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优越性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2)09-0020-04
“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在提出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创建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它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观。我们应当认识它,掌握它。为此要加强对它的研究。
一
所谓“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认识和规定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和原则。具体来说,它是站在优越性的角度,以优越性作为认识、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把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作为“搞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主要目标。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把优越性等同于社会主义。为了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它区别开来,我们把前者称之为“唯制度社会主义观”。这种社会主义观只是片面、简单地从制度本身去认识、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
“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小平有一系列论述,都明确地表现了他这种极富特色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例如,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直接论及社会主义优越性问
题:“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这次讲话,奠定了邓小平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否则,“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实际是说,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能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它具有并能表现出应有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看来,如果不能表现出优越性,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就没有价值,人们也就没有必要搞社会主义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邓小平以后说:“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正是由于邓小平十分看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因此,他确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邓小平之所以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原因就是由于它们没有表现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可见,在邓小平看来,没有优越性,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下面这段话,更清楚地表明了邓小平是坚持优越性社会主义观。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再次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由于邓小平确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那种“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因此,他接着郑重地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在这里,邓小平无疑是以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指导,严格地用是否表现出优越性这个标准去认识和评判社会主义的。
正是由于邓小平提出和坚持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因此,他曾从优越性的角度解释什么叫社会主义,或者说给社会主义下了个明确的“定义”。邓小平在1986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在这里,邓小平直接明确地把“达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叫做社会主义。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这是从优越性的角度解释什么叫社会主义,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把优越性等同于社会主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邓小平唯一的一次给社会主义下“定义”,明确地解释什么叫社会主义。显然,我们只有掌握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才能理解邓小平的这个社会主义“定义”。而当我们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理解并掌握了通过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就叫社会主义这个“定义”,也就不难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要严厉批评、完全否定“四人帮”所鼓吹的“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邓小平之所以把“普遍贫穷”视为“假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未能表现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也就是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总之,从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立场来看,能否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真假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二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提出崭新而又科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有“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
邓小平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真正精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这表现在邓小平彻底摆脱了“本本主义”的不良影响,正确认识并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邓小平曾经中肯地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他接着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邓小平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还更加明确地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而“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在邓小平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邓小平实际提出并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也就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是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为基本标准而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而以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就必然提出“优越性社会主义观”。这是因为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当社会主义表现出了它应有的优越性,才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此,邓小平曾经分析指出,只有当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较快地发展,才能使长期处于贫穷困苦状况的人民群众得 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并且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才能从根本 上战胜资本主义。所以,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 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也就是,不要只是停留在“空洞口 号”上的社会主义,而是要有实际价值,即表现出优越性的社会主义。这样一来,邓小 平必须重新审视过去那种“唯制度社会主义观”,认识和正视它的弊端,从而提出新的 科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2、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含着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另一个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两个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邓小平曾明确地指出,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优越性与社会主义本质,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这意味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以及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直接以他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依据的。因此,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必然会进一步提出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既然社会主义本质与具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是目的与条件的关系,只有那些具有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规定性的社会制度,或者说,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制度,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由此也就可以进而说,只有能够发挥,或者说表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有价值和意义。而这正是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理想。
3、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提出科学优越性社会主义观,还由于有着成熟的条件。这主要是指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可以供他参考,给他以有益的启迪和思想营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认真总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他认真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的结果。例如,1980年5月,邓小平曾对外宾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因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邓小平之所以在当时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即优越性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主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那时“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邓小平还联系其他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曾指出,要研究“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的原因。他分析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太大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所以,“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这些论述都表明,邓小平通过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升华,把它提高到了本质与优越性的高度。
邓小平不仅有条件能够提出优越性社会主义观,而且他亟需这种新的社会主义观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了邓小平为什么在改革中要花大力气提出这种新的社会主义观。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像进行一切社会革命一样,必须先造舆论。但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观念那里,找不到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理论依据,而“优越性社会主义观”,则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指南是“唯制度社会主义观”。它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完全、纯粹的公有制;甚至把国家所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或者把它看做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基本特征。不言而喻,如果按照这些观念的要求办事,不仅在新的历史时期不需要进行改革,而且还要继续搞“穷过渡”,进一步把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升级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剥夺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让他们严格地按照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和分配。
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之所以能够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它是以优越性为标准认识、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对于那些不利于表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的经济制度与管理模式,无疑就要进行改革,代之以新的、有利于表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邓小平就是以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理论依据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强调提出“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就是根据“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否则,“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一新的思想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只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较快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表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优越性。而这一新的思想正是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基本观点。这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说,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进行改革。他还曾明确地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它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由于邓小平是站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立场上,在他看来,优越性是第一位的,是核心和目的,社会主义的具体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必须以前者为中心,为它服务,符合它的要求。如果某些制度离开了优越性这个中心,不利于充分发挥优越性,那就要进行改革。至于发展问题也是这样,无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定,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及其它方式,都要求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三
邓小平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有利于真正彻底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并没有真正搞清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未能找到正确认识、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方式的角度与标准,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过去,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时,一直深深陷入了“唯制度社会主义观”的误区,离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去讲社会主义,去探索和创建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结果导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犯了越大越好,越公越好的“左”倾错误。这样,也就离开了正确地认识和确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道路的角度,缺乏科学的标准。
但是,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确认,“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这是因为,没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实际价值;广大群众也不会相信,从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这就决定必须从优越性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和创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从而使人们找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和方法,以及评价真假社会主义的科学标准。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人们将直接根据优越性的要求去认识、探索、创建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前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我们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且彻底地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解放出来,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只有它们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较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使社会主义得以“表现出它的优越性”。我国二十余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这个事实表明,只有从优越性角度,按照优越性标准去认识、探索社会主义及其建设道路,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以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指导,就一定可以进一步彻底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
2、有利于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提高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办事的自觉性。
1992年初,邓小平在巡视南方的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实际是把优越性做为评价和判断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无一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的具体内容。对此,邓小平说得很清楚。他在尖锐地批判由于“四人帮”宣扬“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使中国经济落后时说:“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又如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由此可见,“三个有利于”实际是指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和发挥。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做为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的基本标准,这正是由于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是以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指导。因此,当我们把“三个有利于”标准提高到“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就将加深对它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这也就无疑有利于提高我们按照它办事的自觉性。
最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同“三个有利于”一样,也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内容。因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这是以邓小平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指导,是完全符合它的基本要求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邓小平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丰富与发展。
收稿日期:2002-05-10
注释: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0页、第313页、第165页、第128页、第314页、第312页、第313页、第313页、第312页、第322页、第211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第225页、第225页、第195页、第364页、第382页、第213页、第364页、第149页、第372页、第224页。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