa我市位于84℃高值区,说明不稳定能量非常充足,为暴雨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场。

3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分析

分析13~14日卫星云图演变情况:我省沿黄河有强对流云团从西南向东北向移动,云团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从济南多普勒雷达监测资料分析:此次降水过程13日下午从鲁西南开始,以积云降水回波为主,不断有回波从西南向东北移动,主要以副高边缘暖区内积云回波为主,19时35分我市的北部山区有强对流回波,23时45分回波面积逐渐增大,回波特征为混合云降水回波,这也是主要影响系统开始影响我市时间,回波沿西南向东北方移动,我市降水14日12时以后逐渐结束。

4形势检验

4.1 8月12日20时500hPa环流 、700hPa槽线和切变线检验

对500hPa中高纬环流场检验,对副热带高压,T639模式和EC模式零场存在较大差异,T639模式各时效预报西脊点存在较大偏差,EC模式各时效预报较好。

对700hPa低涡、槽线和切变线进行检验T639模式24h预报在山东半岛出现切变线;EC模式72h预报切变线位置偏东偏南,在山东半岛附近,EC零场出现切变线,48h预报没有反映。

5小结

①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产生在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区,由于前期副高控制,积累丰富温湿能量,当有弱冷空从底层南下时,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②此次过程中垂直速度和θse高能舌在此次过程中对暴雨落区有很好指示作用。

③副高边缘强降水落区较难把握,在以后工作中加强此类过程分析研究,提高预警预报水平。

第一作者简介:郑燕(1978-),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论文作者:郑燕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2010年8月13~14日莱芜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论文_郑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